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现在已为广大公众所熟知。但PM2.5是一个字母词,至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准备为PM2.5确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
据介绍,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英文简称TSP,中文名称为“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而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名称,现在媒体上和学界有“可入肺颗粒物”“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细粒子”等各种说法,比较混乱。
27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PM2.5中文定名问题举行专家研讨会,来自大气、环境、物理、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纷纷为PM2.5的中文名称“支招”。部分专家建议采用“细颗粒物”的名称,也有专家提出可以采用“颗粒物2.5”“粒径2.5微米及以下颗粒物”等名称,还有专家提出为了公众理解和媒体使用方便,可以俗称为“烟尘”或“细飘尘”。
据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期将在有关媒体上刊登专家建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系统性、通用性等原则,力争给PM2.5确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
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但之前没有看到什么倡议,所以在看到这个新闻时,我赶紧从被子里跑出来,写下这篇博文,应征为PM2.5取名“飘霾”。解释如下:
名词翻译的确是很难的,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曾经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指意义不违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我理解,对于现代科技术语的翻译,应该还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含义清晰,看到名字就能猜测出大致想表达的内容(基本类似于信达雅),其次,名字最好能与原英文谐音,这样可便以记忆。例如,Coca-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堪称经典之作,传音传意。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简写形式,但是,带上数字之后,比如PM10和PM2.5,其含义已经得到了升华,所以机械翻译成“颗粒物10”和“颗粒物2.5”,会让人不知所云。
顺便说一下,虽然Internet(首字母大写)按照中国科技名词委发布的名称是“因特网”,但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却是“互联网”,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及时规范,在发布“因特网”时,“互联网”已经先入为主被叫开了。其实,不管是翻译成“因特网”还是“互联网”,都是不十分准确的,称为“国际互联网”似乎更合适一些。英语中Internet(首字母大写)这个词本来也没有认真推敲过,只是简单地从internet(首字母小写)中转化过来,internet本来是网际网的意思,显然任何两个网络连接都可以这么称的,因此“互联网”只是表达了internet的含义,后来为了区分,还特意造了一个新词intranet(内联网),以区别于internet(外联网),但许多混淆和误会并没有解除,因为Internet与一般的小网络是完全不同的,从技术角度来讲,Internet是一个以TCP/IP网络协议连接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机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另外,港台地区将基于HTTP协议的WWW翻译成“万维网”,也是非常不错的翻译。
下面现在继续说PM2.5,从读音上来讲,飘霾(piao mai)正好可达到传音,传意的效果。传音很容易理解。说到传意,要查查字典了:
霾在史书中是用来表示有风沙的天气的,有“风而雨土为霾”之说。天气预报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霾天气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组成霾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当大气凝结核由于各种原因长大时也能形成霾。在这种情况下水汽进一步凝结可能使霾演变成轻雾、雾和云。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该论述来自互动百科)
因此,用霾来定义PM10和PM2.5所形成的气象条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建议PM2.5的中文名称为“飘霾2.5”,或者简单称为“飘霾”。
看到陈铁喜的博文,他说“霾的形成是有特定条件的,PM2.5永远存在,只有才超标的时候才形成污染。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能用霾来翻译PM2.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因此,我又想到一个名字“飘末”,可能更合适一些。
空气污染和PM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65714.html
上一篇:
悼念老朋友Landsat 5下一篇:
健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的回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