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jinami

博文

关于真实的研究生生活

已有 3634 次阅读 2013-2-26 18: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生活

     媒体上、课堂上经常听到学者谈论他们的科研生涯,谈论他们对于科研的热情,年轻时就励志为国家做贡献的故事,书本上也宣传者各种高尚的情怀,但是现实生活的科研是如何那。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导师从事科研只是为了生活,为了晋升,为了荣誉,绝大部分没有什么内心产生的科研热情;导师是这样,那么博士生、硕士生更是这样,为了发文章,为了顺利毕业这就是中国研究生做科研的动力,只是我接触的是这样。
    真正适合做科研的那些人,牛顿、爱因斯坦、陈景润,他们的性格是那种性格内向,不爱参与纷争,喜欢想象和思考,做事情怪异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行为标准,这种性格的人大部分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制度,大部分被拒大学校门之外,他们更难进入研究生院从事科研,导师大都喜欢那些会为人处世的,那就是所谓的想要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事,中国科研界大部分的中流支柱都是这种非常聪明的人,这些人非常聪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大都会做出成就。
     中国的科研界充斥着会做人、会做事的聪明人,但是这些聪明人没有找出科研本质的东西,对科研也缺乏热情,大部分把科研看做一种自己的职业,做好这份职业和在官场中做官,在公司中中做事大同小异。
    中国出不了大师,这一点也不奇怪,从小学到博士,我发现自己周围能力、才能出众的人越来越少,曾经印象中那些非常有才华,那种天才的人物现在想想大部分都没有进入好的大学,好的研究生院,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过,而那种特别听老师话,听家长话,认真学习的人进入了大学,进入了研究生院,而这部分只有一个特点,听话。
     这部分人非常适合去企业做服务类的工作,适合做各种需要听话,需要认真的工作,这部分人往往也没有什么脾气,他们也接受目前的房价,接受目前的生活状态,即使偶尔暴躁一下,很快也会变好。
    我一直想如果研究的门槛降低标准,让那些真正喜欢做科研的人以另一种方式进入研究机构从事研究,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7687-665344.html

上一篇:提供载体构建服务
下一篇:有卫生部,为什么没有生物技术工程部?
收藏 IP: 59.78.112.*| 热度|

4 吕喆 李伟钢 李明阳 戴幸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