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信息文明之光(3):信息文明背景下的精神自由辩护

已有 3614 次阅读 2010-11-2 23:57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精神家园, 信息文明, 精神自由, 人类梦想, 社会理想

信息文明之光(3):
                               
                                     信息文明背景下的精神自由辩护
 
——人类梦想、精神家园、社会理想、社会实践与人类文明未来希望的价值源头
 
 
 
                                                                                     作者 杨文祥
 
 
       认知理性、人类情感和人类意志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意识的基本结构。这三大结构要素相互作用,互动融合,构建了一个内容上无限丰富,形态上千变万化,结构上内在联系不可分割完整统一的精神世界。
 
       精神是人的内在规定,精神的有无是人与他物的分界。因此,精神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最根本的体现,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最高实现形态,更是人的尊严的现实基础。于是,精神与人是可互为表述和表证的主、客体——精神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精神。精神即人,人即精神。这是一对双向互通的学术命题。
 
       显然,这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的现实,无论他是学富五车还是目不识丁。可是,不知道是由于无知还是机械唯物论和极左思潮的泛滥,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等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始终处于误读和曲解的状态。结果,这些在生活实践层面本来并不复杂的常识性问题被搞得云山雾罩,直弄得号称哲学家的衮衮诸公,竟然搞不清楚人的本质究竟是精神还是物质,无法断定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究竟是人还是物。于是便有了现代汉语人物一词的出现——当然,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影响语词的发生发展自有其更为复杂的各种因素和相应的内在规律。
 
       精神的本质是自由,是挣脱了物质桎梏的人的自由意志。只有如此,精神才有可能具备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地位,具有反映、认识和统摄物质世界的可能和相应的现实能力。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学理的层次上把人的类本质概括为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96页)
       于是,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走出了动物界,具有了意识和思维之后,在社会实践上实现精神自由就成为了亘古不渝的人类梦想,而把心中所憧憬的,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境界满怀深情地称之为精神家园。正因如此,无论哪一个历史时代所产生和形成的社会理想,其最深层的内核无不是精神自由这一历久而弥新的人类梦想。如果拨开弥漫在社会实践和历史实践表象层次的重重迷雾,就可以清晰地发现,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完整历程是一个不断从满足物质需求走向满足精神需求,不断实现精神解放,不断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精神自由的历史过程。就是说,在人类文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精神自由始终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最深层次上的内在规定和最高价值的价值指向。
 
       于是,精神家园所培育的只能是人类精神的自由之花,所生成的必然是人类精神的自由之果。
 
       于是,人类文明史所记录的是一道人类不懈探求和体现自身本质,释放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人的尊严的心路历程。而完成这一艰难历程的客观前提和内在条件就是精神自由。
 
       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精神,精神的内涵是知、情、意(认知理性、人类情感和人类意志),在这文明的薪火世代相传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始终把与知、情、意内在联系的真、善、美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价值源头。无论是佛家的慈悲为怀,普济众生还是近代以来世人所推崇的博爱精神所体现的普世情怀,无不是这一价值源头所派生和扩展开来的精神诉求。马克思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他自己这一旷世名言,则用无比简洁的科学语言淋漓尽致地阐述了他对于人类命运和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正因为有了这种至高至纯——在这个不再有神圣和崇高的时代,在这里,本文不得不用至高至纯这一拗口的词语来明晰地表达本文的意旨——的价值追求,人类才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亘古不渝的人类梦想和走向未来的人类希望。
 
       真、善、美,这些人类有史以来不懈追求的精神价值,无一不建立在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没有精神的解放和精神自由的实现,既不可能进行和实现基于求真的人类科学认知领域的知识创新、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也不可能进行和实现基于向善的人类社会领域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实践,更不可能进行和实现基于审美的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感动。而马克思所始终关注的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人的尊严的充分获得,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整体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则完全根植于这一精神自由。
 
       真、善、美是人类价值系统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表层结构,而精神自由是形而上的人类价值系统内在的深层结构。在表层结构和现象层次上我们可以说真、善、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价值源头,而在内在结构和学理层次上,人类价值追求的内在源头就是精神自由。
 
       一般说来,文明史是指有文字记录的人类历史。根据数千年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与人类文明正相关的表现为自由意志的人的精神属性与与人类文明负相关的表现为野蛮、愚昧、贪婪的人的物质属性相互冲突、较量和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换言之,人类文明始终是在与基于物欲的野蛮、愚昧和贪婪进行反复搏斗和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艰难、曲折甚至是不断反复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在物质上付出了无比惨烈的血与火的代价;在精神上,则经历了一个一次又一次痛苦不堪的精神裂变的心路历程。显然,只有在人类文明史完整过程这一层次上进行大跨度的历史反思,我们才有可能真切地理解马克思打破精神枷锁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历史寓意和精神诉求。
 
       在经历了千万年血与火的洗礼,完成了无数次精神裂变的心路历程之后,今天的人类终于认识到这一真理:没有精神自由和相应的精神解放——即思想解放,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求真,向善和审美。
 
       在赢得了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在相应程度上满足了精神需求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求真、向善和审美之后,人们就会对自己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的实现程度产生新的具有更高历史水准的现实需要。于是,每当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的历史呼声总是此伏彼起。
 
       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不断得到与相应历史阶段相对应的实现水平。人类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所能够实现的精神自由的程度就越充分,从而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历史水平。正是在精神自由不断得以实现,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水平不断提升这一现实基础上,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潜能,不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并因此而赢得了自身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的角度上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渔猎和采集为基本形式的原始文明,以个体农耕为基本形式的农业文明和以机械化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形式的工业文明,而今则日益走向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以知识-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人类智慧跃迁和升华为基本形式的信息文明。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物质财富创造、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财富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为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供物质条件。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不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价值和理性支持,而且内在地主宰和决定着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物质走向精神,即由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体的物质型文明不断走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体的精神型文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信息革命的历史风潮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推向了信息时代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轨道,开启了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由物质型文明向精神型文明的历史转型。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是先进的和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其社会实践就越需要人类理性的支持和相应智力资源的有效保障。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现代的社会发展形态和历史文明形态,信息-知识社会的社会建设信息文明的文明建设显然比其它任何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都更需要足够的学术理性的支持和智力资源的保障。
 
       学术理性和智力资源是人类精神价值创造的产物。而精神价值追求和创造的前提就是精神自由。由知识创新到思想创新,从理论的创新到人类智慧的生成,越是高层次的精神创造就越需要更为充分的精神自由空间。在这里,精神有多大的自由空间,就有多大的精神价值创造的可能。(参见《信息资源价值论》374479482页)因此,当今世界的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文明建设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精神自由。
 
       有鉴于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人的科学网-光明网博客信息文明之光不但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也是旗帜鲜明地致力于信息文明建设的第一块园地。在这里,我们不但播种着人类的梦想,也在耕耘着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掬一捧精神自由这一价值源头的清泉,连同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执着,对真、善、美这些亘古不渝的精神价值的坚守,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希望,来浇灌这畦精神的家园。即使这里催生的不过是些嫩嫩的细草,我们也将为此而欢呼雀跃。因为这一抹新绿,正是生命和人类精神的本色。当东风吹来的时候,信息文明之春便不再遥远。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2.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杨文祥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74866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9809.html

上一篇:信息文明之光(2):祝愿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鹤在信息文明的长空自由
下一篇:信息文明之光(4):《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
收藏 IP: 221.192.238.*| 热度|

1 陈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