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yingx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yingxiao

博文

和氏璧与牛顿的贝壳

已有 3757 次阅读 2011-1-26 02:26 |个人分类:思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 美国, 凤凰, 和氏璧, 青石板

去年写的博文,一直觉得还缺点什么:光捡贝壳应该还不够的,还是应该需要艰苦努力的。过了半年多也没想清楚有什么贴切的对比,以后再想吧:


和氏璧与牛顿的贝壳

大学时学习科学史,对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感兴趣。博士毕业以后对大陆为什么建设不成一流的大学感兴趣,更关心为什么以前战乱颠沛流离中都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现在却培养不出了。

准备出国时,耳闻目睹很多人在国外期间生活也悠闲,压力也小,人也胖了,做出的成果却比在国内强。同样一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只能归结于环境了。就像一样做洗盘子的工作,在美国就是挣得多。于是这个问题又进一步细化了:国内和国外的学术环境到底有何不同? 虽然可以列出无数,但最关键的是什么原因呢?

出国三个多月了,也有了些感性认识,在寻找一个贴切的比喻时,突然想到一个有些偏门但和做研究的感觉很类似的例子——和氏璧。

楚人卞和在楚山看到凤凰落在山中青石板上,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认定山上有宝,苦寻之后找到一块璞玉。先是献给厉王,结果被认为是普通石 头,于是砍去卞和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再献上去,仍旧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卞和被砍去右脚。一直到武王死后楚王即位,卞和痛哭三天三夜,泪尽血出,引起楚王关注,剖开石头现出稀世璞玉。为奖励其忠诚,命名为“和氏璧”。并引发之后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以及各种诗篇。

小学时学这个故事时体会到是卞和的忠诚,然而现在再读,却只感觉到悲凉。为什么一定要把璧玉献给君王呢?为什么发现璧玉容易但证明璧玉的代价竟然如 此惨重呢? 还是和当时的环境有关啊,如果当时的环境能使得卞和继续把才能用在寻找新的璧玉上,或者卞和能早点顿悟,不去献给君王,而是自己把它雕琢为传世之器,该会 产生多少新的成果啊。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历经三代君王,最后通过极端行为才得到楚王关注从而改变人生,这种案例现在在社会领域看起来也是那么得熟悉。弱弱 地多想一点:如果卞和的寿命没能熬到最后的话,如果虽然熬到最后但楚王也是认为它是普通石头的话……

如果卞和生在美国会如何呢?没有找到直接的案例,想来想去突然跳出来一个人——牛顿:

牛顿捡到的不是璧玉,而是精美的贝壳。他把自己取得成就比喻为在大海边奔跑的男孩,碰巧捡到了一些精美的贝壳。和卞和比起来,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 小时候看到这句话,体会到的是牛顿的谦虚。现在再回想起来,只能感到他比喻得非常贴切,并不是故作谦虚。真正的做研究本来就是这样的感觉,不带任何功利, 就像自助旅游、就像漫步海滩,只管凭着兴趣随意徜徉。碰巧看到了精美的贝壳,就捡起来仔细端详,觉得有冲动了,就将其仔细雕琢,做成最精美的、可以传世的 艺术品。即便雕功不行,至少享受到DIY的乐趣了。即便没有捡到贝壳,成不了牛顿,也一样享受过了生活了。

大学里读牛顿传记,对其中一段至今仍旧印象深刻,1665年到1666年伦敦大役,剑桥停课,牛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两年是他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 的时期,思潮澎湃,才华迸发,以后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在这个阶段产生初期想法的。牛顿那时才二十二三岁,我也憧憬着在我二十岁上下时能来个什么事件让我回 家面壁几年做出惊人发现。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出国意识,那时就出国的话,不用面壁,只要在海滩上走走,即使成不了牛顿,至少能捡到几块贝壳啊。

2010.6.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160-407909.html

上一篇:厚雪
下一篇:博文,文章,论文,书
收藏 IP: 192.148.249.*| 热度|

5 逄焕东 杨华磊 吕喆 唐常杰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