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别让口水淹没了信心,“中国制造”的论文未来将充满希望

已有 8662 次阅读 2012-1-3 15:51 |个人分类:学术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希望, 科学工作者, 中国论文

【新闻链接】:《中国论文入选要过四道关》
【新闻摘要】:据统计,中国去年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论文入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来自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的专家表示,中国论文入选仍要过格式和语言、索引、原创性以及时效性等四道关。
 
没有能力判别本新闻的真实性如何,下面就新闻的一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新闻内容有删节,想看全文的,请点击最上面的新闻链接)。这篇博文的题目也许有一定的误导性,也许并没有这么乐观,但这其实是想表达我的希望,可能的失实之处敬请谅解!
 
【新闻】据粗略统计,目前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下辖的26本学术期刊每年征集的论文中,有35%来自中国,比例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入选的中国论文正在成倍增长,在一些特定领域,中国被采用的论文也是最多的。中国有很多研究机构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如在交通管理、再生能源等领域,都十分注重产学研结合。
【博主评论】这是一个看了让人充满希望并激动不已的说法。一直以来,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对中国制造的论文进行负面评价的文章,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我也没有太多的的根据和数据证明其正确性或者辩解是否其错误。但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论文就是垃圾论文的代名词,就像中国制造的产品曾经被看做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一样,让国人抬不起头来。

【新闻】关于中国学者论文被拒的原因,很多中国学生在论文格式上没有遵照相关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如字数过长、英文表达上会有问题、援引参考文献过时或者很难找到出处、无技术上的新发现。
 【博主评论】关于这几点内容。文字过长我觉得不是一个问题,至少不是一个普遍问题。文字的长短是根据所描述的内容来确定的,只要将问题说清楚了,长短并非需要追求的目标。短小精悍也是国人作文中所强调的,许多中国人用汉字写文章的时候,完全能做到这一点,甚至有些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是过于隐晦了,这样在写作英文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更多是让国际同行认为没有表达清楚,要求增加更多的描述。我们都有阅读外文说明书的经历,感觉那太啰嗦了,用很少的中文就能表达清楚的。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中国作者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说这方面有什么问题,那还是英文语言运用和表达方面的问题。新闻中也说到,“这不仅仅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包括英国本土学生提交的论文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援引参考文献过时或者很难找到出处,这可能也与中国人的作文习惯和规范有关联,确实需要改进。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等,都不用指明相关文献在哪里,甚至根本就没有可指明的地方。更有甚者,我们在作文的时候,有时候忘记了谁说的,在文中可以表达为,“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时候,的确需要在理念上进行更新,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进行学习和引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尊重了原作者的智力产出,也为读者进行回溯性阅读提供了便利,特别为所讨论问题的合理性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关于抄袭和学术失范的问题,这在全世界上也广泛存在,我也不认为中国人天生有什么虐根性而爱好蓄意抄袭,新闻中引用的高文(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区出版总监)的话似乎也是这个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发表的论文出现的许多抄袭现象“并非蓄意,而是由于语言问题。一些作者认为一段论文的语言更容易解释他们发现的问题,这会比他们单独组织语言更容易,他们就会引用,从而无意识地涉嫌抄袭”。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有一些关联。小学开始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天下文章一半抄”,这个先入为主的认识,让我们在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时分不清,什么是引用,什么是抄袭,特别对于英语文字使用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的时候,有意无意间采用了文献中的语句。如果不是蓄意或者恶意为之,真得不能一棍子打死,关键还是要看科学意义和创新性如何。这里不是为抄袭辩解,而是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轻重和主次关系,让中国制造的论文有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外国人不懂中国人,中国人自己还不懂中国人吗?
 
对于无技术上的新发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但也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如果如新闻开始时所说的“中国论文入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日渐提高”的话,说明中国论文正在逐步明白论文发表的真谛,那么是否也应该更多从正面加以鼓励和引导呢?中国融入世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这样我们国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希望。在新年开始,我希望能用此文鼓励我们科学家伙(博友命名,这里借用,似乎也是不明确指明出处的案例:D)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充满希望。
 
再啰嗦几句
【新闻最后说】“目前英国采用同行评议来监督抄袭现象,他们会通过检索,检查论文是否抄袭。如果发现抄袭,会给作者发信,请他解释原因。如果没有很清晰的原因,文章就不会被发表。如果发现是蓄意抄袭,作者就会被封杀。此外,英国学术界还会有学者志愿担任评审。”真希望这样的监督抄袭机制能尽快用起来,免得我们发表论文时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尺度没有掌握好,错把抄袭当做引用了,我们天生并不想作弊的!
图片来自网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25088.html

上一篇:研究生培养,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下一篇:请注意,《导师教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有很大的误导性
收藏 IP: 58.41.105.*| 热度|

11 曹聪 王涛 吕喆 高建国 叶剑 郭保华 吴锦宇 李子欣 徐耀 喻海良 wuhuik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IP: 58.49.233.*   | 赞 +1 [3]陈应泉   2012-1-7 05:32
非常赞同赵老师此文的观点。
“据粗略统计,目前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下辖的26本学术期刊每年征集的论文中,有35%来自中国,比例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入选的中国论文正在成倍增长,在一些特定领域,中国被采用的论文也是最多的。中国有很多研究机构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如在交通管理、再生能源等领域,都十分注重产学研结合。”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做产学研相关的项目,非常容易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因为中国现在要赶超的不是科学理论水平,而是要大幅提高技术水平。比如将中国的“小农”变成现代生态农业。再说了,科学理论往往都是公开发表的,但是技术细节恐怕不是能够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掌握。
我有信心做好科研的极大原因是:国际上一些大牛们似乎都是一些相对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者,这会出现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找不到突破前辈们的思路和idea,因为大家的教育与科研训练都是同质化的,这也是国外强调防止学术近亲繁殖、强调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关键原因。
王鸿飞老师再次回到美国做其研究的原因是在国内找不到同行。我相信,王老师做的研究可能过于理论化,在中国一段时间内用不上吧。
我个人的研究经历表明,中国现在做研究不是我们要去主动发现问题,而是实际问题太多,国际范围内没有可参考的版本,想照搬都没有前例可循。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能有中国之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的面对实际问题,用尽我们的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一味的跟风国际研究潮流,比如做石墨烯、比如做碳纳米管之类的,真的是有点浪费钱财。
我非常相信,中国人用自己的才智原创性的解决中国现存的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极大贡献了。
赵老师,您说呢。如果我的观点有错误,还望指正。
回复  你理解得非常好,这也是我发这篇博文想引导的方向。用几个俗不可耐的词来评价理想中的中国制造的论文,那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洋为中用、有的放矢。
2012-1-7 09: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60.190.160.*   | 赞 +1 [2]熊俊波   2012-1-4 11:44
等有一天,人们提及中国,不再用“中国制造”,而改用“中国创造”,到那个时候,才真的是中国崛起了!
回复  我们盼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2012-1-4 16: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8.116.193.*   | 赞 +1 [1]yangtingfe   2012-1-4 10:40
进步肯定是有滴,不能让口水声淹没了信心
回复  您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乐观主义者。
2012-1-4 10:4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将您的话用到标题中了,谢谢!
2012-1-4 10:48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