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让大学本科教育成为个性化教育的天堂 精选

已有 9311 次阅读 2014-11-6 16:22 |个人分类:一孔之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科, 个性化教育, 精准

当我最早萌生这个主张的时候,差点儿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之后,我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一直没有汇成文字。最近许多老师在以前探讨大学教育的问题,促使我即使很忙也抽空将这个想法表达出来。

每天,都有许多人在谈论大学教育。也难怪,这是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全球许多大学都在探讨用新的方法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革我们的教育。2014年10月16日出版的Nature周刊,还专门发表了以大学教育为主题的专刊,介绍世界各地的大学试图摆脱旧思想习惯束缚和探索新的做事方式的各种不同方法。我也曾撰文对这个专刊进行了介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836375.html )。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一方面各用人单位都缺人,而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又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扰。也就是说,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并非哪个决策部门的失误,而是教育理念的滞后。现在最高明的决策者,也无法预料未来十年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只能根据目前的现状来判断而做出规划。这在信息技术和知识传播手段大发展之前,也许并不成问题,按部就班地培养各专业人才作为一种社会储备,最终总能派上用场,那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知识扫盲教育。那时,由于知识传播手段的限制,大多数人无法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培训,只能让有机会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从事技术性强的工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传播手段的进步,学习和教育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可以说这种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未来人人对传统知识的获取都是平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出现,让这种教学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掌握着学习过程的全部权利,他们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是学习的主人,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有人担心,传统大学会不会因为MOOC而消亡。其实,这种担心也许是多余的。我们知道,教育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其中,隐性教育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这是无法转化到MOOC中的。因此,我认为大学并不会因为MOOC而消亡,但大学必须顺利潮流,改变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网络教育中,学生们会主动放弃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新的学习内容。MOOC不是换装的电视大学,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伴随网络长大的学生们,潜意思中已经习惯了采用这样的方式和理念来认识世界,学习新的知识。大学所要改的,就是顺应这种理念,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

要做到这点儿,大学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本科专业的划分。现在,许多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这是一种进步,但实际操作中有些不伦不类,最终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不如将这种想法进一步扩展,那就是大学本科不分专业,只有总学分的限制,而没有科目的限制,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构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目前大学教育体系中严格的专业分科,只不过是为了保持专业的纯洁性,对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知识结构来说,没有任何用途,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样的专业教育有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增加的,用一个确定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知识需求的。现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总是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上新的专业需求层出不穷,许多是我们原本的学科体系中完全没有涉猎的,因此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毕竟,按照传统的方式开设一个新的专业,要花去好几年的时间,待专业建设好开始有毕业生了,社会又不需要了。目前的大学,老师和学生都很苦,老师辛苦备课,上课也没有多少学生听;学生有自己想上的课,却因为专业的限制无法选修,最后对整个学习都没有兴趣,这其实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浪费。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能针对他们进行真正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培养的人才才可能是针对未来社会需求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精准教育;对整个社会来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体系,掌握不同的传统跨界知识,正好适合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克服了大学本科专业体系建设需要花很多时间的限制。这是一种极为快速的组合,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社会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知识体系,真实是一种华丽的快速转身!

为兴趣和需要而主动学习永远比应付考试要高效得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选修的课程,怎么会不用心学习呢?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自由选修课程,是否会导致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所谓系统化的知识,只不过是前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总结出来的,这是一个双刃剑,表面上看似乎结构清晰,但也是开拓和创新道路上的绊脚石。目前提倡的跨界思维,不就是将看上去完全没有什么联系的东西连接起来吗?所谓知识重点,也是前人认为重要的,在历史上曾经有重要作用,这些是对过去的总结,但并非适应未来。现代社会的许多重大变革,往往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小地方开始的。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挖掘和学习新的知识,其实最终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这本身就是创新的源泉。那么,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否寻找候选人非常不方便呢?恰好相反,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恰好提供了更大的方便。用人单位根据一个人的选课情况就知道他对什么东西真正感兴趣,可以由此判定是否他们所需要的人。那么,这样是否会导致一些冷门专业的课程无人问津呢?完全有可能。但是,我们担心什么呢?这些专业无人问津,说明社会不需要,或者需求量不足,与其花大的气力维持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专业,还不如让其自生自灭。也许,那些更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就由此诞生了,这样大学与社会需求也就真正接轨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功利心作祟。是的,社会需求就是最大的功利,也是未来大学生存之本。放弃象牙塔心态,也是未来大学必走之路!

“高级技工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已经成为全民津津乐道的口头禅。抛开炒作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冷静去思考下蓝翔的模式,也许我们也能从蓝翔身上真的学到不少东西。我上面谈到的这种模式,在蓝翔称为“订单式培养”。其实,订单本身就代表了市场需求,意味着人才培养有明确的需求指向性。以往常说的“海归”变“海待”,其根源难道不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匹配吗。蓝翔校长的一句经典戏言“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其实,在某些方面蓝翔确实超越清华,至少在许多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大背景下,蓝翔却能连续多年创造就业率达100%的“神话”,这难道还不能提示我们一些什么吗?

我们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更要有勇气建立一个新世界。建设性方案总比怨天尤人强,那怕刚开始看她是那么荒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841585.html

上一篇:“无聊十亿年”新解:低氧抑制了动物的大爆发
下一篇:让手机成为大学课堂的必备装备
收藏 IP: 210.13.109.*| 热度|

49 曹聪 周健 武丰豪 郑永军 陈楷翰 武夷山 逄焕东 王苗 许培扬 王林平 彭真明 彭渤 张洋 姬扬 余国志 张骥 陈理 赵凤光 韦玉程 庄世宇 朱朝东 刘忠波 徐绍辉 董侠 乔中东 赵序茅 黄焕平 谢平 路卫华 李土荣 王彦芳 赵美娣 汪育才 余道乾 张晓良 蔡庆华 庞晓明 刘淼 luminescence321 shenlu biofans tuner taoshl lynn94 ybyb3929 wgq3867 zhyzh yunmu TY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