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z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lcomezp

博文

2017年全国灵长类学与人类学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报名通知

已有 3135 次阅读 2017-3-25 22:5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山大学灵长类学论坛系列 | 2017年全国灵长类学与人类学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报名通知

【第一轮通知】


以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为对象,关注灵长类、人类演化和生物考古等方面学术前沿,邀请国内外对灵长类与人类学研究具有丰富经验和高深学术造诣的青年学者担任授课导师,开设课程并做前沿学术报告,召集国内相关方面博士生进行集中讨论与交流,创造跨学科协同创新机遇,拓宽学术视野,改进研究理论与方法,提升青年学者学术能力。旨在创建我国灵长类与人类进化适应研究的跨学科青年学者交流平台,推进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


基本信息

主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协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广东省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

举办时间201779-13日

举办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马丁堂(广州新港西路135号)

招生对象:面向国内外高校在读博士生,研究生可以旁听

招生规模50人。


主讲教师及授课主题

1.       张鹏 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生物人类学,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及其行为适应意义)

2.       范朋飞 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灵长类学,类人猿的行为生态与保护生物学)

3.       余翀  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中国新石器动物考古

4.       Tatsuro Kawazoe  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灵长类学,雄性的社会结构与行为策略)    

5.       SOSA Sebastian博士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灵长类学,社会网络分析与跨物种比较)

6.       Andrew JJ Macintosh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学,寄生虫传播对行为与社会的影响)

7.       Sueur Cédric副教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行为学,社会网络分析与社会等级的起源)  

8.       Rizaldi副教授(印度尼西亚Andalas University保护生物学,热带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9.       John Sha, 博士后 (日本学术振兴会, 保护生物学,热带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10.    Tsuji Yamato助理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生态学,动物种子传播及生态维持机制)  

11.    刘志瑾副研究员(中国科学学院动物研究所,灵长类学,灵长类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12.    李辉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生物学,人类群体的遗传与进化适应)

13.    严实博士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生物学,东亚及中国的人群起源与语言演化)

14.      博士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生物学,语言的演化模式和规律)

15.    邢松  副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学,更新世人类体质演化;

16.    Melinda Yang  博士后(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生物考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遗传学研究

17.    李锋  副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旧石器时代人类技术与文化)

18.   关莹  副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工具功能与人类生存方式)

19.   周振宇  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要从事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考古)

20.    倪喜军 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博物馆学,灵长类和类人猿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21.    仪明洁  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细石器与东北亚人群迁徙与适应)

22.    魏屹   博士后(北京自然博物馆,考古学,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装饰与审美


        论坛方式

专家学术讲座、博士讨论小组、交流座谈


学员待遇

免收注册费;免费提供学习资料和纪念品;统一安排食宿(广州本地学校学生住宿除外)且,往返差旅费自理。

学员选拔条件:

将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国内外优秀博士研究生。申请者请将报名表(附件1-2017年全国灵长类学与人类学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报名表.docx以“灵长类与人类进化论坛报名”的邮件题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

董老师Email1455643438@qq.com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灵长类与人类进化实验室106403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3172(董老师)

报名截止日期:20175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06-1041620.html

上一篇:花果山田野游记 | 这个夏天,难忘白马雪山与滇金丝猴
下一篇:【猿猴家书故事会】我们猿猴个个天生自带美瞳| 第19讲
收藏 IP: 58.249.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