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本科生指导笔记(6):学术兴趣应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精选

已有 9144 次阅读 2012-4-30 11:18 |个人分类:指导本科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科生, 行动, 指导, 志向

2010年12月14日,《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提出了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总体目标:在数、理、化、生几个基础学科开始实施“望道计划”,构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这些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同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工作方案(草案)》中指出:对学生学生遴选,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
 
这个计划从2009级学生开始遴选。昨天(2012年4月29日),是2010级“拔尖人才计划”学生选拔面试时间,通过一定的标准,选出了40人参与面试,由于人数多,要求学生每人自述5分钟,提问5分钟。
 
为了让面试能顺利进行,负责本科生教育的院长在面试前几天,给我们发邮件描述了具体的面试要求:“我在面试通知中已要求学生准备ppt,简要阐述自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主要兴趣所在、将来的发展打算、曾经参与的相关研究或竞赛等;另外,鉴于我们学院“拔尖人才”培养主要采取导师制,因此上学期我已通知有兴趣参与该计划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提前联系有关导师和实验室,因此面试过程中已落实实验室和导师的学生希望能优先考虑,到目前没有动作的同学可能对该计划兴趣不大或不够重视,即使进来后也不当回事,不好好做,从2009级的同学中已能看出这个苗头。
 
面试中,学生都按照这个要求准备了5分钟的ppt,在汇报中也想尽力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但一经提问,就显示出在“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等方面的缺乏。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学生们都喜欢用一些答辩技巧,但有的弄巧成拙了,前后矛盾,反而让人感觉有些匪夷所思。但同时也体现了,有些学生并无明确的目标,这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和准备。下面略举几个例子。
 
A生,首先表达了对宏观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的理解,似乎对生命科学的各个层次都非常有兴趣。有老师问,那么你的具体兴趣是什么呢?回答:“除了不喜欢植物和动物等,其他的都感兴趣。”(这是生命科学学院!),特别对与人相关的学科兴趣更大。原来植物和动物与人不相关呀!
 
B生,在汇报中描述,小时候受长辈的影响(父亲是从事自然地理工作的),很喜欢野外考察,喜欢接触大自然,读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本以为B生会选择生态学实验室,但发现B生恰巧选的是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室。
 
C生,用了一多半的时间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如果不打断,还会继续讲下去),描述自己看到癌症病人的生死别离,立志未来要献身攻克癌症的事业。追问这位同学,与其他人相比,你目前关注过哪些有关癌症的知识和研究,回答不上来。但C生解释说,目前功课紧,还要准备GRE和TOFEL考试,所以没有太多时间了。
 
D生,立志要好好学习,为人类,特别是国家的需求而奋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到国外去学习,水稻研究虽然在中国很重要,但国外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出国后不会选择做水稻的研究。
 
我的同学们,如果你们都是这样在思考问题,我如何才能相信你们有“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更多的同学表达出来的愿望都是对出国的兴趣浓于对专业本身的兴趣。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去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究竟是什么,看到BBS上有实验室招人,就过去试试,由于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以只能应付而作一些简单的劳动而已。有些同学有特定的兴趣,也有工作的主动性,却没有设法去了解我们学院究竟有哪些实验室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也许这些原因,正是导致产生上述匪夷所思汇报的根源。
 
当然,我们在面试中也看到一些表现非常不凡的学生,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选的实验室也很合适,有些虽然只参与了实验室1-6个月的工作,但谈起自己的研究主题来头头是道,俨然像一个老手。
 
写出这些文字,是想对新生(2011级)提个醒,如果有这个愿望,请提前准备,特别是选定实验室,接受老师的指导,如果刚开始选择的实验室觉得不合适是可以换的。所以,目标明确,主动性强对你们来说非常重要。对于2010级学生来说,其实你们也还有机会,任何时候只要达到要求都还是可以继续入选这个计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65192.html

上一篇:中国人在发表英文论文时汉字姓名究竟应该如何写?
下一篇:鱼市的背后:从鱼类兴衰看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人为因素
收藏 IP: 202.110.133.*| 热度|

18 戎可 彭真明 赵云雪 仇文利 郭敬颖 赵明 褚昭明 许洪光 马臻 李宇斌 刘广明 孙彧 刘进平 刘瑞亭 文双春 白晓冰 许浚远 bud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