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不怕碰到讲狠的,就怕碰到不想讲的 精选

已有 19990 次阅读 2012-12-19 10:19 |个人分类:师生之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学生, 旷课, 大四

几天前,看到吴宝俊发表的一篇博文“你不让我及格,我就死给你看!”。本来以为这样的事儿离自己很远,当时也就是读完作罢,并没有特别的感悟。直到昨天,碰到一件“类似”的事儿,我才知道也应该好好思考这样的问题了,也许哪天我们都会碰到这样的学生(这里,我在类似上加了引号,原因请各位看完博文后就知晓了)。

昨天刚上班,就收到一门合作课程的老师发来的邮件。告诉我有一名学生旷课次数非常多,一个学期就来了两次,问我怎么处理?并将学生的邮件转发给我。这位老师刚走上讲台不久,可能认为我比较有经验。其实我看完邮件,才发现自己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儿。

学生邮件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很抱歉在您的课上缺席多次,我无法找到一个理由为我的缺席辩解。但是身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我希望这门课不会成为我延迟毕业的唯一原因。

由于前两天刚看了吴宝俊的博文,我的第一反应就联想到了文章中的故事,所以就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但因为年底事多,怕一着急反而让事情走向恶化的状况,我想先冷处理一下吧,就简单与这位老师沟通了一下。

没过多久,这位同学又给我发来了一封信,大意如下:
我是一名大四的本科生,正在面临着临近毕业的种种压力。在本学期我选了XXXX课,这门课是由您和XXX老师一起教学的。我很抱歉在这门课上登记的出勤率是0,我也找不到理由为自己辩解,也许是因为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直到期末考试才想起选了这门课。昨天我跟XXX老师讨论了这门课我能不能通过的问题,X老师的意思是您的意见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特意来询问您的意见。这关系到我能不能按时毕业,因为下学期并不开设这门课,希望这门课不会影响到我准时毕业。

口气稍微缓和一些,但最后一句话怎么看起来还是把责任抛给老师呢?嗯,还是先处理这事儿吧。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应该先与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沟通一下。希望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学生的邮件只是辞不达意。

做学生工作的老师非常负责,我与她沟通完毕,她很快就与辅导员进行联系,并可能让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因为不久我就收到了学生的第二封来信:
老师您好,再一次打扰您,诚恳地请求您看完这一封邮件。我没去上课是我犯下了巨大的错误,我认识到这是我对课业太过轻视的结果。经过考虑,我觉得我应该再次发送邮件向您道歉。另外我想向您询问这门课还有什么补救的方法。最后,我想我在上一封邮件中措辞有些欠缺考虑,在这里向您说声抱歉,如果能方面交流一下我觉得会好点。

学生有这样的姿态,我当然应该配合一下。虽然下午很忙,我还是回信让学生马上过来。

很快,学生就来了。一见到我,学生首先强调自己是大四的学生,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
我说:“大四的学生与旷课,这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你是大四的学生,更应该比其他学生知道学校的纪律吧?”
他说:“知道,有三次旷课记录任课教师就有权判定平时成绩为0分。”
我换了一个话题,“你以前在精神方面有没有什么困扰吧?”我能毫不避讳地问这个问题,是从交谈中判断出他属正常之流,我只是要让他自己确认一下。
他显然自信地回答:“老师,这点儿您放心,我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我接着说:“很好,看来是明白人。我们第一次上课你来了,我当时就讲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现在你的平时成绩几乎拿不到了,期末成绩你能拿到满分吗?如果可以,我仍然让你通过这门课。”
他说:“那不大可能的,我没有这个信心。”
我说:“那么,我没有选择,只能给你不及格了。”
他显然已经有思想准备了,说:“我现在不奢望这门课能及格了。”
我说:“我很遗憾,自我讲授这门课以来,我从来没有给过一个学生不及格的,你是第一个。”
他有些紧张,说:“我因为不及格而让老师对我印象特别深刻,也是很遗憾的;另外我过来主要就是想与老师沟通一下,对我邮件中的措辞进行道歉。”
我说:“好的,你一定要这么说,我接受你的道歉,而且我也认为你道歉的态度极其诚恳的,这完全可以为你的品德加分,但并不能为你的课程成绩加分。”
学生点头同意。既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也无意义,但抛开这个问题本身,顺势教育一下学生还是是应该的。所以,我继续说道:“一个男人应该有担当,自己犯的错误应该勇敢去承担,并接受相应的惩罚,不应该将责任抛给别人。”

这件事儿看上去得到了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我也没有再多想就忙别的事儿去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又想到了这件事,觉得还是有些潜在的问题值得所有的任课老师思考的。

大四的学生与旷课,这本来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但许多学生似乎认为这是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而且是作为重要理由来为自己辩解的,这的确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如果毕业生因为找工作或实习等原因向老师请假,我也不是特别反对,但类似这名学生“我无法找到一个理由为我的缺席辩解”,还是值得老师们,特别是高等教育研究者考虑的。

在这件事儿中,我碰到的还算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学生,经过指点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如果碰到一个不讲道理的,那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这似乎不是吴宝俊文章中所说的认不认怂的问题。不管认怂还是不认怂,其最好的结果可能只是一输一赢,大多情况可能是双输。有没有双赢的办法呢?另外,在沟通中我了解到,这名学生开始以为一门课不及格就不能按期毕业,但后来他了解到不是这么回事儿,所以才没有对这门课的成绩如此看中。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事情能这样容易解决吗?教育显然不是万能的,目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年轻人偏执、走极端的问题频频发生。碰到讲狠的,的确可以将问题上报来解决,但这必须是对待还有理性的学生,如果碰到精神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根本就不听你讲的,那这个办法也是不见效的。

【补记】:这篇博文,得到许多人关注,有较多评论,但许多评论可能不了解一些背景,这里先说说。如果您有话想说,不妨先看看我的这个说明:
1)这门课是选修课,目前还没有什么教材,因此学生到课堂来上课非常重要,我们上课的内容大多都是来自最新的文献分析。考试很简单,要求写一篇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论文,题材不限。我同样也鼓励这名学生好好完成课程论文,争取拿高分。但是学生自己胆怯了,因为他自己也觉得这不可能,其实也真是不可能的。我可以肯定,该生不上课,绝对不是在自学这门课,而且我也觉得他目前还没有这个自学能力,因为教材都没有。就这门课程来说,不来听课的学生,不可能比来听课的学生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来听课,写的文章,实际情况也可能是不及格,其他来上课的学生其实也一个个都是人精。
2)我上课并没有点名的习惯,这次正好是刚开始的时候助教主动清查的,后来就养成了习惯,有了详细的出勤记录。我负责的课,有自己的策略,请参考我的另外一篇博文:我上课不点名,但也反对学生逃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24908.html
3)其实,复旦大学这样的学生很少见,所以我也是首次碰到类似的事儿,没有必要扯到系统性错误去。今年我还上了另外一门课,学生的学习热情令我有时候非常感动,我并不觉得旷课已经成了大学生的主流,大四的学生要求稍微低一些,但文中这个例子还是比较极端的。
4)因为不想让学校变成发文凭的机构,我才想坚持游戏规则。其实,我也根本没有权利破坏这个规则。我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说,学生不来上课,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授课质量。但我告诉这名学生::“一个男人应该有担当,自己犯的错误应该勇敢去承担,并接受相应的惩罚,不应该将责任抛给别人。”时,学生回答:“是的,这门课我完全没有学,给我学分是对其他认真学这门课学生的亵渎。”
5)借用网友评论中的话:“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种靠考前突击过关的学习方式不值得提倡,老师以考试来决定成绩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更合理的成绩应该是平时成绩。因此,重视平时学习是一种措施,很有必要。“那些真正想学的学生是很可爱的,他们在你讲得富有启发性时微笑思索的神情让人深受鼓舞,课间总是来找老师讨论或答疑的学生也让我了解到学生们的接受情况,这些都构成了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足以为他们的成绩加分。不来上课的学生谈何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了解。” 
 

 
BTW,昨天我问YC,你最近又开始闲起来了?她说:正好相反,事情多得不行。越忙越想写博文,跟大学时期末考期间非要挤出时间去阅览室看杂志一样。在这么忙的今天,我还写这么长的博文,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奇怪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44187.html

上一篇:从“蓝色大理石”到“黑色大理石”
下一篇:打牌、唱歌、喝酒与研究潜力
收藏 IP: 114.132.247.*| 热度|

72 李宁 李学宽 刘洋 乔中东 武夷山 喻海良 苏德辰 王善勇 张骥 陆雅莉 庄世宇 马建敏 强涛 张玉秀 王桂颖 刘全慧 严少华 马臻 梁建华 牛丕业 刘立 彭雷 陆俊茜 林涛 唐常杰 陈沐 肖振亚 王浩 李本先 齐国臣 曹聪 赵美娣 韦玉程 吴江文 徐长庆 戴德昌 黄世臣 魏武 罗帆 王康建 徐迎晓 杨洋 侯雄坡 左剑 陈冬生 徐耀 张波 万润兰 李欣海 李宇斌 吴明火 王季陶 王国强 姜世金 曾泳春 李宁 张彦虎 王功伍 叶威源 杨祎罡 曹裕波 陈智文 曹俊兴 何学锋 zhanghuatian yunmu anran123 xuyiganghz bridgeneer ZXFWDQN clp286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