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fei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feicheng

博文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网络星河

已有 2933 次阅读 2011-10-14 22:12 |个人分类: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网络, 互联网, style, 读书会, 卡斯特

带读人:温钊建     时间:2011年9月25日

网络星河 ——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
作者:曼纽尔卡斯特

作者简介

      曼纽尔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教授,著名的网络社会学专家。主要著作《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他在200110月出版的《网络星河》已被翻译成11种语言,被广泛认为是网络社会学的重要著作。

 

什么是网络星河?

1、时代背景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成为支撑起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

2、网络星河

          1454年,西方活字印刷术的扩散与发展革命性地促进知识与思想的传播。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将此现象称为古腾堡星河

             20世纪,互联网作为通信媒体第一次允许在特定时间以全球规模进行多对多通讯。人类从此进入网络星河时代。

3、网络星河下的世界

   互联网文化

互联网文化是互联网创造者的文化。不同种类的创造者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信仰。文化是具体的,是一个集体性建筑物,超越了个人的偏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实践。

1、技术精英文化

技术精英文化代表了技术开发者的文化。是对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益的文化信仰,互联网进步的关键要素。技术精英的圈子主要为学术圈,从高级别的教授到起步阶段的学生。技术精英文化植根于优秀的学术传统,以追求科学、获取声望与荣誉为最高目标。技术精英文化的核心在于不断的追求创新、追求卓越。

2、黑客文化

黑客并非指具有破坏的无聊人士。黑客文化代表了独立特行者,信仰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创新。黑客社区是各种开源开发圈子。黑客文化排斥主流体制,不服从于开发组织,崇尚开源开发,反对知识产权制度。黑客文化例子:Unix系统编写者 海盗湾组织

3、虚拟社区文化

虚拟社区文化指互联网的创造者与用户通过网络聚集、交流信息的文化。

早期:邮件组、新闻组、BBS……

现代 SNS、微博……

利用网络聚集意见,让有相同思想的人聚集在一起,加强公民参与和意见表达。

4、企业家文化

将互联网技术用于商业用途。以追求金钱作为最高成功标志。通过创新获取金钱的工作狂

       

          四种互联网文化并非相互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实际中互相结合互相反应,形成今天多姿多彩的网络星河。

网络社会的变迁

虚拟社会的出现使社会的组织产生变迁。

人与人之间的地域界限消失,组织的形成更取决于共同的理念。

网络社会组织是一种松散的大家庭,以核心价值为最重要的理念。

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开始时,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使人更好的参与和融入社会交往。

但是互联网使用有一定的阀值,超过该阀值,人将沉迷于网络社区而忽视社会交往,造成社交性丧失

 

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1世纪的社会运动中互联网都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组织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展示出来,目的在于吸引关注者,以改变社会价值观与制度。互联网的价值在于,他不仅是一种通讯媒介,也是组织形式的物质基础。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三大特点

1、信息时代的社会运动实质上是文化价值的动员。

在网络时代,价值观的交流、社会运动的动员是围绕着通讯制度而构建的。他们利用这些运动影响坚持他们价值观的人,并以此整体上影响社会良知。

 

2、网络时代的社会运动不得不弥补从工业化时代继承下来的综合机构危机。

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社会组织,如大众政党、工会组织等,日益空壳化。只在选举季节动员起来。

互联网必须弥补综合机构失灵的现状,用一种新的渠道反应民意。

 

3、权力在全球网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大超过主权国家机构的作用。社会运动的权利与影响通过全球延伸。

人权、女权、环保等主题的社会运动日益全球化,需要依赖互联网建立全球性的联盟,以发挥更大的权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3837-496877.html

上一篇:专题介绍——与成功有约(2011.4.19)
下一篇:专题学习——系统仿真(20110723)
收藏 IP: 222.20.193.*| 热度|

2 陈小润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