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海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ms88 像海鸥一样:展翅高飞,壮志凌云;学海无涯勤为径,青云有路志为梯。

博文

人体生态平衡失调导致人类疾病

已有 975 次阅读 2024-5-30 19:33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体生态平衡失调导致人类疾病

 

生物学家认为人体是一个生理孤岛,有能力调节其所有内部运作。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更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有数以万亿计的各种微生物和或寄生虫,它们栖息在人体的皮肤、生殖器官、口腔和肠道等组织器官中;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及以上。然而,这些微生物不仅没有威胁我们的身体,而且还在人体的消化、生长和自我防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人类的身体支持着地球上最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之一。此外,人体内存在的微生物可能因人而异,没有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拥有完全相同的微生物组成。人类个体的命运、健康和疾病可能与其体内的微生物密切相关,例如,多形拟杆菌有能力帮助人类从橙子、苹果、土豆和小麦胚芽中吸取营养。这实际上是一种共生现象,即多形拟杆菌通过提供营养物质使人体受益,从而创造了一个既适合自身又有益于宿主的环境。那么,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人体生态平衡失调会导致人类疾病吗?

 

不管是在疾病状态下,还是在健康状态下,人体都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上述不同微生物或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高度动态的,并依赖于多种微生物或寄生虫和宿主因素。上述多样的微生物或和寄生虫与人体细胞一起构成了人体的生态环境。人体内的生态环境平衡构成了抵抗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定植的防线,并可能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疾病可以从由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人体内生态环境平衡的失调发展而来。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衡可导致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众所周知,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与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炎症性肠病、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关。存活在宿主细胞中的病毒可以被细菌产物重新激活,细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癌症(如卡波西肉瘤、胃癌和头颈癌)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在人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中,病毒感染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方面,共生微生物群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刺激或抑制病毒入侵。另一方面,共生微生物群的稳态可被入侵病毒扰乱。

神经囊尾蚴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由处于幼虫期的猪带绦虫引起,影响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弓形虫可以损害组织和器官,例如,诱导人类肝损伤。寄生虫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可使肝包虫囊肿中的细粒棘球绦虫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存活。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寄生虫感染的减少可能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加有关;寄生虫感染的有益结果可能与代谢物的产生和释放、宿主免疫反应的改变以及宿主的营养吸收相关。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对促进或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人体内生态环境平衡的失调将导致人类疾病(图1

 图片1.jpg

1 人体内生态平衡与疾病关系示意图

上述证据提示和支持: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可能对促进或维持人类健康至关重要,而人体内生态环境平衡的失调会导致人类疾病。这个论断具有如下意义:

1)可以为促进或维持人类健康提供新的视角;

2)有助于设计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的有效手段;

3)有助于阐明共生微生物或寄生虫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从而使人类自身受益。

可见,恢复失衡的人类生态环境可能有利于治疗疾病和维护人类健康。例如,几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向患者输送肠道寄生虫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炎症性肠道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症,这说明肠道寄生虫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而在炎症性肠道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中发挥有益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

1)肠道寄生虫可以激活调节性T细胞,从而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

2)肠道寄生虫可作用于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阻止效应T细胞的激活,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3)肠道寄生虫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细菌组成,这可以促进“有益”肠道菌群的生长,从而有助于维持宿主的肠道健康。

 

失衡的人类机体生态环境恢复正常被用于预防与治疗人类疾病以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之前,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须优先解决。例如,人类的个体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是如何在他们的生物构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成和维持人类机体生态环境平衡的确切方式及其机制是什么?人类机体生态环境为什么会失衡?导致人类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揭示人体生态平衡和稳定与人类健康或疾病之间的关系将为研发的、有效的方法来保持健康或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提供答案。

 

总之,人体内生态环境平衡的失调与人类健康或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健康科学和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一个值得全面研究的课题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可控和可预测的方式将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重新引入人体不仅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而且有助于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相关疾病,并且不会增加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风险。因此,人体内生态环境平衡的失调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被广泛关注和深度讨论

 

参考文献

[1] Ackerman J. The ultimate social network. Sci Am 2012;306:36-43.

[2] Peleg AY, Hogan DA, Mylonakis E. Medically important bacterial-fungal interactions. Nat Rev Microbiol 2010;8:340-349.   

[3] Doolittle JM, Webster-Cyriaque J. Polymicrobial infection and bacterium-mediate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f DNA tumor viruses contribute to pathogenesis. mBio 2014;5:e01015-14.  

[4] Ly MN, Bethel SL, Usmani AS, et al. Cutaneous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infection: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J Am Acad Dermatol 2003;49:S157-160.

[5] Kankova S, Flegr J, Calda P. An elevated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latent toxoplasmosis. Folia Parasitol (Praha) 2015;62:2015.056.

[6] Parco S, Benericetti G, Vascotto F, et al. Microbiome and diversity indices during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 new perspectives? Cent Eur J Public Health 2019;27:335-339.

[7] Schippa S, Conte MP. Dysbiotic events in gut microbiota: impact on human health. Nutrients 2014;6:5786-5805.

[8] Banerjee S, Tian T, Wei Z, et al. Microbi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Oropharyngeal an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Sci Rep 2017;7:4036.  

[9] Spielman LJ, Gibson DL, Klegeris A. Unhealthy gut, unhealthy brain: The rol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eurochem Int 2018;120:149-163.  

[10] Li N, Ma WT, Pang M, et al. The Commensal Microbiota and Viral Infec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ront Immunol 2019;10:1551.

[11] Chavan SS, Mahajan A, Talbar SN, et al. Nonsubsampled rotated complex wavelet transform (NSRCxWT) for medical image fusion related to clinical aspects in neurocysticercosis. Comput Biol Med 2017;81:64-78.

[12] Babekir A, Mostafa S, Minor RC,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Toxoplasma gondii IgG and Liver Injury in US Adult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19:7515.

[13] Rahmani-Dehaghani M, Tolouei S, Yousofi-Darani H, et al. Apoptosis as a Potential Target to Arrest and Survival of Hydatid Cyst. Adv Biomed Res 2023;12:175.

[14] Weinstock JV. Autoimmunity: The worm returns. Nature 2012;491:183-185.

[15] Król G, Tomaszewska A, Wróbel G, et al. Toxicity of parasites and their unconventional use in medicine. Ann Agric Environ Med 2019;26:523-53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24-1436260.html

上一篇:要远离的十类人
收藏 IP: 120.226.138.*| 热度|

2 宁利中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