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z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lcomezp

博文

花果山田野游记 | 这个夏天,难忘白马雪山与滇金丝猴

已有 3013 次阅读 2017-3-6 20: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郭斌


2014年的七八月份,白马雪山正值雨季。带着冬日对这座山的记忆,我随着一行的另外七人再次来到了云南维西塔城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保护区。这里正在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成了这个夏天最明媚的记忆。


一、守着这座山一辈子了

开车行进保护区,一路上经过了下社、中社和上社,便可达到位于公路末端的保护站。在上中下三个舍里,居住着淳朴的傈僳族村民,他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一守就是一辈子。


在建立保护区之前,这里的村民除了种田来自给自足,有时也会进山打猎来补贴生计。在当时,滇金丝猴的数量还算可观,当地人对于这个生物的保护意识几乎为零,能力强的猎人会在捕获猴子之后把它们的皮拿到市场上去卖,总能获得较好的价钱。后来,随着滇金丝猴的数量的快速减少,这个物种逐渐成为了濒危物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保护区建立之后,村民们自发抵制对于滇金丝猴的猎杀,并组织成立了护林员团队,正式成为了这群可爱生灵的守护者。


现在的护林员团队中,年纪最长的老余队长已经年近六十,但是身板依旧那么硬朗。年纪最轻的,和我们差不多年岁,还在跟着有经验的护林员学着投食、赶猴的技巧。他们大多都有了自己的汉文名字,除了龙叔姓龙以外,所有护林员以及其他村子里的人都姓余。平日里我们都亲切地喊他们“余叔”或者“老余叔”。


这些护林员们,平时轮班上山看猴。工作的时段里,他们通常天不亮就上山,准时来到猴子的夜宿地,搭好棚子生上火,准备迎来一天的工作。在夏天,早晨九点整,经验丰富的护林员扛着准备好的松萝、苹果干和南瓜籽等食物进山投食。他们一边吹响哨子一边向树上和地上投掷食物,等着猴子们来取食。这些天负责投食的是文叔和龙叔,他们两个都是资历较深的老护林员。在每天的投食过程中,他们与猴子都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似乎都成了朋友。每天早晨他们进山投食,猴子们都会听着哨声主动靠近。那天龙叔进去投食,一只活泼的小猴突然抱住了他的小腿。龙叔笑着回头,像看自己家孩子一样看着那个可爱的小家伙儿,然后从麻袋里拿出一团松萝给了他。小猴子毫不客气地接过松萝,然后跑到旁边的矮矮的树桩上面开心地吃了起来。



到了中午,由于夏天阳光充足,树木矮或者稀疏的地方会由于温度较高而不适合猴子们生活。于是,每到中午十二点,护林员总会把猴子赶到树木更茂密的地方,让他们在那里睡个舒服的午觉。赶猴过程中,护林员们从各自不同的地点出发,他们吆喝着,挥舞着手臂,朝着同样的方向赶猴。为了保证没有任何一只猴子落单,他们会紧跟猴群,以至于他们通常走的“路”都十分难走。但是这点难度对于从小生长在山里的护林员来说并不成问题,他们总能快速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下午五点,第二次投食便要开始了。与早上的投食相似,护林员们拿着准备好的食物进入林子里开始投喂。与冬天相比,夏天的植物大都生长茂盛,所以滇金丝猴的自然食物相对更多,投食的任务相对也就减弱。但为了猴子的健康生活,护林员们仍旧细心地准备食物,并按时投食。


一天工作的主要内容,到了第二次投食为止也就基本结束了。但是,为了保证猴子们能够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也为了避免他们之间发生暴力事件,护林员们总会等到八点半左右,也就是猴子们都基本入睡了以后才下山休息。夏天的温度相对还算舒适,但是野外各类的虫子成了护林员最大的烦恼。吸血的蚂蝗、吓人的蜱虫,甚至还会有蛇出没,夏天的野外虽然没有冬日的严寒,但是其环境依旧艰苦。对于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而言,每天都天没亮就上山,天黑了才下山的生活体会简直是难以相信。但是对于护林员,尤其是已经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护林员来说,这就是生活,有乐子的生活。每当问起他们为什么不换个工作,他们总会回答:“守着这座山一辈子了,习惯了”。是啊,对于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山就是家,滇金丝猴也就像家人一样。守着这座山,守着这些生灵,即是工作,也是生活。


二、山里的“哲学家”

护林员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上度过的。而在山上,除了聊天以外,他们也会找点其他的乐子。有的人乐于和游客交流,有的人喜欢吹吹笛子,也有的人喜欢读书。文叔便是最喜欢读书的人了,若说起山里的“哲学家”,那么非他莫属。


文叔名叫余文武,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护林员。他平时的爱好就是读书,当别人都在聊天的时候,他总是在一旁捧着一本书有滋有味儿地读着。他读的书涉猎广泛,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哲学类的书,尤其是罗素的一些书籍,那些连我们这些大学生都难以领悟的哲学道理,文叔总是乐于探究。除此之外,文叔的学习能力也相当惊人。志愿者们有时会教护林员一些必要的英语。比如说最简单的“hello”“ticket, please”等等。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护林员们学起来都相对吃力。只有文叔,总是在志愿者教过之后认真复习,并最先掌握那些陌生的英文句子。


平时的时候,文叔显得格外腼腆。与那些善谈的年轻护林员不同,文叔从来不会主动找那里的科研人员或者游客攀谈。他只会在看书遇到不懂的地方的时候,羞涩地问一下周围熟悉的人。我们都说,如果文叔生在现在,有进城读书的机会,那他一定是这里的状元,说不定还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或者哲学家。了解文叔的志愿者都很喜欢找他聊天,因为他既少了城里人的媚俗,也不乏哲理知识的熏陶。上一批离开的志愿者在回到家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收集自己能找到的与哲学、英语等方面有关的书籍,然后打包寄过来给文叔。这些源源不断的书籍丰富了文叔在山上的单调生活。


三、有爱的“联合国”

在这群滇金丝猴中,总共有五个家庭和一个全雄单元。五个家庭分别为“大个子”家庭、“单疤”家庭、“红脸”家庭、“断手”家庭和“联合国”家庭,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可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也有自己不同的趣事。


“联合国”家庭的组成过程是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据护林员说,联合国曾经是全雄单元的成员,当时的他还没有获得家庭主雄的地位,只能跟着其他单身的雄猴一起生活。在当时,一个家庭内发生了主雄的替换,新的主雄对于家庭内原有的婴猴和青少年猴的态度不比亲生。对于新任主雄而言,上一任主雄的孩子影响了自己的传宗接代,所以剔除他们还是有必要的。就在这种情况下,该家庭的一只雄性青少年猴成了家里的边缘成员,无奈之下开始与全雄单元的个体一起取食、玩耍。当时已成年的“联合国”作为全雄单元的个体,出乎意料地担任起了那只青少年猴“家长”的角色,不仅和他一起玩耍,甚至还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看到这个情景,仍在家庭内部的母亲被深深地感动了,以至于离开了原来的家庭,与“联合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就这样,“联合国”脱离了全雄单元单身的命运,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家庭,并在此之后不断壮大。


现在的联合国家庭,虽然只有一只成年雌性、一只亚成年雌性和一只婴猴,在五个家庭中是规模最小的一个,但是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在这么多天的观察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联合国”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地坐在一棵树上休息,家庭成员之间还会互相理毛。我们还曾开玩笑地说过:“像‘联合国’这样能把别人的孩子视如己出的好男人,真是少见啊”。


四、“断手”的励志故事

“断手”算是五个家庭中最引人瞩目的了。据护林员和研究人员告诉我们,“断手”是从外群进入到这个投食群的,他进来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右臂。对于他失去右臂的过程,当地人都推测说是被捕猴夹夹断的,由于失去右臂,“断手”无法跟上外群中其他个体的移动节奏,于是便在经过这段山脉的时候留了下来,并进入了全雄单元。在当时的全雄单元中,还有一只右臂有残疾的大公猴,他通过打架成功取代了一个家庭的主雄,成为了新一任的家长。而在“断手”进入这个投食群之后,他向那只右臂有残疾的主雄发起了挑战,并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胜利,成为了那个家庭的家长。据护林员介绍,那个家庭在一周之内发生了两次主雄的取代,实属罕见。而“断手”强大的战斗能力也让我们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获得家庭主雄位置的“断手”在我们看来不仅强壮,有时也会不定时地“抽风”,十分有趣。冬天的时候,“断手”曾多次从一棵树上“飞”到另外一棵树上,剩下自己家的母猴在一旁看着。这次来,我们又发现了“断手”“抽风”的现象。又一次,“人来疯”的全雄单元集体冲下了原来待着的山丘,按理说,家庭内的主雄是不会跟着全雄单元一起下来的。但是,那天我们看到,“断手”紧跟全雄单元的脚步冲下了山丘,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当然,“断手”除了平日里时不时地“抽风”外,还算是一个强大的家庭主雄。在三月份,全雄单元内的两个个体分别向“断手”发出了挑战,可是都以失败告终,并且伤势惨重。如此一个缺失右臂的大公猴,能获得主雄位置并保持这么久,让我们都不禁感慨“断手”的经历是猴群中的励志故事。


五、我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短期调研的研究人员,数据量能否得到保障,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除了大雨天和身体不适的时候,我们都保证每天上山收集数据。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一行八人共有七个课题,每人每天都根据自己课题的需要收集各自的数据,并且队员之间也会相互帮助,共享资料。在来云南之前,我根据寒假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这一个学期阅读的文献,选定了“滇金丝猴中全雄单元是否具有缓解群内关系”为研究内容。但是在最初几天的观察中我发现,夏季的保护区内树木茂密,这对个体识别甚至是观察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三天的预实验结束之后,我预计这二十天的数据量很有可能不足以支持我完成这个题目,所以我在收集该课题数据的同时,开始了“利手”课题的预实验。同样经过了三天的预实验,我发现,如果我把题目改为“滇金丝猴投喂群中性别之间的利手差别”,则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所以,在之后的观察过程中,我同时进行了两个题目的数据收集。



在山上的生活,虽然条件一般,但是依旧乐趣无穷。每天早上我们七点半准时吃饭,八点出发上山。由于猴子的夜宿地每隔三天都会换一次,所以我们每天上山所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中午的时候,我们一般吃带上山的饼和罐头,有时还能蹭到护林员的烤土豆,十分满足。下午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等到第二次投食结束再下山,尽量保证数据量的充足。晚上七点左右开始吃晚饭,之后休息一下便到会议室进行日常会议。每天的会议上都会有一人进行文献汇报,然后每个人都分享今天观察的情况以及自己不明白的现象。整个会议流程有条不紊,没有浪费晚上整理数据的宝贵时间。

为期不长的暑期调研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收获颇丰,真心地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人。这个夏天,山中事,一辈子难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06-1037903.html

上一篇:花果山田野游记 | 屋久岛追小鹿之旅 - 后篇
下一篇:2017年全国灵长类学与人类学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报名通知
收藏 IP: 58.249.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