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与决策, 2008年 23期
【摘要】 文章以TTF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两个应用移动支付的组织应用案例研究,分析了移动支付技术特点和组织的任务需求特点,发现任务特点、技术特点对任务技术的匹配程度和移动支付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的工作任务与移动支付技术匹配程度越高,对移动支付的应用越容易成功。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06BAH02A36)
1、 引言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 http://www.mobilepaymentforum.org)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12年,全球通过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手机银行以及空中下载(Over-The-Air)方式交易的用户将达到8.84亿。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也认为,移动支付服务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移动商务个人应用领域的四大热点之一。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户,居世界首位,手机普及率为41.6%[1]。易观国际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8250万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我国移动支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过程中,用户接受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市场形态来看,移动支付呈现典型的双边市场特点,面对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商家两类用户群体[3]。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效应,企业商家用户的积极采纳能够吸引和巩固大量的个人消费者,从而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个人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的研究已经开展较多,一般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4]和创新扩散模型[5],探讨模型是否适用于移动支付服务的使用意愿和与实际使用 [ 6,7,8,9,10 ],一些研究考虑了移动支付环境的特点,增加了一些影响因素,如成本[ 10,11,12,13,14,
15,17 ] 、网络外部性[ 11 ] 、信任和安全 [ 8,16 ]和风险认知 [17]。
而与此同时,对企业的移动支付采纳的研究则较为缺乏。目前的研究发现影响商家采用移动支付的各种壁垒包括:成本高(交易费用),复杂性(便于使用),缺乏相对优势,低兼容性,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消费者和商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18,19,20 ]。其中,移动支付与现有业务的不相容,是阻碍商家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18 ]。
本文基于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 TTF),通过移动支付在B
2、 文献综述
早期对技术与用户行为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以用户的倾向来预测使用情况,二是用任务技术匹配来预测用户行为。在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前一个方向之上的同时,少数学者将研究聚焦于任务技术匹配 [21]。1995年Goodhue和Thompson根据Delone和Mclean的理论共同提出了TPC模型,认为使用者的态度能够反映使用情况,而任务技术适配情况能反映使用效果。该研究的核心在于技术效果链(Technology-to-Performance Chain,TPC)[22],即一种信息技术如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该技术必须被使用,并且要与任务之间有较好的匹配情况。之后,Zigurs和Buckland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组织支持系统(Group Support Systems, GSS)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建立在组织层面上,并且融入了组织任务的复杂性以及组织所用的信息技术多样性等影响因素[23]。近年来,TTF模型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在移动商务领域的研究表明,一项移动技术的特点如果与任务需求相匹配,它将更能发挥作用[24,25]。
3、 移动支付企业采纳的任务技术匹配模型
在对TTF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模型为Goodhue和Thompson的模型和Zigurs和Buckland的模型。前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的个人使用,而后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使用。本研究采用Zigurs和Buckland的模型为基本模型。
根据Zigurs和Buckland对任务、GSS技术和匹配的定义[23],在本研究中把任务定义为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要做出的行为;GSS定义为支持组织完成任务的移动支付平台;匹配定义为企业任务和移动支付平台结合起来的最佳状态。本模型可以表述为,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目标一致的一系列任务和移动支付平台的匹配程度,预测移动支付在组织中的使用效果和对组织整体行为表现的影响。换句话说,通过对移动支付在企业的应用效果分析,可以进而优化企业的组织整体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