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媛媛的个人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yuanyuan 我思!我在!

博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

已有 5251 次阅读 2009-9-7 17:38 |个人分类:我已发表的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力资源管理, 服务平台, 双边市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年第07期

【摘要】近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产业界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关于服务平台问题的研究尚未有太多涉及。本文基于近年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领域兴起的双边市场理论,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问题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思路,对其市场形态和特点、商业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给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商业策略的一些影响因素,以期为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企业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问题在组织核心竞争力打造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激烈的人才竞争、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个性化等需求日益显著,成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驱动力。
近年来,全球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产业也随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 2008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已超过了千亿美元。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观念上、行动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接纳。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起了产业界和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其中最为热点的问题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问题。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视角,而较少涉及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平台组织形态和特点等问题。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我们试图从服务平台的视角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思路,并希望对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企业策略能够有所帮助。

2、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1)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接纳。从企业角度看,选择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可以降低人员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集中力量进行企业战略中其它的重要工作。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同时个人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为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多种不同需求。
(2)人力资源服务竞争激烈且存在较多问题。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民营、政府、外资等各种背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并存,竞争激烈。同发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相比较,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服务的专业化、目标市场的细分、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一般仅限于提供进行简单的中介服务,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产品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包括:
①相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人力资源服务缺乏用户市场细分,服务产品单一;
②人力资源服务技术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与质量不高,缺乏对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和人才信用需求重视不够,缺乏评价机制。
由此可见,从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看,亟需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利用hr管理软件和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在线为双方提供人事代理和咨询;为企业提供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为个人提供求职、职业规划等专业规范的服务。

3、双边市场理论
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是目前国内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Armstrong认为,两组参与者(最终用户)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的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1]。
双边市场理论主要研究面对两个相互之间具有网络外部性的消费者群体的中介平台以及两边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该市场型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软件操作系统、银行卡、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平台等新经济部门。
双边市场理论和网络外部性密切相关,网络外部性主要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其中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接网络外部性则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随着与该产品相兼容的互补性产品种类的增加而增加[2]。网络外部性主要是解决同一类型用户的规模经济等问题,然而现实中,运用某一网络产品或某一平台的双方经常是不同类型的用户,也就是双边市场理论提出的双边市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特性,即双边市场理论认为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交易平台的同类型用户数量,而且更取决于交易平台的另一类型的用户数量[3]。

4、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特点
随着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日渐得到企业和个人的认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应用方式是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方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具有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两类消费者群体,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两类消费者中一方消费者的数量对另一方消费者的采纳会具有影响,呈现典型的双边市场形态,并具备以下特点。
(1)存在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即交叉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的研究始于市场内的网络外部性问题[2]。随着双边理论的出现,发现某些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发生在两个市场之间,即某一市场上生产的产品效用随着对另一市场所生产产品的需求数量而变化,也就是交叉网络外部性[3]。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面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组参与者,平台中个人用户的数量会影响到企业用户的需求,同样的,企业用户的数量也会影响到个人用户的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招聘求职网站中的企业会员越多,有求职需求的个人用户会更加有兴趣在这个网站进行注册,同时,在进行招聘广告的投放时,企业也会更加愿意选择个人用户注册数更大的网站。
(2)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服务采用多产品定价方式。
平台企业面对两组用户,提供两种产品或服务,并为这两种产品或服务同时进行定价。但不同于以往所研究的多产品的寡头垄断或垄断情况,为了占有更多的消费者福利而采取多产品定价方式(这也是他们常常招来抵制和反对的原因),平台企业的多产品定价是由其天然的双边市场形态特征而自然采用的[4],所获得消费者福利是因为双边市场的一组用户并没有将它使用平台对另一组用户产生的福利影响内部化[5]。
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来说,需要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两种服务,并对这两种服务制定价格(当然也包括免费的情况),给平台企业带来的影响是,由于两个市场的需求相互影响,可能企业用户对个人用户会产生福利或者个人用户对企业用户产生福利,一般情况下,企业用户对个人用户产生的福利并不能内部化或者个人用户对企业用户产生的福利并不能内部化,这部分消费者福利会归为平台企业所有。接着上面的例子,简单来说,企业用户因为发布招聘广告会为招聘求职网站吸引来更多的个人用户,这部分用户为网站带来的收入(如果网站对个人用户收取年费的话)并不会归有这个企业用户,而是会归于招聘求职网站。

5、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一般企业内部设立人力资源部每年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价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其普及也势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呈现典型的双边市场形态特征,面对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两类消费者群体,并存在明显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由于双边市场两边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平台企业是首先吸引众多的个人用户前来注册,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会员,还是首先固定住一批企业用户会员来吸引更多的个人注册用户呢?又如何实现呢?解决这一“鸡蛋相生”问题的商业策略主要包括进入策略和价格策略,这两大策略又需相互配合以实现企业的整体商业策略。 
(1)进入战略
对于刚刚进入双边市场的平台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把双方“拉”到平台上。具体的方法可以是通过免费服务甚至对他们接受服务给予回报或者在市场一边投资来降低这边消费者参与市场的成本,来得到市场一边消费者的临界数量,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微软对应用软件开发者进行投资以促使他们利用微软操作系统来开发软件,得到相当数量的应用软件开发消费者数量并因此大大扩展了微软操作系统使用消费者的数量[6]。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可以选择首先吸引众多的个人用户前来注册,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也可以选择首先固定住一批企业用户来吸引更多的个人注册用户,具体采用哪一种进入策略,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平台企业的目前所拥有的企业用户数量和个人用户数量,还有潜在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转化为现实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难易程度。
从双边市场的平台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用户数必须达到一个临界点,平台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到达临界点的途径可以是由任意一边的用户数首先达到某一个数量。对于现实中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如果其现有的某一边的用户数量(不论是企业用户数量或个人用户数量)已经到达或邻近临界数量,那其进入策略就很好选择,但如果两边的用户数量都没有到达或邻近临界数量,那就需要考虑潜在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转化为现实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其具体的进入策略了,而这一点和以下所要谈到的价格策略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整体商业策略。
(2)价格策略
双边市场的价格策略应同时考虑定价水平和定价结构两个方面,也就是从市场双边收取的总费用和总费用在双边的分配。对于双边市场,当平台向需求双方索取的价格总水平P=PB+PS不变时(PB为用户B的价格, PS为用户S的价格),任何用户方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8],在价格结构上的任何变动都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及其参与规模,并影响到交易总量。
这意味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总体价格水平,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向两组用户提供的两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结构,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影响双边市场定价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其基本影响因素包括两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弹性、服务提供商的相对市场势力、在另一边创造的剩余。另外,平台的竞争情况、消费者多方持有和平台企业提供产品的捆绑等也会对定价产生影响[5,8]。
考虑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市场上只有一个平台企业。平台企业在自身成本约束下已经给定了定价水平,这时候需要考虑的主要是价格结构问题。与以往的单边市场相同,平台企业首先需要考察两个边的价格弹性,低价策略应针对弹性较大的一边。同时,考察两个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其参数较大,即网络外部性较强的一边实行低价策略,所获得的这一边用户数量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另一边用户到平台上。
由于个人用户的价格弹性较大且交叉网络外部性较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通常对一般的上网求职者采取免费甚至补贴策略(如果考虑到平台服务成本),吸引众多的个人注册会员作为客户基础,然后通过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吸引企业用户,并对企业用户收取较高的招聘广告发布费用以弥补平台成本并获取盈利。
当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不会像以上所考虑的那样简单,一般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面临的是多个平台企业竞争的市场情况,消费者多方持有的情况一般是个人用户同时在多个平台进行注册,而企业用户则通常只在一个平台注册和发布招聘信息。因此,在现实中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其定价策略会更为复杂。
另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价格策略时还需要注意其具体形式,比如可以分为会员费(或注册费)和使用费,会员费(或注册费)为按时间收取,使用费未按次数收取,一般采取两者的组合方式。
本文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的市场形态和特点、商业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给出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研究思路。但鉴于篇幅所限,在商业策略指定部分仅列举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商业策略的一些影响因素,并未给出具体的模型和影响系数,对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企业策略的参考价值有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这部分内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Armstrong, M. (2004),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mimeo,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 Katz, M. L. & C. Shapiro(1985),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3): 424-440.
[3] Roberto, Roson (2005). Two-sided Markets: A Tentative Survey [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Vol.4.Issue 2, 142-160.
[4] Rochet J.Tirole J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2003
[5] Rochet J.Tirole J Two-Sided Markets:An Overview [Z]. Working Paper, IDEI University of Toulouse 2004
[6] Evans,David. Some Empirical Aspect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Industries.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3):191-209,2003
[7] Eric W K See-To, Jeevan Jaisingh, Kar Yan Tam.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ICRO-PAYMENT MARKET.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Long Beach: 2007. Vol. 8, Iss. 1; p. 63 (21 pages) 
[8]Rochet J.Tirole J Defining Two-Sided Markets [Z]. Working Paper, IDEI University of Toulouse, 200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942-254047.html

上一篇: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使用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
下一篇: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