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及展望

已有 5471 次阅读 2010-11-9 15:27 |个人分类:技术转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技术转移, 技术市场, 研发国际化, 全国技术交易中心

林耕  丛巍  毕娟[*]

(本文发表在《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8~2009》,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张耘主编,2009年1月)

 

  要: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保持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势头,其特点为:技术交易呈现“大进大出”态势;交易技术高端化;创新技术辐射国内外;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推进。在研发国际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负面影响使我国技术贸易、技术市场以及北京技术市场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北京技术市场进行升级并打造全国技术交易中心。而且,北京具备构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条件,是最佳区位选择。在北京打造全国技术交易中心需要把握好功能定位、运行模式选择、整合科技资源以及激励交易者进场交易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技术市场  研发国际化  全国技术交易中心

 

一、北京技术市场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通过实施《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优化市场环境,北京技术市场保持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势头。北京技术市场把“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作为自身的发展宗旨,把“高端、高效、高辐射”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技术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北京技术市场在首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高端地位和核心作用日益突出,为创新型首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而言,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技术交易呈现“大进大出”态势

1、技术合同成交额、成交数量持续走高,始终居于全国之首

“十五”以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稳定增长,总计突破3000亿元,平均合同成交额连续走高。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1年的191.0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82.5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01到2007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6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30.89%,成交额共计3171.92亿元;平均合同成交额由2001年的79.8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73.15万元,增长1倍多(见图1)。2008年1-9月份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快速增长,成交技术合同32790项,比上年同期增长9.24%;成交总额780.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05%。

 

1  2001-2007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情况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北京技术市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始终遥遥领先,占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居高不下并逐年增长,2007年达到39.64%。2008年1-9月份成交总额780.91亿元,占同期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50.48%(见表1)。

 

1  2001-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

单位:亿元

         年份

地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年

1-9月

全 国

782.75

884.17

1084.67

1334.36

1551.37

1818.18

2226.53

1547

北 京

191.01

221.07

265.36

425.00

489.59

697.33

882.56

780.91

占全国的比重

24.40%

25.00%

24.46%

31.85%

31.56%

38.35%

39.64%

50.48%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中国统计年鉴2008、全国技术市场统计简报

 

2、输出与吸纳相结合,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枢纽

“十五”以来,北京技术市场一直是我国技术产品的最大的输出地,技术产品不仅输出到国内其他各省市,同时也输出到国外。2001至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中始终有超过一半数量的技术输出到京外。技术交易成交总额中流向本市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2007年仅占29.94%,约有70%的技术流向外地,其中46.16%的技术流向国内的其他省市,另有23.29%的技术出口到其他国家。2008年1-9月份,北京技术市场辐射外省市的技术比例继续加大,技术交易成交额中73.43%流向外省市和出口国外。(见表2)

 

2  北京地区技术输出状况表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1-9月份

合同数(项)

23921

27038

32173

35549

37505

51575

50972

32790

流向本市(项)

11696

13028

15976

16706

16871

24670

24938

15489

占成交项数比重(%)

48.89

48.18

49.66

46.99

44.98

47.83

48.92

47.24

流向外省市(项)

12225

13804

15837

18473

20016

25965

24819

16535

占成交项数比重(%)

51.11

51.05

49.22

51.96

53.37

50.34

48.69

50.43

    技术出口(项)

120

206

365

370

618

940

1215

766

占成交项数比重(%)

0.50

0.76

1.13

1.04

1.65

1.82

2.38

2.34

成交总额(亿元)

191.01

221.07

265.36

425.0

489.59

697.33

882.56

780.91

流向本市

103.67

90.13

120

220.19

220.19

271.37

264.21

207.52

占成交额比重(%)

54.27

40.77

45.28

51.81

40.4

38.91

29.94

26.57%

流向外省市

85.61

100.47

145.36

20480

204.81

325.30

407.43

366.75

占成交额比重(%)

44.81

45.85

54.78

48.19

41.9

46.6

46.16

46.96

技术出口

1.73

30.51

13.5

39.1

86.7

100.66

210.92

206.65

占成交额比重(%)

0.91

13.8

5.1

9.2

17.7

14

23.29

26.46

资料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另外,北京每年还要从外省市输入技术(见表3)。2007年上半年北京第一次出现了从上海引进技术额超过北京向上海输出额现象,尽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偶然因素,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作为全国的技术交易枢纽和科技创新的中心城市,技术产品交易大进大出是必然的,并且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并且,北京技术交易“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已经形成,北京技术市场作为全国的技术交易枢纽已经基本形成。

 

3 2001-2008上半年北京吸纳外省市技术情况表

年份

项数(项)

成交额(亿元)

占吸纳技术成交总额的比重

2001

4499

22.91

11.99%

2002

4458

37.11

16.78%

2003

5415

36.03

13.57%

2004

6198

42.02

12.66%

2005

7233

48.9

11.26%

2006

6106

80.43

11.53%

2007

6790

77.21

11.22%

2008年上半年

2519

28.04

7.67%

资料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3、企业在技术交易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加速了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步伐

北京技术市场建设初期,科研机构是技术交易的首要卖方主体。到1999年,企业作为卖方的交易额首次超过科研机构,并在北京技术市场中开始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中企业输出技术4万多项;成交额8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0%,占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95.16%。企业吸纳技术37514项;成交额702.91亿元,增长21.41%,占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79.64%。可见,企业已经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要买方和卖方主体,企业在技术交易主体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加速了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步伐。

 

(二)交易技术高端化

 

1、技术性收入逐年提高,对北京GDP贡献增强

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共实现技术性收入19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2001年到2007年年均增速达21.5%。技术性收入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66%增加到2007年的2.20%,提高了0.54个百分点,增幅达32.5%(见表4)。

 

4 技术性收入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技术性收入(亿元)

61.59

62.22

75.95

97.44

107.77

168.68

198.19

技术性收入占GDP的比重(%)

1.66

1.44

1.51

1.61

1.58

2.18

2.20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2、高新技术成果转让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流

按行业分,北京技术市场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交易尤为活跃,2007年输出电子信息技术24340项,成交额3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6.03%。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先进制造领域技术交易蓬勃发展,2007年北京先进制造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亿元(见图2)。

 

2  技术领域构成

 

3、重大技术合同占比高,集成创新能力增强

北京技术市场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928项,比上年增长22.12%;成交额544.76亿元,比上年增长56.53%,占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61.72%。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有84项,成交总额达346.79亿元,占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63.66%。此外,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出口合同111项,成交额193.71亿元,占出口总额的91.84%。说明北京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能力有所增强,技术在重大项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北京技术辐射国内外

 

1、辐射全国

北京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其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全国,带动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每年都有大量技术成果流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技术辐射源头。2008年上半年北京技术市场输出到外省市的技术有11027项,成交额304.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占全市技术合同总额的比重为48.32%。成交额5亿元及以上的有16个省市。其中输出到内蒙古自治区技术344项,成交额65.33亿元,居首位。辽宁省吸纳北京技术增长显著,跃居第二位。而2007年居于第一和第二位的河北和山西省分别跌至第四、第三位。由上可以看出,吸纳北京技术的前四名都是环渤海技术联盟中的省市,证明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的成立,不仅使联盟中的成员互相扶持、互相促进,还活跃了邻近省市的技术交易活动。

2、对外技术贸易迅速增长

2007年北京技术贸易总额再创新高,突破1300亿元。国际技术贸易合同2926项;成交额557.38亿元,占同期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41.58%。其中,北京市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出口技术1215项;成交额210.92亿元(约合26.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技术主要出口到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57个国家和地区。技术进口成交额43.31亿美元,增长62.57%。技术引进主要来自德国、美国和芬兰等41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上半年出口技术539项,成交额170.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三倍;进口技术858项,成交额23.16亿美元(见表5)。

 

5  北京技术进、出口情况

项目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上半年

项数

成交额

项数

成交额

项数

成交额

项数

成交数

技术进口(项、亿美元)

2013

40.17

1821

26.64

1711

43.31

858

23.16

技术出口(项、亿元)

618

83.97

940

100.66

1215

210.92

539

170.14

     数据来源:北京市商务局

 

(四)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推进

 

1、大力推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技术市场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紧紧抓住技术转移这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推出了《北京技术转移服务规范》和《技术中介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北京技术市场充分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和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等形式,发现和造就了一批骨干企业和领军人物。《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法律法规也成为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促进技术市场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技术转移机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不断发展。截至2007 年底,在北京技术市场协会认定备案的技术转移机构共171 家,其中2007 年新增机构6 家。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对已备案的技术转移机构进行的年度经营状况调研共收回108份调查问卷,在108 家机构中,企业占主导地位, 有64 家,占59.26%;事业单位31 家;社团组织4 家;其他组织9 家。108 家技术转移机构年末资产总额为31.17 亿元,全年营业收入为16.31 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8.05亿元,技术性收入占技术转移机构主营收入的比例逐步增加。

技术转移机构从业人员队伍素质逐步提高,技术经纪人培训开展活跃。2007 年,所调查的108 家技术转移机构从业人员4009 人,其中专职人员2780 人、兼职人员1229 人。科技人员2853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48 人。截至2007 年底,累计技术经纪人培训达1330 人。

 

二、北京技术市场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

 

国际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研发国际化是当今国际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主要特征。在研发国际化背景下,北京技术市场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以及与之相应的一些挑战,成为确定北京技术市场未来发展目标所要参考的重要依据。

 

(一)研发国际化与国际间技术市场平台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着国际化从市场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向技术国际化方向迅猛发展。研发的国际化成为国际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主要特征,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越来越多的跨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资源体系的一部分。研发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以跨国公司为首的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全球范围的研发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开展研发合作,更意味着创新成果的国际化配置与全球化利用,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技术出口专利许可以及国际市场上的技术买卖。近年来国际技术贸易迅猛发展,从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的资料来看,美国2006年的技术贸易收入比1990年增长了132%,技术贸易支出增长了422%;同时期日本的技术贸易收入增长了319%,支出增长了60%;欧盟的技术贸易收入增长了95%,支出增长了93%;OECD国家总体技术贸易收入增长了120%,支出增长了118%。

在研发国际化与国际技术贸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与技术创新及技术贸易紧密相关的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重视科技中介组织的培养。而技术要素市场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具有核心作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构筑了促进本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借以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的国家级技术市场交易平台组织。如:美国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英国技术集团(BTG)、德国的创新市场(Innovation Market)等。这些组织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体技术交易服务中心、专业交易配套服务、国际合作等运作方式,提供技术供需双方进行交易的洽谈空间,结合策略伙伴或自身提供伴随技术交易而衍生的业务服务。由此可见,技术市场的基础平台作用在国际间日益突显。而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定(WTO/TRIPS)的产生,则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技术市场的平台已初步架构。

 

(二)研发国际化对我国自主创新及技术市场带来挑战

 

不容忽视的是,研发国际化对我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剧了我国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劣势地位。同时,研发国际化也使我国技术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考验我国技术市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参与技术要素国际间配置的能力。

1、研发国际化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挑战

研发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而研发国际化对我国自主技术创新既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通过直接投资和溢出效应、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加快和带动了我国技术创新的步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活动质量不高、溢出不明显,同时跨国公司间结成技术联盟,实施技术控制、专利战略等进一步强化其在我国的技术强势地位,试图抢先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同我国企业进行竞争,增大了我们进行自主创新的困难,甚至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垄断,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2、研发国际化加剧我国技术贸易的劣势地位

目前,全球技术贸易的格局严重不合理。发达国家垄断了核心技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上端,占据着技术贸易的绝大部分市场和主动权。据测算,国际技术市场的80%是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交易额一般仅占1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例往往更低。欧盟、美国与日本仍然是主要的技术输出国,2006年合计占全球93%的市场。在技术贸易支出的区域分布上,仍然以欧盟为主,约占全球七成的市场。

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国际技术贸易的劣势地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大,甚至超过5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只有5-10%。在研发国际化背景下,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标准,划定游戏圈子和规则,垄断先进技术,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进行限制,严重制约了发展我国技术尝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另一方面,研发国际化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挑战,也加剧了我国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劣势地位。

3、我国需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级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作为一种科技中介机构,通过在各创新主体间建立沟通渠道,在有效降低搜寻成本、减少技术交易间的不确定性和逆向选择、保护知识产权、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在研发国际化背景下,技术市场应该成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这对于更加合理地利用国际规则,努力消除各种技术壁垒对我国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不利影响,营造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市场环境,为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意义重大。尤其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技术贸易地位的改善都需要技术市场的大力发展。

我国的技术市场从产生之初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据统计,近十几年来,我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从1984年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226.53亿元。目前,我国技术市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拥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功能各异的多种技术市场组织形态。已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1500多个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1200多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已有各类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技术贸易机构共3万多个,从业人员达70多万人。其中,国家级常设技术交易市场有13家(见表1),一般隶属于各地的科技局(或称科委),是实行企业制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

 

6 国家级常设技术交易市场一览表

沈阳技术交易所           上海技术交易所          北京技术交易市场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         重庆技术商城            湖北技术交易所

广西华南技术交易所       武汉技术交易所          深圳南方国际技术交易市场

江苏技术市场             西南技术商城            河南科技市场

济南科技市场

资料来源:袁毅军编著.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但是,我国技术市场缺乏与国际技术市场接轨的健全机制也是不争的事实。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至今尚未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地域分割、行政分割,使得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增加了技术交易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阻碍了技术要素的全国流动与配置,造成技术市场的区域间不平衡,使技术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各地技术市场各自为战,缺乏沟通与联合,更不利于形成合力应对研发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以及更好的与国际技术市场接轨。因此,构建一个全国性的、规范的、专业性的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已成为未来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目标。

 

(三)研发国际化下北京技术市场面临的挑战

 

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研发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在京的研发活动日益活跃。但是,跨国公司在京的研发活动并没有带来企业相应的技术能力的提高,其技术转移效果并不明显。相反,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控制、内部转移等方式控制核心技术,控制技术扩散,对北京技术市场带来新的挑战。

1、跨国公司在京技术转移效果不明显

当前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研发和技术转移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是研发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是技术控制加强,在京跨国公司的研发成果转移到北京的比例较低。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从1993年的一两家开始,2007年增至250多家,目前总数已超过350家,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转移的有52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有46家。从投资额上看,新创立的R&D机构起点比较高,投资规模较大。如摩托罗拉、西门子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投入的研发费用均超过千万美元。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共成交技术合同625项,成交额101.96亿元,其中,流向本市技术198项,成交额1.92亿元,占总数的1.88%;流向外省市技术246项,成交额9.99亿元,占总数的9.80%;出口技术181项,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见图3)。技术出口合同中,为总部研发技术合同140项,成交额89.91亿元,占总数的88.18%,占出口的99.84%。成交额排名前20位的重大技术项目成交额83.85亿元,占总数的82.24%。大项目占主要地位,并且前20个项目全部都是关联交易,除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为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5.88亿元的项目外,其余都是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国外公司总部研发的项目。

3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技术合同流向

 

可见,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研发项目多为总部下达的任务,总部提供研发经费,利用北京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付出比发达国家低很多的工资成本,以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提升跨国公司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跨国公司通过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对技术标准进行控制,实施研发分工策略,独立注册研发等方式进行技术保密。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技术秘密合同388项,成交额87.77亿元,占总数的86.08%。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与国内企业间的技术交易比例较低,技术转移效果并不明显。

2、北京技术市场自身不完善制肘其参与国际技术转移

北京技术市场作为我国参与国际技术竞争、进行国际技术贸易、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窗口与重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已经成为其参与国际技术竞争及技术转移的制肘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与国外开放的技术市场相比,北京技术市场比较封闭,技术交易信息的全国共享机制没有建立,与国内技术市场联系不密切。同时,与国外技术市场对接不畅,技术进口常年大于技术出口;第二,专利活动面临严峻形势,发明专利数量少,外国人的专利活动强于本市企业现象明显,同时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比重低;第三,对于国际贸易中的法律和惯例运作中还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服务手段;第四,专利保护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第五,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完全树立,致使其参与国际技术转移的能力不强,竞争力不大;第六,目前北京的常设技术市场在经营方面目标不明确,缺乏活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仅靠政府扶持度日。

北京技术市场的不足已经对其充分发挥国内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支撑北京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掣肘,与北京国家研发中心、全国技术集散地以及国际创新枢纽城市的地位不相符。因此,有必要对北京技术市场进行升级并建设全国技术交易中心。

 

三、展望:北京技术市场升级并打造成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

在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以及国际技术贸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北京技术市场的不足已经对其充分发挥国内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支撑北京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掣肘。目前的北京技术市场与北京作为国家研发中心以及创新枢纽城市的地位不相符。因此,北京技术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着力于自身的市场升级,建设成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

(一)打造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意义

在北京打造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国家和北京区域两个层面。

在国家层面,我国技术市场不完善,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基础条件,需要构建全国性技术市场。在首都北京建设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可以服务于稀缺的科技资源在全国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更有助于我国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国际技术转移,为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于北京而言,建设全国技术交易中心有利于北京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对北京新经济中心功能的发挥提供有力的支撑;可以增强北京对大北京圈、全国、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挖掘、对接和转化能力;有利于促进首都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强化北京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北京是构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最佳区位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全国性技术市场应该建在全国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科技产出与需求最丰富、技术交易最活跃、最能接触国际国内技术前沿的地方。北京恰恰具备着些条件,北京是构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最佳区位选择。主要是因为:第一,北京已经长期作为全国最大的技术集散地承担着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功能。同时,北京技术市场不仅在交易额上迅猛发展,在技术市场体系的诸多方面也逐步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担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作用;第二,北京的科技资源居于全国之首,科技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为技术市场的完善和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提供了相应的保障;第三,北京具有行业聚集和市场比较优势,对于建设全国性技术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北京是全国的研发中心,创新能力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运行需要源源不断创新技术商品供给的支撑,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商品来吸引国内外的需求者进入市场,也就离不开强大的区域研发能力作为后盾;第五,北京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为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创造条件。

(三)在北京打造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关键环节

在北京打造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北京市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举措。首先,建设全国技术交易大厦,其建成后将成为北京作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重要标志;全国技术市场需求分析和交易分析系统也在建设中;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与成果深度开发与经营平台也在积极建设中;此外,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国路演活动,总结宣传典型机构,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也是全面提升北京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吸引一批境内外优质科技中介机构入驻,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技术交易优势。

但是,从操作角度看,在北京建设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存在以下难点和关键环节: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功能定位;全国交易中心的运营模式选择;如何吸引北京区域外的技术买卖者进场交易;如何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等。

1、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功能定位

全国技术交易中心不同于散见于我国各地的以往意义上的区域性的技术市场,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技术交易资源共享平台。它是全国性的、具有战略地位的、全国最大的技术市场,也是规范化、专业性、国际化的技术市场,是整合全国乃至国内外科技资源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织。其服务对象涵盖各种技术交易主体,面向国内外、各种需求层次的技术买卖主体,尤其是要关注我国中小企业以及民族产业的技术交易需求,协助它们进行技术转移,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国际技术交流的平台;人才教育培训和知识传播的平台;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平台;北京高端产业发展及创新型城市的支撑平台;技术评价以及价格形成的平台;投融资服务的平台。

2、全国技术交易中心运行模式的选择

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构建属于政府强制性制度设计,在其初创期体现出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其公益性和外部性使得全国技术交易中心承担了较多的政府职能,关系整体社会福利的实现。但是,不能因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公益性特征就将它确定为一个政府机构,或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应该采取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为了提高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运行效率,必须按市场的客观要求,以市场的方式给予它一个恰切的市场定位,并依此进行组织形式的设计。因此,非营利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最佳运作模式选择,同时应该采用公司制的微观治理模式以提高运作实体的管理水平。

3、着力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

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成功构建与运营需要全国科技资源的支撑,因此,在全国技术交易中的建设中必须集合优势力量着力整合全国科技资源。由于我国行政体制造成的分割与行政壁垒,使得全国性的资源调配必须由政府而且是国家级的政府组织来组织实施。因此,建议提升对北京技术市场的管理协调级别,由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务部等国家级部门联合起来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推进全国技术交易信息联网,在北京技术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技术市场信息平台。同时,组建国家部委及各地区科技管理部门和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分析解决全国技术交易中心运营中的困难,无障碍化调配全国科技资源。

4、建立交易者进场交易的激励机制

在全国性技术交易中心建立之初,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能否迅速形成最低交易量的经济规模。也就是能否快速聚集全国范围的大量买者与卖者进场交易。这个最低经济规模交易量是交易组织能否生存下去的最基本条件。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交易组织生存环境,建立交易者进场交易的激励机制:

第一,赋予全国技术交易中心进行国有产权技术产品交易的垄断地位。规定凡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技术成果的市场交易以及产业化过程必须通过全国技术交易中心进行。

第二,规定政府的创新、创业基金只能在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内寻找项目。

第三,研究制定补贴机制,统一全国技术交易财政补贴制度,为吸引北京区域外的技术进场交易可以给与其所在区域政府相应补贴。

第四,明确规定国家有关机构及北京地方相关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工商登记注册、税务登记和优惠政策落实等“一门式服务”,为场内成交项目提供了便捷通道,降低交易者的负担。

第五,政府须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提供信用支持。

 

参考文献:

①张群群:《论交易组织及其生成和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②安玉琢,杨钊:《对我国常设技术市场建设与运行的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4期。

李敦黎:《我国技术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作用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3期。

④廖春:《论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趋势》,《国际贸易问题》 2003年第11期。

⑤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科技与金融战略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2期。

郭涛:《五大特点促进北京技术市场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3月17日

⑦林耕、张若然、陈靖、冯玥,《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分析》,北京技术市场网站。 

[*] 林耕,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技术政策与科技管理;丛巍,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科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毕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公共管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382041.html

上一篇:关于北京技术转移和专利商用化的思考与建议
下一篇:北京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技术市场现状分析
收藏 IP: .*| 热度|

1 刘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