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靠“精英”堆不成国家科技文化的高山
邹谋炎
钱老过世,留下了对国家人才培养上缺失的遗憾。六十年,时间不能说太短。中国科技文化队伍的数量,不能说太少。可就是出不了自己培养的“拔尖人才”或“大师”。现在是该认真审视的时候了。
在五、六十年代,靠引入在国外成长出的拔尖人才领军,取得了“两弹一星”的成就。在那个时候,科学文化的若干领域还留有一些解放前成名的教授、专家,他们受到“知识分子政策”的关照,从经济收入到社会地位,都受到尊重,政治上受到保护。在大学里,高层行政官员对教授多有尊敬、照顾。科学家和教授成为学子们的榜样,大学里的学子们努力着、梦想着。
然而,对精英人士的关照并未延伸到国内成长出的科学文化人。虽然这类人中不少优秀者,但他们始终处于低贫条件下。例如当陈景润被发现是数学天才时,同时也发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已处于急需抢救的状态。随着旧人渐老,新人成长,现在终于发现,在国内一直出不了“大师”。仔细想来,其实这个苦果在五、六十年代就种下了。当人们归责于教育部或大学校长们的时候,是否想过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许许多多高素质的科学家,需要一大批创新人才。一批精英能够堆成几座高塔,但一定堆不成国家科技文化的高山。
近一、二十年间,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和道德缺失越来越严重。只靠精英的政策现在并没有改变。和过去不同的是,各路“现代精英”们纷纷进入官场,占据分项目和分钱的制高点。各种发展规划,成了少数精英们相互博弈划分的场所。国家缺乏对收入分配制度的科学化研究和统一管理,造成大量漏洞,使得少数官化“精英”可以占据国家项目和经费的主体。未入官场的大多数科技文化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受聘和生存而奔波。老一代精英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已成鲜见,盛行的是对权势和财富的狂热追求。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不仅出不了“大师”,还会严重腐蚀和伤害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科学家、教授已经不再是青少年努力的榜样,我们的将来靠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