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祝贺朋友的“野鱼记”出版

已有 6727 次阅读 2015-9-10 08:51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最近,有一套自然观察系列的丛书卖的挺火,这套书目前已经出版的有《我的第一本观鸟日记》、《岩羊在等狼回来》、《早安!我的植物邻居》、《蝴蝶故事》、《野鱼记》这五本。看了一下,其中四本书的主要作者都和观鸟圈有联系,我都比较熟悉:《我的第一本观鸟日记》的作者廖晓东(网名Birdman)、《岩羊在等狼回来》的作者钟嘉(网名橘树)、《蝴蝶故事》的作者陈锡昌(网名chenni)、《野鱼记》的作者陶旭东(网名陶陶鱼)。看来这个圈子的综合素质还是很不错的。

 

其中《野鱼记》的作者陶旭东因为居住在武汉,我们经常见面,也是有十来年交情的老朋友了。钟嘉老师因为是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经常世界各地跑,武汉也常来,我们在武汉也见过几次。

 

关于陶陶鱼的官方介绍是这样的:陶旭东,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英国湿地与水禽基金会(WWT)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水乌保护网络项目专员,动物保护者和鱼类爱好者。首创办武汉观鸟会,组织武汉市中小学观鸟比赛、湖北鸟类摄影比赛等众爹公益活动,主持编撰《观鸟手册》。参与中国原生鱼类的保护和分类研究达到十年的时间,是中国原生鱼类保护的支持者和倡导者之一,本书是他撰写的第一本鱼类科普书。

下面将这本书的目录也介绍一下:

  鱼趣
    池塘篇
  青鲻和食蚊鱼的战争
  被困的斗鱼
  鲭皱和鳊
  追寻新物种
  原来黑鱼也有不同
  “麻小”――克氏原螯虾
  回归
    江河篇
  长江中的渔获
  鳜鱼也美丽
  银鱼和喊鱼
  “一帆风顺”还是胭脂鱼
  四大家鱼
  中华多刺鱼
  “杜父鱼”是个陌生的名字
    溪流篇
  热闹的溪流
  水中的虎啸
  无所不在的子陵吻虾虎
  “小白脸”溪吻虾虎
  巨大的褐吻虾虎
  和小巧的乌岩岭吻虾虎
  SOS――周氏吻虾虎
  方头方脑的鲻虾虎
  金丝鱼
  憨态可掬的吸鳅
  夏夜
    入海口
  弹涂鱼要当“地头蛇”
  怪诞的舌鳎
  外星生物般的鳗虾虎
    多样湿地
  洞穴鱼
  虾兵蟹将
  入侵物种
  菜场有奇遇
    水之殇
  那些逝去的生命
  纪念淇淇
  江豚之殇
  关于江豚的生态游戏
    野采和注意事项
    作者的话


书中文字兼顾科普与文艺,颇值得一读,很适合初级自然观察爱好者及中小学学生。还是借用某位专业编辑的推荐语吧:《野鱼记》是一本极具人文情怀,感人至深的科普读物,讲述了中国野生鱼类的生存故事和生存现状,还原我们日常作为观赏鱼和食用鱼的鱼类野生状态,向小读者展现它们美好又艰难的生活情景、智慧又古怪的生存方式。行文科学严谨、语言通俗易懂,又如散文般流畅,故事可读性强,字里行间表现出对野生鱼类深厚的情感,文中穿插了许多中华文化典故,文后的小贴士,能进一步拓展关于野生鱼类的知识。

 

身边的一位记者朋友对陶陶鱼更为了解:与科班出身的科普专家不同,陶旭东是一位“玩出来”的科普作者。他10多岁开始,从饲养观察金鱼开始,到饲养热带鱼,后来跟着一群同好到野外去寻找和观察野生的中国原生鱼类。而且,他并不满足于观察,在观察的同时,他不断地研究和学习。最终,他成为被科班出身的专家都认可的“土专家”,现任职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项目专员。正因为如此,《野鱼记》才与众多的科普书籍不同。它的内容完全来自于作者多年对鱼类的亲身观察。亲切平实的语言,严谨而不失活泼的描述,让你不再受阻于专业化的门槛,可以轻松、自然的进入鱼的世界,看到它们美好又艰难的生活情景、智慧又古怪的生存方式,了解到中国野生鱼类和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书中所说的野鱼,是泛指水生动物,书中所说的克氏原鳌虾、江豚等都不属于鱼类,孩子们看的时候需要加以注意。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书中的所有图片都是手绘作品,由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张国刚老师完成。截选书中几张图秀一下:

 

后记:最近陶陶鱼因为中国式拆迁,身中两刀,几乎毙命,所幸已经康复出院,也是可喜可贺大事一件。

 

又附:该书现在在网上有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919807.html

上一篇:这是玛瑙吗?
下一篇:精致的甘薯蜡龟甲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8 张珑 李学宽 翟自洋 陆俊茜 李土荣 刘光银 蔡庆华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