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学学科源流·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与西北大学文理学科
姚 远
西北大学继承北平大学的首要院系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该院由1925 年的女子师大改设的国立女子大学发展而来。1925 年 8 月, 教育部以女子师范大学内部风潮连年莫决, 令其解散, 其校址改办国立女子大学, 并吸收原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入校。1925 年 12 月, 原女师大师生强烈要求恢复学校建制, 并夺取原校舍, 教育部被迫恢复女师大, 女子大学迁往教育部东院办学。1927年8月。女子大学改称为国立京师大学女子第二部,拨参议院旧址为校舍,胡敦复仍任校长。1928年6月毕业1名,12月,女子第二部改称为国立北平大学文理学院分院,内设国学系、外国语文学系、社会科学系、理化学系、音乐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及预科,聘张凤举为文学分院院长,经利彬为理学分院院长。1929年4月,教育部令改女子学院张凤举为文学部主任,经利彬为理学部主任,轮流担任院长。8月,国学系改为中国文学系,社会科学系改为经济学系、史学系、哲学系,音乐专修科改为音乐系,并添设补习班。9月,经利彬为院长,10月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徐炳昶兼代院长。1930年5月,刘半农为院长。1931 年 2 月, 奉教育部令改称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7月,刘半农辞职,沈伊默校长兼代院长。8月,中国文学系改为国文系,外国语文学系改为英文系,史学系改为史地系,经济系改为社会科学系,体育专修科改为体育系,数理系改为数学系,理化系改为化学系及物理系。12月,夏元瑮为院长。7月,顾澄为院长。8月,教育部令将原有10学系,裁并为5学系及两专修科,即文史系(分国文、英文、史地三组)、哲学教育系、经济系、数理系(分数学、物理两组)、化学系及音乐专修科、体育专修科。10月,范文澜为院长。7月许寿裳为院长。8月,原有5学系及专修科改组为文史学系、英文系、经济学系、数理学系、化学系,及音乐、体育两专修科。8月,添设光学教室、化学仪器储藏室。11月起,本院经费经学校呈准为19 395元。1936年煤气装置完成,添设电池室、电机室、无线电实验室、近世物理实验室、化学研究室。
图6—6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大门旧址(孚王府)
该院聚集了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刘半农教授,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四个学生之一夏元瑮教授等一批名家。
西北大学设文、理、法商三学院 12 个系, 即北平大学原来的女子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原联大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的不少骨干教师亦长期留在西北大学工作, 并形成 20世纪30 年代至 70 年代西北大学学科骨干和师资队伍的主体。1937 年迁陕后, 女子文理学院改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文理学院, 下设国文系、历史系、外国语文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和地理学系, 原有的教育系、体育专修科归教育学院, 经济学系归法商学院, 音乐专修科被取消。原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许寿裳教授任西安临时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1938 年任西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原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马师儒、曹靖华、戴君仁、汪奠基、包志立、傅种孙、杨永芳、谢似颜、 季陶达、江绍原等也相继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其中, 马师儒教授于1942 年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 又于1948 年出任西北大学校长。显然,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为西北联大和西北大学的理科和人文学科奠定了基础, 加之留陕或赴陕的北平师范大学的一批理科教师, 像赵进义、刘亦珩、刘书琴、魏庚人、张贻惠、蔡钟瀛、杨立奎、谭文炳、虞宏正、刘拓、赵学海、殷祖英、黄国璋、郑励俭、傅角今、郁士元、刘汝强、陈兆骝等, 共同构成了西北联大、西北大学理科师资的主体。
早在抗战时期,西北大学人文学科即形成优势,继承北平大学、西北联大的优秀传统,创建了以探索中华文明在西北发轫为特色的一流历史学科,特别是创建了我国大学最早的两个考古专业之一(1927年北京大学和1938年西北联大、西北大学)和两个最早的边政学专业之一(1943年中央大学和西北大学)。由此,组织10余次西北科学考察或教学实习,开创了艺术考古、边疆考古、国际合作考古,以及中国思想史、秦汉史、南亚中东史、西北民族史、唐代文学研究的新纪元。其主要成就包括:继承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侯外庐教授、陈启修教授首译《资本论》的传统,开拓马克主义史学,由侯外庐校长主持完成《中国思想通史》(5卷)、《宋明理学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等一批代表性著作,形成以侯外庐校长为代表、以张岂之等为主要传承人的侯外庐学派;继承北平大学、西北联大的考古与史学传统,黄文弼教授首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无人区、穿越罗布泊“死亡之海”、发掘百余处重要遗址,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王建新教授与其团队继承这一传统,探寻丝路西段游牧文化遗存,开辟境外考古和国际合作考古的新模式,从而为丝路考古持续做出贡献;在中国文学方面,继承北平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大学黎锦熙、刘半农、罗常培、许寿裳、胡小石、吴芳吉、郑伯奇、蒋天枢、高亨、高明、于赓虞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前辈的工作,经过傅庚生、张西堂、刘持生、安旗、韩理洲、李浩、王富仁、贾平凹、孙浩辉等教授的长期坚守,成为全国古典文学重镇之一,在汉唐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当代文学创作等方面持续做出贡献。
另如考古学科和历史学科向为西北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第一轮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并列为仅有的两个A+,它也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历史系、西北联大历史系有关。1938年5月,西北联大成立考古委员会。1938年7月3日至9月2日,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由西安迁汉中城固不到半年(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的国立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主持对汉博望侯张骞墓实施了发掘和增修。这是迄今对张骞墓唯一的一次正式发掘和科学发掘,在中国外交史、对外开放史、文化交流史和“丝绸之路”研究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突出地彰现了西北联大对陕南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同时,这次发掘也直接导致我国最早的大学考古学科之一——西北联大—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形成。至战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科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自联大迁至城固,即大量搜集陕南文物,成立考古室,年来在甘、青、新等省所获史料亦多,曾公开展览数次,1945年春,教育部复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累年所得2 000余件文物和资料,全部拨归西北大学整理研究,成立西北文物研究室,将原有考古室并入,并成立永久性之西北文物馆,从而使其考古学科的力量更为壮大,至今这些文物仍在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作用。其历史系主任陆懋德是中国现代史学方法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创办者之一,并任首任系主任,1923年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概念;另一历史系主任黄文弼,曾提出“三重证据法”,完成我国第一部符合现代考古学体例的考古报告,开辟我国西北考古和科学考古;文学院院长萧一山曾完成中国第一部《清代通史》,继承和发展了“新史学”流派;王子云教授发起现代美术运动,完成第一部《中国雕塑艺术史》,开创我国艺术考古等。
参见:姚远《国黉播迁:西北联大通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