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从《山海经》中的虢山“寓”鸟到河南西峡的云华蝙蝠洞 精选

已有 8478 次阅读 2023-5-25 17:0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号称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记录了诸多关于上古地理、动物、植物、医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虽然查不到“蝙蝠”或者“服翼”之类直接与蝙蝠有关的词汇,但却在数处提到了有翼或可以飞的兽类,名字分别为“寓”、“獙獙、“飞鼠”、“耳鼠”、“天马”以及“絜钩”等,这些兽类有可能是蝙蝠,但也有可能是鼯鼠、松鼠或者其他动物。本文主要集中于考证《山海经•北山经》中虢山的“寓”。

 

       虢山在《山海经•北山经》中原文记述如下: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 ,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山海经》中关于虢山的这段记载,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虢山属于北山山系,位于涿光山以北三百八十里。山上有很多漆树,山下出产桐树和椐木;南方盛产玉石,北方盛产铁矿石。伊水发源于此地,向西流入黄河。山中的野兽主要是骆驼,而鸟类大多是寓鸟。寓鸟形态如老鼠而且长着鸟一样的翅膀,声音像羊叫,据说寓鸟可以防止武器伤害。

       《山海经•北山经》总共记载了三个山系,与其它部分的诸山经里相比,神话色彩相对比较少,这是《北山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关于虢山的这段记载中,这一特点也体现的很充分,尽管其中的奇珍异兽颇多,但是除了“可以御兵”难以理解之外,其它记述则可以一一验证。

 

       《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小考示意图

    虢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前后一共有5个虢国,分别为东虢、北虢、西虢、南虢、小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克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于制邑和雍邑,各自建立了东虢国和西虢国。东虢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一带,公元前767年,在西周灭亡后,东虢为郑武公所灭。东虢灭亡后,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夏阳(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一带),史称北虢国。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灭掉北虢。

       西虢国都城最开始在虢城,即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一带,约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时,因不堪犬戎的侵扰而东迁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变成了南虢国。虢公丑,是春秋时期南虢国的最后一位君主,南虢公元前655年亡于晋国。西虢在东迁后,原地留有一个小虢国,公元前687年小虢国被秦武公所灭。

       西虢国君历代在王朝任职,文献记载较多,如周穆王时的虢城公、周夷王时伐太原之戎的虢公、周厉王时伐淮夷的虢仲、周宣王时谏不籍千亩的虢文公、周幽王时败坏朝政的虢石父等。南虢灭亡后,其后裔被迁于今山西汾阳、孝义之间的虢城,汉代著名学者郭泰就是他们的后裔。《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因此关于虢的出处应该是较为可信的。

       虢山是《山海经》重点记载的一座山,面积不会很小,西虢国都建在上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李家附近),三门峡周边仅仅有伏牛山脉较为巍峨,因此古之虢山即为今之伏牛山脉的可能性很大。与之相应的是,虢山所记述的奇珍异兽,在现在的伏牛山脉中均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

 

       先看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伏牛山区历来盛产大漆和桐油,这些产于漆树和油桐树上的材料,作为独特的商业资源,成为古今市场上的重要贸易对象;椐则是古书上记载的一种小树,多肿节,古时以为手杖,很可能是六道木。六道木在山西五台山最为知名,河南伏牛山一带也有分布。

       “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伏牛山的南方,就是南阳地区,河南产的玉石主要是河南南阳所产的“南阳玉”,也称“独山玉”。南阳玉的开采时间相当早,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被开采了:南阳黄山出土的一件南玉铲,经鉴定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殷墟出土的有刃玉石器中的7件玉器,质料也全是南阳玉。此外,河南西南还有西峡玉,主要分布于伏牛山南部的西峡县,但近代才开始开采,古人不一定有认识。伏牛山北方地区的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洛阳市西南部的伊川县、洛宁县和栾川县等地,其中最主要的是伊川县。伊川县历史悠久,周襄王时称伊川,这里的铁矿石储量丰富、质量高、成分稳定,有“中原铁的摇篮” 之誉。

       “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伊水,即今天的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洛水支流之一,发源于伏牛山区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存疑的是,现在的伊河是东北流向注入黄河而非向西。不过,查阅了一下伊洛河文献,原来上下5000年中,伊洛河几经变迁,自夏朝大禹治水后,如《禹贡》记载“导洛自熊耳”,才逐渐自古“洛水湖”东流而去。具体如何,尚有待深入考证。

       “其兽多橐驼”。山中的野兽主要是骆驼这个解释也是有疑问的,因为骆驼是一种沙漠动物,不太可能产自这一代;换一个角度考虑,伏牛山脉属秦岭山脉东段支脉,秦岭特有的羚牛出现在这里是很可能的,这里的橐驼如果理解成羚牛这类大型植食性动物的话,虽然有些牵强,倒是也就可以解释了。

 

       最后看“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虢山的寓鸟数量很多,从形态上来看,寓鸟状如老鼠而且长着鸟一样的翅膀,是符合蝙蝠的基本特征的;“其音如羊”这种说法,在山海经中也曾用来形容一种“其状如鳖” 的“䰷鱼”,应该是形容叫声有节奏而细小。蝙蝠虽然靠回声定位能力捕食,但是也是会发出人类可以听到的声波用于交流的。至于“可以御兵”,字面理解是寓鸟可以防止武器伤害,似乎充满了神秘色彩,有些难以理解;如果解释为寓鸟动作敏捷不容易被捉到,是很有道理的,也符合蝙蝠的飞行特点。但是在综合分析了《山海经》多处关于“可以御兵”的记述之后,我认为将其解释为可以防病是最佳选择,“兵”,病也,谐音,只是尚未没找到如此解字的根据。

       而可以与虢山多寓相印证的是,位于伏牛山脉南麓的河南西峡县,有一个蝙蝠数量庞大的云华蝙蝠洞。在2000年的一次考察后,专家们发现云华蝙蝠洞内有7种不同的蝙蝠,数量不下10万只,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蝙蝠群落。目前除了云南等边疆地区,云华蝙蝠洞仍然是中国中原地区最大的蝙蝠群落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具体出处不详。云华蝙蝠洞内的蝙蝠。

       根据地质人员的考察,云华蝙蝠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时期,距今已经有6500万年的历史。云华蝙蝠洞里的温度和湿度十分独特,里面的湿度非常大,空气湿漉漉的,洞壁上滴着水,而地面的水也一直流淌着,在洞口处注入一个深潭中。这正是蝙蝠所喜爱的典型洞穴环境。类似的蝙蝠洞在伏牛山脉还有没有,目前并没有数据,也没有证据表明古人记载的蝙蝠就一定出于此处,但至少这里的蝙蝠洞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

       2000年以后,旅游开发热在全国发展迅速,云华蝙蝠洞作为一处集自然观光、洞中探奇、消夏避暑为一体的景区被匆忙推向了市场。实际上国内对蝙蝠旅游产业并没有深入的认识,蝙蝠在洞穴内的栖息环境受到不间断的彩色灯光、音乐、人声等各种干扰,宁静的蝙蝠洞喧闹起来,对在这个洞里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蝙蝠群落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态灾难。有报道说,云华蝙蝠洞的数量已经有明显下降,总数回落到5万只左右。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长此以往,云华蝙蝠洞内的蝙蝠很有绝迹的可能。


博文有不少新观点有待继续深入考证。欢迎探讨但请勿转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389403.html

上一篇:达尔文与吸血蝠
下一篇:以吃蝙蝠著称的美洲食蝠隼,其实是个机会主义捕食者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12 宁利中 尤明庆 杨正瓴 严家新 朱晓刚 刘炜 李学宽 张晓良 苏德辰 孙颉 马鸣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