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媛媛的个人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yuanyuan 我思!我在!

博文

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使用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

已有 11844 次阅读 2009-9-7 17:29 |个人分类:我已发表的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成本, 移动支付, 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 验证性因子分析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年 02期  

【摘要】 为了了解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实际使用的因素,对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的新增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移动支付使用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期望效用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代服务业接口技术及其符合性测试平台的研发》(2006BAH02A36) 


1、引言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 http://www.mobilepaymentforum.org)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户,居世界首位,手机普及率为41.6%[1] ,我国移动支付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在发展空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仍较小,2007年第4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229.24亿元,其中手机支付规模市场为4.06亿元,仅占整体市场规模的1.77%[2]。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12年,全球通过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手机银行以及空中下载(Over-The-Air)方式交易的用户将达到8.84亿。艾瑞市场咨询也认为,移动支付服务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移动商务个人应用领域的四大热点之一。据易观国际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将在2009年达到8250万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
因此,在目前开展对移动支付使用者的接受和使用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根据移动支付的特性,加入成本影响因素,对UTAUT模型进行扩展,建立了移动支付的整合性信息接受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实际使用的因素。
2、文献综述
国外的移动支付使用者采纳或接受研究通常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3]和创新扩散模型[4],对移动支付服务的使用意愿和与实际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5,6,7,8]。随着对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可能承担的花费的关注[9],成本被认为会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与使用[10] ,后来的一些研究对模型进行了扩展,增加成本作为影响因素[11,12,13,14,15,16]。
我国的移动支付目前在一些小额支付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如购买彩票,缴纳话费、水电费,在网上购买Q 币和B2C交易[17]。同时,移动等各大运营商和银行已经推出了理财、缴费、消费等系列移动支付服务项目。整体来看,移动支付涉及到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银行证券业商业保险、彩票和工商税务、社会公用事业收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和商业等服务性行业[18]。随着经济和移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支付产业的逐渐成熟,移动支付的应用势必越来越广泛。
国内陈华平等人基于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新增风险认知和成本两个影响移动支付接受意愿的因素,提出移动支付使用者研究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风险认知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其原因尚不明确[19]。
3、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式
1989年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接受模式(TAM)[3]后,对使用者行为的研究发展迅速,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模型扩展和各领域的实证研究十分广泛。
Venkatesh等人对历年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这些研究在不同的范畴中各自具备解释力,并尝试发现这些实证模型的特色,把模型作整合,提出了整合性信息接受模型(UTAUT)[20]。
UTAUT包含4个对使用意愿与行为有影响的关键因素,即期望效用、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以及4个控制变量:性别、年龄、经验与自愿。其中期望效用、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对使用意愿有重要影响,便利条件对信息技术使用行为有很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这个新架构对使用行为的解释力高达70%,比过去所知的任何一个模型均有效,因此,本研究选用UTAUT模型为基础模型,其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 
UTAUT模型如图所示。
 
图1 UTAUT模型 [20]
(1) 期望效用:使用行为会受到个人的期望效用影响,Venkatesh对期望效用的定义为,个人相信信息科技的使用能够可以帮助他在工作上获得表现,其影响因素包括知觉有用性、工作合适、相对利益以及结果期望。
(2) 努力期望:使用行为会受到操作的难易影响,Venkatesh将影响努力期望的因素归纳为:有用性、复杂性以及容易使用。
(3) 社会影响:个人对信息接受和使用,会受到他人的影响。Venkatesh.对社会影响的定义是,个人察觉到他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使用新信息系统,并将社会影响层面的因素分为主观规范、社会因素、公众形象。
(4) 便利条件:Venkatesh对便利条件的定义为:个人相信现有组织与技术架构都会支持信息系统的使用。现有组织与技术架构都会影响使用者使用该系统。这一层面的因素包括:认知行为控制、促成条件、一致性。
(5) 控制变量:UTAUT模型中还有四个影响显著的控制变量:性别、年龄、使用经验以及自愿性。在以往关于控制变量的研究的基础之上,UTAUT进一步分析了两个以上变量对使用意愿和行为的复合作用,发现会使影响更为显著。
4、本研究使用的模型与假设
以UTAUT为基础,综合前述研究,本研究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成本影响因素,形成移动支付接受假设模型。这个模型中影响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包括成本、期望效用、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 
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移动支付使用者接受与使用模型
综合以上研究,有如下假设:
H1 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所承担的成本对移动支付的接受有负面的影响。
H2 个人的期望效用会正面的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意愿。
H3 个人的努力期望会正面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意愿。
H4 个人受到的社会影响会正面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意愿。
H5 便利条件会正面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行为。
H6 移动支付的行为意愿会正面影响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
5、实证研究
5.1、调查问卷与回收情况
本研究根据UTAUT模型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架构,在以前研究者采用的调查问卷基础上[20],收集国内外与移动支付相关文献,对变量进行了适当删改,最后开发出本研究的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量表。量表的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各因素指标出处如表1所示。
本研究根据UTAUT模型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架构与问卷的理论基础,收集国内外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文献,归纳用户采用移动支付的因素与用户行为,选择适合本研究的变量作为问卷设计的依据,并消去不相关的变量,最后开发出本研究的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量表。量表的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各因素指标出处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出处

原始问卷在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反复进行预试验,以重新评估和有效地修改问卷,从而确保问卷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要求。大学生是技术接收研究中的常见的调研对象21,22,同时,移动支付在我国目前阶段的使用者也较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相关专业知识和使用经验23,因此本文的调查人群主要选择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校老师以及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的业内专家。调研在西安交通大学和2008年信息经济学年会发放600份问卷,回收了579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1份,有效问卷为579份,有效率为96.5%。采用spss15.0 和Amos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人口统计资料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分布情况如下:男性占55.4%,女性占44.6%,男女比例大概为1:1。在年龄分布上,本次研究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20—25岁之间,占了总样本的59.8%;其次是25—30岁和30—35岁之间的年轻人,分别占了总样本数6.9%和11.1%。职业方面,学生样本387个,占66.8%,高校教师样本107个,占18.5%,公务员和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等其他85个,占14.7%。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了总样本的绝大多数,共571人,其中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0.8%和37.8%;大专学历的共8人,没有高中以下学历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数最多,为579人占了总样本的55.6%;1500—3000元之间的占了12.4%;3000—5000元的为19.7%;8000元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小,仅占0.5%
本次研究的样本群体所具备的高学历、年轻化特征,可能跟本次研究所定位的调查对象是高校学生、老师以及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的业内专家有关。
(2)样本关于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
关于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经对有效问卷统计分析:使用移动支付的方式中,选择基于手机话费账户的代收费方式的消费者比例稍大,占调查人群的63.0%;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户绑定,采用手机银行方式支付的消费者比例稍小,占37.0%。在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业务中,52.3%的使用者主要用于短信投票,18.4%使用者主要用于交纳话费等费用,13.5%的使用者主要用于购买Q币、电子书刊等数字产品,主要用于银行转账、手机炒股等的使用者占9.3%,有6.2%的使用者主要用手机投注彩票,只有0.2%的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用于购物支付。在使用移动支付的历史时间上看,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两年以上的占49.7%,一年半以上至两年的占33.9%,一年以上、半年以上、未满半年的分别占3.8%、4.3%、8.3%。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上,平均每月使用次数未满1次的人群最多,占68.0%,其次是5次以上10次以下的,占24.5%。平均每月使用1至5次的,10次以上的分别占5.4%和2.1%。
从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看,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是手机话费账户代收费,手机银行也占有较大比重,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主要用于服务收费和购买虚拟产品等,从使用时间和频率看,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的历史较长,但频率较低,这可能和使用环境不成熟有关,不过,同时可以看到平均约使用5次以上10次以下的使用者占到24.5%,已初步具备一定规模。
5.3、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
通过Cronbach’s的一致性系数( 系数)来测量问卷的信度,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信度评估
因素 指标数量 Cronbach’s  (>0.8)


由表2可知,各因素的Cronbach’s 均大于0.8,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2)效度
本研究问卷各变量的衡量指标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问卷及相关文献理论基础并针对中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特性,修正成为本研究的量表,问卷生成后又征求了学者专家与移动支付使用者的意见并进行预试,因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结构效度,以Amos7.0加以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各因素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

由表3可知,各因素指标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7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通过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满足调查和实证分析的要求。
5.4、路径系数估计结果
本文以Amos7.0为分析工具,对模型各路径系数估计结果显示如图3。
 
图3移动支付使用者接受与使用模型的路径系数
注:*** p<0.01
5.4、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路径系数的统计分析(图3)结果可知,成本和使用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期望效用、努力期望、便利条件都和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HI,H2, H3,H4,H5,H6成立。
通过对本研究模式的实证分析,验证了UTAUT模型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有效性,同时显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所承担的成本对移动支付的接受有负面的影响。

6、结论
实证研究验证了在移动支付领域UTAUT模型的有效性,扩展后的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成本因素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降价会显著提高尚未使用移动支付人群的使用意愿;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期望效用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积极建设移动支付的软硬件环境是将有效提高我国移动支付的用户使用。

7、发展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对移动支付的自身特点的综合考虑,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降价会显著提高尚未使用移动支付人群的使用意愿,移动支付运营商要设法降低成本,以有效提高用户使用意愿。建议根据移动支付方式等分类方法,对移动支付使用者分类制订不同的收费政策,以增强价格策略的效果。 
(2)社会影响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运营商如果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用户并得到群体认可,会更容易吸引其他用户选择使用。移动支付运营商应积极探索哪类用户对其他潜在用户的影响更大,哪些人群更容易受到社会影响因素所影响,并制定适宜的推广策略,以有效提高用户使用意愿。
(3)努力期望也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易用性,如何提供更易操作的终端设备、更便捷的使用流程,以提高用户使用意愿,都是值得产业链上各方参与者的认真思考的问题
(4)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的用户使用意愿较为强烈,但从使用行为来看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移动支付的软硬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8、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以移动支付使用者为调查对象,但由于条件受限,样本数据主要来自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以及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的业内群体,不能代表全部的移动支付使用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获得运营商的支持,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减少抽样误差。
在成本被确定为一个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意愿的重要的因素后,应该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比如对不同产品或服务、多种付款情况下,移动支付应用业务、支付方式对成本因素影响使用意愿是否有调节作用,影响作用有多大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国信息产业部,2008.
[2]易观国际,《2007年第4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季度监测》[R].北京: 易观国际咨询 公司,2008.
[3] F.D. Davi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 (1989) 319–340.
[4] E. 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ourth ed., Free Press, New York, NY, 1995.
[5] J.J. Chen, C. Adams, 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mobile paymen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Business (ICEB), Hong Kong, December 5–9, 2005.
[6] L.-D. Chen,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payment, in: N. RomanoJr. (Ed.),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MCIS), Acapulco, Mexico, August 4–6,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tlanta (GA), 2006.
[7] T. Dahlberg, N. Mallat, A. Oorni, Trust enhanc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olutions, in: Presentation at Stockholm Mobility Roundtable, Stockholm, Sweden, May 22–23, 2003.
[8] T. Dahlberg, A. Oorni,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consumer payment habits – do mobile payments attract consumers in: Presentation at Helsinki Mobility Roundtable, Helsinki, Finland, June 1–2, 2006.
[9]Alan D Smith,William T Rup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ASP):Moving Downstream to Enha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J」.Information Systems,2005,42(11):877-899.
[10] Upkar Varshney. Mobile Payments[J].Communications,2002,3(13):213-218.
[11] M. Kleijnen, M. Wetzels, K. de Ruyter, Consumer acceptance of wireless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8 (3) (2004) 206–217.
[12] N. Mallat, Explor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s - a qualitative study, in: Presentation at Helsinki Mobility Roundtable, Helsinki, Finland, June 1–2, 2006.
[13] N. Mallat, M. Rossi, V. Tuunainen, A. Oorni,, Use context for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in: Presentation at Hong Kong Mobility Roundtable, Hong Kong, China, June 1–3, 2005.
[14] K. Pousttchi, Conditions for acceptance and usage of mobile payment proced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 (ICMB), Vienna, Austria, June 23–24, 2003.
[15] H. vander Heijd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Bled eCommerce Conference, Bled, Slovenia, June 17–19, 2002.
[16] A. Zmijewska, E. Lawrence, R. Steele, Towards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ADIS WWW/Internet, Madrid, Spain, October 6–9, 2004.
[17]岳云康. 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8,(1).40-43.
[18]王晓娥. 移动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市场切入点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4,( 6).150-153.
[19]陈华平. 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管理科学[J]. 2006年12月,48-55.
[20] V. Venkatesh, M. G. Morris, G. B. Davis, F. D. Davis.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s a Unified View [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21] R. Agarwal, et. al.. Research report: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puter self-efficacy-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0, 11(4):414-430.
[22] R. Agarwal, E. Karahanan. Time Flies When You are Having Fun: Cognitive Absorption and Belief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J]. MIS Quarterly, 2000, 24(4):665-694.
[23]曹媛媛,李琪. 中国文化下的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愿与行为分析——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J]. 社会科学家,2008,(8).50-5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942-254046.html

上一篇:基于TTF的企业移动支付采纳行为研究
下一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