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时,许多老师围坐在一起,讨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闲话,是一天当中比较轻松的时刻。有时候也讨论一些比较正规的问题,比如研究生招生、学生培养、课题申请、文章写作等。新近刚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学生在什么方面的能力可折射出学生的研究潜力呢?有没有可能通过观察一个人在某些娱乐活动中的能力而考查其研究能力呢?其实,许多心理学测试正是才用类似的套路来考察人的性格与能力的,这里也想参照这样方式来分析分析。
(以下内容写于12月21日从上海到北京的末日班机上,完全是自娱自乐,没有科学根据,请您别太在意!)
在现实生活中,应酬就要吃饭,吃饭就会喝酒,喝了酒还可能去唱歌,或者搓麻将、打扑克。因此,喝酒、唱歌、搓麻将、打牌等活动如今并称为“灰色技能”。许多人甚至认为,这种技能往往比学历、文凭、甚至工作经验还要重要。由于这些活动经常发生,就可在有意无意之中观察一个人,所以这里我暂且借用“灰色技能”中的打牌、唱歌和喝酒来说说与一个人研究潜力之间的关系。
有一位老师说,可以通过打扑克(打牌)的来判断一个人的研究能力,而且认为许多科研做得好的人都喜欢打牌。的确,这位老师的许多同学或朋友是既喜欢打扑克,科研也的确做得不错。还可顺便分析一下原因:打扑克需要有纵观全局的能力,而且需要根据出牌的变化不断做新的判断,寻找最好的组合方案。这都是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需要的能力——全局观和判断力。
显然,人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扑克打得好坏与人的聪明程度肯定有一定相关性的,特别是记忆力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但科学研究只有这些能力还不够的,还需要有模仿力、感悟力和创造力等,这些能力通过打扑克则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初入科研领域的新兵,开始最需要的能力应该是模仿。可体现模仿能力的娱乐活动中,莫过于卡拉OK了。其实,要把一首歌唱得让别人真心称赞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儿。有人认为,歌唱得好坏,与其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关联,其实不然,因为许多完全不懂音乐的人,听多了,歌也唱得不错。所以,大多是卡拉OK唱得好的人其实是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的,他们能体会出一些细微的差别,并用自己可以控制的能力模拟出来。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是模仿,而模仿必须先从详细了解被模仿对象开始。在科学研究中,要模仿别人的工作并改进,同样要先了解别人的工作。如果能做到细微之处都非常了解,是大有裨益的。同样是写第一篇文章,有人模仿的像模像样,至少从形式上一看就是一篇有板有眼的文章,而有人写出来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缺不少东西又似乎多了一些不应该有的东西,就像唱卡拉OK时老跑调一样,或者完全不在调子上。当然,仅仅靠模仿是不够的,要有所发展。如果一个人唱歌,与原唱有很大差别,但也唱出了韵味,唱出了自己的风格,甚至让人觉得比原唱还好,那就是比较高的创造能力了,这也是做科学研究的人所需要的素质。因此,唱卡拉OK也许能部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模仿力、感悟力和创造力等。
在说到人的性格的时候,喜欢喝酒的人总喜欢用酒品来辨别人。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水生所流传着一个段子。说导师在面试的时候,会半开玩笑半顶真地问学生两个问题,抽烟吗?喝酒吗?如果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老师会很满意,说:这还差不多,这才叫烟酒(研究)生嘛。这个段子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的确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对于生态学这种经常需要跑野外的工作来说,抽烟、喝酒也许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野外辛苦的时候抽根烟解解乏,一天干活累了喝点儿酒也可以解乏。同时,抽烟喝酒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个人觉得这在当时没有什么不好的。因此很长时间对这个段子是作为真实的故事加以相信的。
由此,有人认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烟品和酒品来看他的学术品行。其实,有时候也不无道理,弄虚作假是容易养成习惯的,一个人喝酒都喜欢弄虚作假的人,也可以怀疑他的学术道德是否存在问题。喝酒爽快的人,在许多方面的表现也的确爽快。但总是喜欢喝醉的人也有问题,是否属于自不量力,或者缺乏自我约束和节制能力呢?这其中哪些是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呢?
其实,不管是从何种方面来侧面考察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之中采用着某种方法来考察,而不同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可能大相径庭,但可以肯定的是,都有某种程度的偏向性,就是用自己的爱好和感觉来寻找与自己相近的人。其实,这样也挺好,科学研究中,合作方能否合得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愿各位也准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考察方法。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45202.html
上一篇:
不怕碰到讲狠的,就怕碰到不想讲的下一篇:
教学实验室:研究生教学中的跨学科集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