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 in the Fal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秋天的布鲁斯

博文

关于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

已有 15577 次阅读 2008-8-27 19:21 |个人分类:科技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期刊, 异化, 影响因子

 

2007年写就的一篇短文,贴上来与大家分享。

关于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

1.        定义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的概念源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ce InformationISI)创始人Dr. Eugene Garfield对科技期刊发文量和被引用情况分析得出的如下结论[1],即少量的期刊刊载大量的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定量地说,300个期刊刊载一半以上的被引论文和近1/3的发表论文;而3000个期刊刊载80%的发表论文和95%的被引论文。由此,Dr. Eugene Garfield1963年提出了影响因子的概念,推出了科学引文索引[2]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ISI1975年开始,每年发布Web of Science收录期刊的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其中包括影响因子。目前SCI光盘版收录约3850种期刊,也就是通常说的核心版。Web of Science收录6600多种期刊(包含3850种核心刊物),也就是通常说的SCI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目前国际上通常用的是两年影响因子。2007年中发布2006年的影响因子[3]

 

2006年影响因子是该刊2004年和2005年发表的论文在2006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2004年和2005年发表论文总数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于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库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后来逐年发布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共18项指标来评价中国科技期刊[4,5]。目前中信所数据来自于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知网(CNKI)每年也会发布期刊引证指标。

 

2.        作用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相对公平地评价不同的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尽管出版界和科技界对影响因子作用过度夸大现象反应强烈,然而因没有能替代这一指标的其它评价标准,影响因子还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作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影响因素[6,7]

3.1    时间因素

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频次有较大差异。对于研究成果时效性强、持续时间较短的热点研究领域论文,出版周期快的话容易得到更多的引证。例如,美国临床医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周期只有几周,83%这方面的论文于发表当年被美国科学家引用(包括自引)。而有些领域科研周期较长,发表周期也相对较长,就有可能因超出两年的时限,不能被计入被引频次,从而影响影响因子的计算结果。

中信所统计两年影响因子,也统计5年影响因子[5]2006年《电子与信息学报》5年影响因子为0.367,而两年影响因子为0.317

3.2    收录范围

基于少量期刊刊载大量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科研成果的理念, ISI只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价。SCIE收录期刊只占全世界期刊总量的3.6%,而且各国被收录的期刊数极不平衡,美英占绝对多数;语种分布也极不平衡,极少收录英文之外的语种。而同国科学家之间因研究成果传播快捷、课题相关而互相引用,同语种刊物互相引用的概率也较大。这种收录期刊数和语种分布,非常有利于美英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刊物获得高影响因子。反之,对于其它国家的非英文刊物来说,获取高影响因子的难度相对较大[3]。例如2006SCI影响因子Nature26.681Science30.028,而中国的《科学通报》只有0.722,《中国科学D辑》只有0.636

中信所数据取自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统计收录于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我国正式出版的6383种中英文期刊[5]。中信所公布的上面两个刊物《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D辑》2006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1.2312.450

清华同方知网(CNKI)收录期刊数多于万方,统计出来的影响因子也相应高一些。《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CNKI[8]公布的影响因子为0.345,而中信所[4]公布的只有0.315

3.3    学科性质

不同学科由于发展速度和成熟度的不同,期刊基数的差异很大,从而致使SCI收录的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差别很大(即SCI检索的不同学科的论文数和引文数相差较大)。而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论文倾向于相互引证,这又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同学科间刊物的影响因子产生较大差异。例如[3]2006年肿瘤学(Oncology)最高影响因子为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63.342,中间值(即同类期刊中按影响因子排序第50%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为2.396,而电气电子工程类(Engineering-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影响因子最高为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4.500,中间值只有0.72

3.4    括刊因素

刊物括刊将使其影响因子下降,因为分母是发文量,增加多少100%进入当年的分母。而分子是被引频次,工程类期刊被引半衰期大多在3年以上,因发文量增加的被引将陆续进入分子,即滞后于进入分母增加速度。因而括刊是降低影响因子的因素。

3.5    期刊影响因子与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为期刊贡献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但若期刊影响因子高的话不一定发表于该刊的每一篇文章被引次数都升高。即期刊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20012005年发表论文1618[9]2006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论文贡献了50%的被引频次。77.5%的论文未被引用过。Seglen也通过统计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50%刊物总被引频次,50%论文贡献90%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

 

4.        使用影响因子时的注意事项

4.1.       影响因子是发布年之前3年、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年的影响力。是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不代表某一篇文章的水平。

4.2.       影响因子的高低与其所属学科密切相关,不同研究领域的期刊不具有可比性。

4.3.       同类刊物相比,高影响因子期刊有更高的显示度,会吸引更多好文章投稿,进而录用率降低,因此,所刊载的论文应当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

4.4.       SCI创始人Dr. Eugene Garfield说:“SCI的发明者告诫人们对这些数据不要不加区分地使用,……(SCI数据的使用)尽管很方便,但很危险,虽然期刊的评估很重要,但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更重要,因为其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因子不应作为人的评价的替代物[1,6]。”

参考文献

〔1)     James Testa. Journal selection for Web of Science. Lecture note, March 27, 2007, Beijing.

〔2)     Thomson Scientific, 足以改变世界的信息。22-23

〔3)     http://portal.isiknowledge.com, July 8, 2007.

〔4)     2006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0月。

〔5)     2007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月。

〔6)     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金碧辉。应慎重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成果。科学通报,2000,(2),218-222

〔7)     方静,朱立志。德国科技界对期刊评价和“影响因子”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 16(2), 266

〔8)     CNKI《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引证报告。2006年。

〔9)     2007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月。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57-36395.html

上一篇:我愿意相信好心会有好报--改英文稿有感
下一篇:通向哈纳的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