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雨梅,郭晓亮.抚今追昔 跨越百年再出发[J].科技与出版,2019(1):52-53.
抚今追昔 跨越百年再出发*
——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
郭雨梅 郭晓亮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沈阳市铁西区南十三路1号 110023
摘要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已走过百年历程,全面梳理其发展史,形成系统性、融汇性、反思性的成果,有助于以史为鉴,更好地迎接未来。新近出版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在这方面付出极大努力,涵盖了百年来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总体脉络和重要事实,并提出了一些新考证、新观点、新视角,不仅注重历史的陈述,而且观照现实的需要,可谓近年来期刊研究之集大成者,足资为鉴。
关键词 期刊史;科技期刊;学术期刊;高校期刊;学报;历史
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如果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界有谁一直默默关注着本土期刊的生发葳蕤,并用多年的不懈求索为其著书立说,终究得其大成,系统而精当地梳理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脉络,那么可以说非姚远莫属。这不仅是业内编辑同人公认的,也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
中国现代大学自其发轫始,即与兴学强国的大学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缩影。而高校科技期刊作为集中发表专家学者智力成果和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其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书写出很多重要历史,值得今日反思与借鉴。然谈之易、行之难,如何驾驭这一宏大的研究选题,如何构建系统科学的研究框架,如何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和整理大量散佚的资料,如何发掘关键史料、把握关键节点,如何组织相关学者开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如何形成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传之后世,无一不需要大量扎实细致准确的工作。而这一切问题都要由业内资深学者牵头解决,并由充分了解行业状况和特点的学者分头完成,这也无疑对专家型编辑、编辑型专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幸好,姚远、颜帅两位业内“大咖”不仅多年来力促高校科技期刊史研究,而且在此过程中不断考量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并再次联袂奋战,终于推出了这部《百年史》。欣然捧卷之时,深感工作量之巨大和价值之重大:前溯至晚清民初高校科技期刊发端期,后探至改革开放迅速推进期的2013年——这中间120余年的历史,虽此前曾有相关研究,但均难称系统,一些专项研究亦属管中窥豹,而对历史的考察只有全面掌握史料才能观其全貌而融会之、贯通之、反思之、笃行之。因而,《百年史》付梓本身,正可谓刊界和学界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此高校科技期刊史不再零落,其历史的逻辑终于得以一脉而承,其现实的价值终于得以系统彰显,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滋养,成就高校科技期刊在新时代发展的厚重基础。
该书体系堪称完备,以绪论篇奠定研究基础,以史论篇明晰逻辑主线,以专论篇探讨重大问题,各篇自成体系又互为补充,涵盖了百多年来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总体脉络和重要史实。绪论篇不仅介绍了期刊研究的基本问题,引介了欧洲与中国科技期刊起源情况,而且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史研究现状,对科技期刊建学进行了论证,初步构建了其学科框架与研究体系。史论篇中,晚清(1815—1911)、民初(1912—1918)、五四至抗战前夕(1919—1936)、抗战时期与战后(1937—1948)、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65)、“文革”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9)、新的改革开放时期(2000—2013)之阶段划分有理有据,与国之大事紧密联系,系统呈现出高校科技期刊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中肯的归纳总结。专论篇则选择富有特色的个案进行深入探究,其对港澳台与海外留学生科技期刊,晚清民国高校科技期刊及其时代分布、学科分布、出版管理,大学校长办刊思想以及高校科技期刊社团诞生与发展的研究,以丰富多样的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科技期刊鲜活而充实的发展历程。这种纵横结合、点面结合的学术努力,终于将这样一本精神盛宴呈现给我们,如暗香自来,沁人心脾,想必不久之后势必下自成蹊。
书中提出的一些新考证、新观点、新视角,每每使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如:否定《朱翼》(1616)为最早中文期刊的说法,确定《吴医汇讲》(1792)为我国最早期刊及中文科技期刊,肯定了其旨在“随到随镌”“不限卷数”地无限期连续出版的拓荒意义;否定《学桴》(又称《东吴月报》,1906)为最早文理综合大学学报的观点,确认《约翰声》(1889)为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是“中国学校刊物之权舆”;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之际,对其期刊史进行深入梳理剖析,指出《清华学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理综合性学术期刊最早使用中、英文两种版本间隔出版,并最早将“学报”用于刊名;对以唐文治以刊振民思想、蔡元培文理融通思想、颜福庆与世界学术交接思想、盛彤笙科学分化思想为代表的大学校长办刊思想进行个案研究,彰显出办刊者的主体性和正确思路对科技期刊历久不衰、特色独具的积极影响等。
以上述为例的全新内容,贯穿于全书各个部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底蕴和丰富的研究旨趣,更体现出作者善于抓住历史的关键点、善于发现新史实、善于缜密论证的研究专长,这也是整个写作团队长期以来点滴汇聚、厚积薄发的最好注脚。如是鸿篇巨制,能够举重若轻者想必有其看家法宝。其实正如姚远常说的那样:“不盛东西的袋子是站不直的。”“编辑要善于拿起红、蓝两支笔。”前者是说只有通过深厚的积累和长久的努力才能做到胸有长物,达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后者则是对编辑职业生涯的深刻认识,力主实现在为人作嫁之余开拓自身学术领域、提升自身学术价值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对期刊史研究的不懈追求,对业界和学界研究的全面深入把握,加之对研究团队的悉心培育,终于成就了今天集大成的这部《百年史》,实现了期刊界有识之士一直以来的梦想。
以史为鉴,不仅可以知兴替,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展望未来、选择前路。《百年史》的出版,无疑为总结前人的精神财富、观照当下的办刊实践提供了独特而又宝贵的素材,可资广大期刊人引以为鉴。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科技期刊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传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期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协调作者、读者、审稿人和编者的关系,如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或许都可以在这部《百年史》中寻找思路乃至解决方案。在这样一个跨越百年的深厚基础上再出发,无疑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此回望来路,再放眼远眺前路,则期刊人幸甚,科技期刊幸甚,高校学术研究幸甚,国家发展幸甚!
*作者简介:郭雨梅(ORCID: 0000-0003-0808-1258),1965-,女,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学、数字出版,E-mail:gym112@163.com;郭晓亮(ORCID: 0000-0003-2160-1676),1978-,男,副编审,博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学、科技传播史。
联系方式: 024-2569103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