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波〔笔名:猫头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p1935 我是退休教师用博客发表学术见解治学做人体会促进科学与人文交流

博文

依据时代需要构建新的善恶观 〔善的断想10〕

已有 4002 次阅读 2008-7-30 16: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善恶观

如前几篇断想所说明:善与恶是对立的统一。从古至今、从西到中,关于善恶的来源、善恶的本质,有过热烈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照我的看法,这对伦理学的范畴所反映的内容,首先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西方基督教说,“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人从动物演化而来,“一半是兽性,一半是人性”。我国古代,大体上有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这三种看法。无论中外古今,不少人巳认识到“人是社会动物”、人性有社会性一面,是文化的产物。


自从有了唯物史观,在肯定人的自然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它的社会性,并科学分析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内涵。唯物史观肯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而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力,在它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生产关系,即形成一定的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则是庞大的政治法律制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系〕。而其中起基础作用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的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


由此可见,人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受上述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恩格斯说得好:“在道德领域中-----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恩格斯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他在分析了现代社会存在着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巳特殊的道德之后,特别强调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巳的伦理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3—43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显而易见,在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过程,我们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的伦理思想,当然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伦理思想,汲取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然而,最重要的是使这种伦理观念、善恶观念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生产与交换关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对每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化,逐步使它为大家所认同、所践履。我建议: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应增加“社会主义善恶观”的内容。比之“荣辱观”,“善恶观”所涵盖的广度可能更宽、反映的深度可能更大。  08/7/30修改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91-33737.html

上一篇:再介绍一位哲学家对《沉思录》的看法
下一篇: 追述参加实践标准讨论之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