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主安排了读《二十四诗品》和《诗品》,当时以为是一本书两个名,买来后还以为我买错了呢,结果呢这是两本书,相差了百年,《诗品》阅读体验比较好,便先读了《诗品》。(《诗品译注》,钟嵘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24)
梁朝,是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出了一本专评五言诗的专著,便是这篇《诗品》。这应该是文学评论早期成就了,虽然在其中也列举了其前人的一些文学评论,但可能在奠定诗词美学方面还是颇有历史功德的吧,若不然,为什么会选来阅读呢,若不是群主指明方向,我这种小白怕是没有机会认真研读的,这也是群主的功德吧。
前面有一个长序,读起来相当古意:
讨论诗的重要性: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过去还有青词,酬天的文章总是要华丽、瑰丽、阴阳顿挫、充满调性。
讨论诗的发展史:古风早已有之,但没有标准的五言诗出现,虽然也有五言的句子,而且常用于开篇,五言开创应该是西汉的李陵,但西汉的百余年,只有数家,且只有一位女性,至于东汉,文风没落,也就班固还有点作品留下,还有质无文。等到了三国,曹家三代大兴文事之风,且喜五言,从而建立了五言的地位,史称“建安”风骨,后来到了晋也大兴了一阵,最后是南北朝的“小谢”再现了五言的顶峰。李白有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讨论了五言诗之好处:古风之诗,多为四言,文约意广,可自己写来时,又常常文繁而意少,所以很难学来,为此,人们创立了五言诗(这什么逻辑?)。又诗的本质在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所以五言虽未遵古风但文字格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无意间讨论了诗的美学本质。(才知道比兴的出处,而且现在比兴多是联动,在文中也是这般,虽然列时分开,但讲解时“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专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
讨论了本书写作之初心:诗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诗可以群,诗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但毛病来了,因为大家太喜欢了,则鱼目混杂,泥沙具下,识了两个字儿的,会个回车符的便称自己是诗人,同时还恣意点评,一时文坛乌烟瘴气。为此我特仿古人九品论人七品论文,点评五言诗以正视听。只是小子才疏学浅,农歌猿议,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见谅。
前人评论呢都有很神的人家,多是高雅之士,多数集而不评,评而不贬。我呢,只评五言,拢了一下只不过百二十人,出发点是点评,辨影轻烛,指谪利弊,不以用典为标准(为什么插了这一段,不是太清楚)。虽力有不逮,冒险试之,但优秀作品基本上全了,分了上中下三品,在每品内按年代分的类,明确了流派渊源,且不评活人。只是排序并不严谨,某位诗人处于哪一品是否恰当,还请大家斧正。
需要强调的是五言并不需要强调平仄,蜂腰鹤膝早就是低俗的二人转小调了,还请文人们不要自低了身份,特别是学哲学的可不要都去讲脱口秀。
最后一段举了一些例子,称赞这些都是好诗,但有些诗的作者并没列入品级,比如苏武便没有列入。
书的正式内容是三品分类下的各诗人的评语,上品的评论很有阅读性,写的最丰腴,可以与《世说新语》配着看,或者说对后者的补充。在评论中很注重流派,谁是从谁化来的,间或还有作者性情的描述;中品评语简单了许多,有一两句入骨渗髓的点评,属于可看;下品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了,基本上只是人名列表,可不看。
正文内和注释中一些有趣的文字简单的摘录几句:
“人代冥灭,清音独远”,史上最棒的悼词;
“气过其文”,用来形容红诗最佳;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挣白菜钱操白粉的心;
“如博士买驴,书三券而未见驴字”,哈,穷酸;
“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世上没有真直男的。
其他的几点收获:
五言诗不是绝律,到了后梁的沈约才有了绝句和律诗,这里评的五言还多为长歌。
开篇第一节是古诗,我们很喜欢托古人所作的,包括前面所说的李陵开创五言诗,这上品第一节也是自古人说起。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反正认为商周是中国最顶锋的朝代,一切以恢复周礼为已任。现在写个架空的武侠小说都是写古代的事儿,不去写未来的事儿。
才知李陵是开创五言诗的诗人,过去只知他被冤投匈奴,众人只是在讨论他“叛降”的是非曲直,还真不知道这个典,高阳也不说写一本李陵的书,我的历史知识止于高阳。不过百度了一下,说这个说法并不主流,不过《诗品》写在梁朝的时期,若是说完全没影的事儿,也说不过去,起码说明李陵文名很盛,故托其名而作。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的“招隐”,这句诗我寻了老鼻子时间了,才遇见到,哈,这是读《诗品》的最大收获,是在注释中读到的。当时应该是在读“第一推动力丛书”中的某一本,讲科学或者数学的抽象意义时,说这句诗不对,山水清音不可能替代丝竹之声。因为没有记住原诗的具体描述,只是记得一个大概的意思,多次上网搜索未果,还翻过我现存的那套丛书的每一本也没有找到这个描述,这次心里熨帖了。
吃惊的是曹操曹叡都列在下品,那么有名的文人呀,而曹丕列在中品,曹植干脆未入品。曹丕首创七言诗,但此处只评五言:“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是真的好,只是二句气势稍弱,不知能补一个什么。孤峰出云间?这样的话,丹霞理解成地貎,便成了描写山势的句子了。
关于注释:
前边的注释者序还是老套,传统中国文人对古文的考据:版本呀、争论呀,闲的蛋疼的用了一节讨论上品到底有没有“陶潜陶渊明”,现在的版本里是在中品呀,这还有争论吗?我只想读懂这书写的是什么,若是有一个简短的介绍我亦不反对,但重要的是介绍其内容,因为文字过于古老,读起来还是需要些力气的。
评注的文字有些地方好玩:离群(索居)居然也要译过来,叫“离开群众”不知道这是不是“群众”一词的本意,过两年,是不是会译成退出微信群呀。
长序在做译注时分段过粗,应该再细分一下为好,比如诗的发展史与现状分开为好,品的分类与用典分开为好。
此外就是人名太复杂了,有名有号还有别称,要费点事儿翻一翻才知道是在讲谁。
梁朝,属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历史事件中除了衣冠南渡之外,对南朝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到是北朝(北魏)有大同石窟。而且南朝有另一文学名著《世说新语》冠盖群芳,成书还比《诗品》早,应该是南朝刘宋时代的事情(宋齐梁陈),小小的《诗品》自然便是专业人士方可读的作品了。印象中在“三言二拍”中读过梁武帝成佛的故事,算是对那个时代有些许印象。但终是唐兴之前夜,文学上应该是为唐诗铺陈的那段时间,这部作品当为唐诗之璀璨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问题,
1、首推五言诗,可在评论中还是以四六为主呀
2、“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而后,“两汉为五言诗者,不过数家,然妇人居二”,何解?
读了便是读了,也读不出来什么微言大义,只是学着装逼,别凡事儿只看得懂“武汉挺住”,而看不懂“山河异域,风月同天”。我读来只是看人家如何去写阅读笔记,如何描述一个你未读过的诗,如何描述你没有读过诗的诗人,看人家是如何去评价的。我是个懒人也是个笨人,如果有评论自然是喜欢读评论的,常年读《读书》和《书城》两本杂志,如果让我去读原著,我会觉得很累,认认真真的读完每一个字,将每一个字都读明白就是一个需要很多时间的辛苦,而后,又要前后贯通,看着后面的想着前面的,将那些明线暗线、人物关系、事物发展脉络捋清楚,搞清楚所有的逻辑关系又需要一个拾倍的时间,最后还要想清楚那些放之四海而皆适的道理,发远古之幽思,展未来之遥想,通天彻地,怕又是一个拾倍的时间。因而,特别喜欢有人嚼碎了消化了转化成糖了,直接打入血管,省了人间麻烦无数。正经听过一段时间的“逻辑思维”介绍书籍,后来,嗯恩,便不听了。当群主惊讶于我读《诗品》也不去读那些诗时,我在想本也就没想读那些诗呀,吃个鸡蛋不用看母鸡的。群主说,你那是人家说鸡蛋好吃你就不吃了。其实我想说,我只是想看看人家如何评价的,只读《诗品》本身而不究其理,好坏都是主观意识,加之那么古老的诗了,好的地方后人肯定仿过或许还超越过,不好的地方自然也会被磨掉,主要还是自己古汉语的底子太薄了,读着费事。说来群主还特别推崇《傲慢与偏见》,我是实在是读不进去,干脆买了一本《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以备不时之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