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qzh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qzhu

博文

巧家之旅

已有 7392 次阅读 2011-3-10 17:11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巧家, 立体气候带, 堂琅文化, 古采冶遗址

巧家位于滇东北,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交通不便,近两年来通了高等级公路,可以较方便地去看一看了。巧家县在自然和人文上都戴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长江上第二坐大水电站-白鹤滩电站建设已拉开叙幕。因此巧家是一块旅游的处女地,直得去旅游和考察,可能在资源、人文、考古上有新的发现,也存在新的商机。

巧家的立体气候带变化是国内罕见的,可同时感受到从热带到寒带的温度变化,享受春、夏、秋、冬四季的植被景色变化。虽然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地方,但并不能见到四季的植被变化。 长白山可看到从阔叶林、针叶林到灌木林的不同气候带变化,曾被认为是国内植被分带最明显的地方,但与巧家相比仍然缺少热带-亚热带的植被和高山草甸。七月份巧家县金沙江边平均温度已达到39度左右,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彝家姑娘,汉族大娘在公路边摆满了自产自销的芒果摊。大个的芒果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在海南岛和红河州中越边境才能看到,但此地恰位于北纬27度的金沙江边。童年记忆中大片桑地是在苏、杭一带看到过。而今苏、杭地区似乎已看不到大片桑树地了。可在巧家的金沙江边坡地上恰看到了大片的蚕桑地。养蚕已成了巧家人的新兴产业。离开金沙江边,汽车蜿蜒爬上江边愈来愈高的山坡,阵阵凉风吹来炎热的天气顿时消失了。山坡农家院被枣树、核桃树、桃李树围绕。从挂满红枣的枣林里遥望金沙江,像是的站在黄河边的枣林里,感受秋天的景色。海拔二千米以上,坐车穿过茂密阴暗的松树林,已感受到一丝寒意。过了针叶林带,迎来了一个开阔的灌木林和山坡庄稼地带,各种颜色的杜鹃花、黄色的“红军果”花夹杂着庄稼地里的土豆花开得正旺,一片春意盎然。离开春色满园的灌木林带,则进入高山草甸牧场,使你感到像到了甘南草原。刺骨的寒风刮来,大家已不敢走出车门了。对于没有当地生活体验的外地人,显然是衣服带少了。草甸上赶着成群牛羊的牧羊人已穿上了彝家特有的羊毛披毡,既防寒又挡风雨。永善、巧家一带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上6-7月份开满了多色的报春花又是一幅罕见的美景。穿着单薄的衣服,鼓着勇气站在山顶上,遥望连绵不断、气势磅礴、被云雾缠绕的乌蒙山系,真是美极了。啊!北面深山远处是著名的大山包-黑颈鹤的故乡。可去那里,汽车要走两三天的路程。其实,黑颈鹤的故乡不只是大山包,马树镇湿地也是黑颈鹤等候鸟的栖息地,可以当天到那里。

  巧家虽是个贫困县,但恰修建了很大气、文化内涵丰富的堂琅文化广场。巧家古代称堂琅县。从巧家沿黑水河到大、小凉山是彝族聚居地。堂琅文化是彝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体,与巴蜀文化体系可能是并行的,起始于商代。然而关于彝族文明曾早于汉族文明的观点仍然是值得商榷的。巧家的大山里隐藏着数千个铜、铅锌、银、钴、煤等的古采矿洞,四个以上的古冶炼场所。这里的资源支撑了商代青铜文明的发展。金属产品通过牛栏江、金沙江输送到成都平原和中原地区。汉代以后在堂琅山区牛栏江边出现了以朱提银、自然铜为主的古钱币制作中心,一直延续到青代乾隆年间诸葛孔明七擒七纵孟获遇到哑泉也是在堂琅山区,可能与丰富的铜资源形成硫酸铜溶于水有关。巧家马树地区小范围内就存在上千个碗花矿(氧化钴)采矿洞(每100平方米有5-7个矿洞)。氧化钴作为釉料的关鍵原料唐代以来一直稀缺,是制作唐三彩、鈞瓷、青瓷、青花瓷等必不可少的原料。这里的氧化钴是古代陶瓷业主要也可能是唯一的供给基地。氧化钴矿出现区也是滇东北著名的红土地分布区。明、青以来,巧家-会泽一带发展了著名的斑铜工艺品,在国内外享的盛名,与茅台酒齐名。斑铜工艺品以含银的高纯自然铜为原料,不是工业电解铜能加工出来的。高纯自然铜资源也产于堂琅山区。

   巧家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可能不是偶然的。它们的内才联系正是人文地球化学研究需要去探讨

巧家行

金沙江畔芒果熟,江南蚕桑滩上密。

登上千米凉风爽,似到黄河枣林前。

两千米上松林坡,杜鹃花开春意浓。

岗上披毡牧羊人,犹在甘南草原行。

黑水河上彝族情,堂琅文化源长流。

铜银铅锌汇牛栏,堂狼矿带穿小江。

冶炼遗址古矿洞,青铜之路通中原。

班铜工艺扬四海,巧夺天工家园美。

披毡牧羊人


高山草甸上的报春花

金沙江芒果

巧家大山里古采冶遗址


斑铜工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8652-420828.html

上一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个杂交领域:人文地球化学
下一篇:远程监测核泄漏最灵敏的方法
收藏 IP: 120.84.10.*| 热度|

4 侯成亚 赫英 鲍海飞 李广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