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正在跟南大的同学密集修改一篇投到Nature Communication的稿子,突然发现那里被台风扫过,原来另外两位南大同学在掐架。看了一下有关的博文,吓得我一身冷汗,我们来回修改了很多遍的文稿,现在看来,还得把尾巴夹紧点,再仔细看看有没有问题。也和同事唠叨了些有关的看法,这事真的是有点说不清了。看了有关的博文后,知难而进,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件事情的解决,各位不要指望NC编辑,那是个错误方向,我对他们不抱希望,也不应该抱希望。编辑会想把问题解决,但他们会考虑如何把对刊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是可以理解的做法,没有什么错。此外,他们也没有能做到公平裁决的能力和资源。这样的科学问题,属于科学的前缘,不是专家,很难判断,是专家也不一定能正确判断。刊物编辑完全没有能力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把这事交给他们的咨讯团来解决,除非团中的人,可以有办法获得更多判断是非的事实和证据。我怀疑他们有这个能力。科学问题,要科学家自己来解决,不能依靠别的人。这件事,我认为只能指望科学院学部、教育部责成南京大学组织的专家组,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公正处事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解决问题。所以,无论网上的风浪有多大,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专家组的意见。
能在网上摊开讲这样的事情,体现了我们是在21的网络时代。把这种争议公开来说,对当事人会有各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对南京大学物理系会有负面作用。很难想像两班人马如今在楼道中碰面时,会是什么状况。到夫子庙整点小吃、聊聊天的心情肯定会有影响。但对中国科学界整体上说,是件好事情。因为它会对院士增选,对发表科学论文数据选择的严谨性,产生警醒作用。这比闷在桌子底下的暗斗,要爷们儿。鼓掌。
对这个争议,有博友提出“不问动机,只问真相”的观点。对于科学问题,原则上来说,这是对的。但就这件事具体而言,情况比较复杂。因为问题的提出,是以王同学“我为什么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的博文开的头。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院士增选有关,而院士增选,涉及巨大利益,如果你不同意这一点,就不要往下看了。
中国最好的一批科学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院士这条线下努力着,煎熬着,任何一点动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和做学问的方式,而他们的心情和做事的方法,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从而影响到中国的整个科学发展。在论证为什么退出院士增选时,王同学的论据是因为揭发了一个别人的学术造假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两个可以分开来说的事,参合到一起,就会让人迷糊,让人怀疑动机。如果严谨地讨论一个学术打假问题,为什么在启动这个讨论的时候,没有用一个诸如:“对XXX学术造假的质疑”的题目,直接面对问题,而是做为一个和院士增选有关的辅助材料提出来?
大家对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探索,我说几点我的疑问:
1) 从王同学的论述来看,闻同学等的文章,在2013年5月21日 Nature Commun. (自然-通讯)上发表。2013年7月2日,王同学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工作简报上看到了相关报道,问了7、8、9作者后,“三人以该文违反Nature系列刊物的投稿规则要求撤销署名。”这件事是可以查证的,而不是一个概念问题。在文章被接收,到5月21日发表,再到7月2日王牧知道,这个过程大体有两个月。通常的情况,如果一篇文章在Nature或其子刊上发表,同志们都会互相祝贺,高兴,摆庆功酒。有作者不知道,何况是三个作者不知道的可能很小,更别说这事还进了南大的工作简报。但这两个月的时间中,为什么7、8、9作者没有以“没有看过该投稿稿件”的理由提出撤稿?为什么到了7月2日后三位作者就突然觉悟了?
2)王牧在“给中科院数理学部的实名举报信”是9月13号写的,在给“尊敬的XXX先生”的信,是10月16号写的。9月13号,我在贝加尔湖开会,从到会的朋友那里知道,地学界有位进入院士候选25人名单的人走了,大家都很伤心、不理解。但我知道,那个时候,25人名单已经出来,尽管没有公而告知,但它不是个秘密。在10月16号的信中,王同学说:“选择‘实名举报’,我清楚地知道这也将终止了我本人的院士增选进程,但仔细研究增选细则感觉在目前机制里没有明确的自我终止程序。现在该举报已被正式受理,并已开展了调,一切都已按正常程序进行。您是我的推荐人,因此我现写信向您申明我退出中国查科学院院士增选,并恳请先生向学部报告。”这也是一个可以验证的问题。9月13号,25人名单已经出来。为什么举报信没有在7、8、9作者写信退出NC文章作者时投出,而要等到9月13号才举报?在9月13号前,王同学在25人名单中吗?闻同学在25人名单中吗?这都是可以查证的问题。如果王同学9月13号时仍然在名单中,我肯定投他一票(尽管我没有权利),因为那是真的在打假,牺牲自己的院士前途也在所不惜。此外,我觉得院士群体足够的聪明,会为王同学有把握的科学打假加分,不会因此把他的申请排除考虑,因为章程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如果9月13号时,王同学不在那个名单上,他这样对个别人说是为了什么?我也会怀疑。因此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闻同学不是一个院士候选人,无论他做了什么,王同学真的会去打假吗?如果王同学现在还在院士候选名单上,他会这样做吗?我希望我的问题完全错了。
3)闻同学的rebuttal出来后,问题现在集中到了技术性问题上:到底什么样的数据选择和解释是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这就涉及专业的判断了。这也涉及到王同学的指控最终是否能成立。这已经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判断是非。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条件下,科学研究中会出现非常复杂的数据。如何判断取舍来说明一个科学问题,每个科研领域中有自己的规范和共识,这个只能依靠专家组的判断来决定。此外,在文字的表述和理解上,也是有争议的,网上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释,这一点到处可见。对文字上的理解,把它看成是有意造假或无意失误,同样是一个判定的事情,而且难度很大,但也只能看专家组成员最后的理性判断了。
整体来说,我觉得王同学把闻同学的NC文章可能的问题拿出来说是件好事,让大家可以自省一下,可以警醒我们所有的人,不要容忍科学上的造假,要严谨,这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感激的。但把它做为院士评选进退与否的论据,我认为是个败笔,也因此失去了批判的力度。至于这是有意无意,每个人可以自己去判断。我的评述,可能会对王同学严苛一点,这是他提出问题而应该肩挑的责任。做为一个旁观者,我对这样的“掐架”表示赞赏,并向两位表示敬意。科学进展的路就是以个人牺牲铺垫下来的,中国科技的发展路,大概也会这样铺垫而成。
对于文章命运的看法 - 不少留言关心文章是否撤销的问题。我补充一点看法,因为我上面提到不能指望编辑。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这个文章事件和别的文章问题不同。一般情况是一篇文章受到指控,比如别人(有时不止一组人)无法重复实验,怀疑数据的真实性,作者又提不出充分的理由。这时要么作者主动撤稿,要么刊物撤稿。但这篇文章是7、8、9三个作者提出“撤销署名”,而不是撤稿。在数据出现争议后,7、8、9作者也没有提出撤稿(至少从王同学的博文中看是这样)。同时文章的主要作者又认为数据没有问题,所以他们不会自己撤稿。显然,这里的问题,是编辑看到同一篇文章中,作者之间出现了矛盾。这个稿件是通过评审才发表的,也就是它的内容得到了评审的认可。这时,如果编辑手上没有过硬的、有关科学的新证据,他们怎么去判断?
两种最大的可能,可以导致撤稿:1)别的研究组无法重复实验,提出投诉,但这需要时间。2)作者提出撤稿。而作者提出撤稿的关键,是数据是否造假。现在两方各执一词,都在说自己的道理。而这种“两方”还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是文章的主要作者在坚持自己的正确,另外一方是7、8、9作者的老板(本人不是作者)在指控,而提出“撤销署名”的作者,并没有说话,我想他们也不便说话。这种复杂局面下,能够对文章数据及其解释做真假判决的,不可能是编辑,只能是专家组。后者需要在获得整个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的资料下,依据专业知识,才能做出合理判决。当然,编辑可能还有其它我想不到的原因撤稿,但一定要有撤稿的根据。
其它的留言内容我就不回复了,感谢大家在这里表达意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