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正
【按:我每当被方舟子的粉丝或者化名的污言秽语激怒时,不会过多地理睬他们,但我会找方舟子真身的麻烦,揭露嘲笑他的垃圾科普。】
在2012年7月27日,方舟子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了《应对中年发福,运动之外无“药方”》的科普。一如既往,方舟子不做本专业的科普,针对他一知半解的领域胡说八道。在这里我公开嘲笑方式垃圾、新华电讯式伪科普。
科学是科普的精华,如果作者连理解科学的能力都没有,最好不要贯以科普的名义,让科学蒙尘纳垢。该文最大的特点?当然是立论就错,作者与编辑缺乏普通人就应当有的常识。
普通人应当有什么常识呢?那就是中年发福(Middle-age/Midlife Spread)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中年发福,无非是限制饮食或者增加运动消耗,当然,能起作用的药物也不是没有,但往往有其它副作用,得不偿失。方舟子的立论,声称运动是中年发福的唯一应对方式,这不是缺乏常识的瞎扯是什么?
运动跟限制饮食一样,如果单行,也可能是无效的,为什么呢?运动可以刺激人的胃口,如果单纯地强调运动,以为运动量达到就万事大吉,那多半还会产生更大的啤酒肚,因为运动而饥饿,人摄入的食量轻易超过运动损失的热量,那么啤酒肚长得更快。不增加运动量,但限制食量,比如某些宗教活动禁食,当然会减少啤酒肚,显然,运动并非唯一应对中年发福的方式。
要说“药方”,无论是西药,还中药,能影响人代谢率、能影响人胃口、以及能改变人体脂肪分布的大批激素药品都能对中年发福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我们不顾及其副作用的话,很多药物的效果会超过运动。能影响食欲的药物有多少?成千上万。只有傻若方舟子或者笨如《新华每日电讯》的编辑才会以为“应对中年发福,运动之外无‘药方’”!
方舟子缺乏医学训练,没有基本医学知识不稀奇,稀奇的是,《新华每日电讯》这种政府官方媒体会有如此幼稚的编辑,而且,这种科学垃圾会在中国受到追捧,转载的网络媒体无数。
方舟子专写垃圾的征象无处不在,比如他写生化本专业的科普就被我嘲笑缺乏基本常识,在这篇文章中,他同样有大量的科学错误,很多东西让人质疑他是否有一般人的理解能力与常识,换言之,他在科学上的幼稚,表明他是需要被科普的人。
一如既往,我给方舟子科普作业评阅要用大框装他的科学错误,并不是吹毛求疵查找他的偶然失误。
一、艾滋海默症?
方舟子不认识Alzheimer's,在外文中看到此词,他就想当然地翻译为艾滋海默症:
内脏脂肪过多,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和艾滋海默症等多种疾病都有关系
不知道方舟子在说什么的人,还以为这跟艾滋病有什么关系,我把这个病名点出来,大家就会大笑出声,原来是这病啊: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的英文是Alzheimer's Disease,维基译为阿兹海默病,另一种常见的译法是阿尔茨海默病。如果你要纠正前人,那就译得音更准,称为阿尔热麦尔病。用人名译,要译成“病”,因为英文原文为“病”(Disease)而不是“症”(Syndrome)。老年痴呆症又是怎么来的呢?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简称SDAT,阿兹海默型老年痴呆症。这种老年痴呆症是最常见的,所以老年痴呆症一般就指它,其它还有另外类型的老年痴呆,比如多次发生脑梗塞、或者拳击运动员长期脑损伤引起的痴呆等等。
方舟子的所谓“内脏脂肪”也是误译,它不是“内脏”脂肪,而是“脏性”脂肪。严格地说,内脏脂肪指的是附着在内脏上的脏性脂肪。脏性脂肪(Visceral Fat)更多的是指腹腔壁与肠系膜上的脂肪,虽然包括内脏上的脂肪,更多的是把这些脂肪本身看成一个器官。对了,不少人听说过猪的“板油”一词,就是指脏性脂肪。这一错误普遍发生,咱们不苛责。
二、所有人都有啤酒肚?
首先啤酒肚这些名词不是专业名词,专业名词叫中心性或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腹性肥胖(Abdominal Obesity)、或者脏性肥胖(Visceral Obesity)。俚语很多,英文中包括啤酒肚(Beer Belly‚ Beer Gut‚ Beer Pot.)、备用胎(Spare Tire)、爱的把手(Love Handles)、锅状肚(Pot Belly)、或者玛芬头(Muffin-top)等,中文还有将军肚、罗汉肚、游泳圈等等。这些俚语的盛行表明了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程度,但是否就几乎人人都有啤酒肚呢?
几乎所有的人,一到人生旅途的中间,仿佛一夜之间,体重就显著增加,最明显的是身体的中间
大家扭扭头看一下吧。中国人肥胖流行程度不如欧美国家的人,即使是欧美国家,中老年也只不过是男性的50%,女性的75%而已。在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北京,肥胖程度跟欧美不相上下,但就全国而言,中国人比较瘦,大约20%的人符合肥胖的定义,显然,啤酒肚在中国是社会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这些基本常识,显然是抱着英文使劲抄的科普作者所不了解的。
方舟子最得意的头衔是“语文状元”,这里连续三次用“间”,“中间”,“之间”,和“中间”,好象不是很押韵啊?
三、瘦子长出啤酒肚?
方状元的瞎扯功力是让人爆笑的。看吧:
即使是那些可以令人羡慕地大吃大喝而不怕增加分量的天生瘦子,这时候似乎不可避免地也长出了“啤酒肚”
首先,有那样的人吗?天天大吃大喝而不增加体重的“天生瘦子”?我见到过无数的瘦子,都是因为该瘦,还没有见到过稀有动物,“天生瘦子”,莫非方舟子本人就是这类怪物?如果人的体重不符合科学规律,你这么无聊地写科普干什么?
其次,瘦子长出啤酒肚,肯定是一种病态,不是腹腔内长了肿瘤就是出现了全身性的肌肉萎缩,这都不是方状元科普谈及的范畴。
四、人到中年是吃得多还是吃得少?
欣赏《新华每日电讯》式的弱智科普: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工作的主力,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大。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我们面临压力时,身体会大量地分泌皮质激素,让我们专心致志地应对危险。这时与应对危险无关的其他功能都被抑制,人是不会想要吃饭的。但是一旦危险暂时解除,人放松下来,身体本能的反应却是胃口大开,要尽量地多吃,为应对下一次的危险尽量地多储存能量。此时皮质激素反过来会刺激神经系统分泌刺激食欲的神经递质,并抑制那些能让人觉得吃饱了的激素。结果是吃多了。
方状元讲,压力大,人就进入应激状态,不吃。然后压力解除,人就胃口大增,多吃。按照这个原理推论,人到中年生活与工作压力都大,那么人就要不吃或者少吃,结果呢?方状元说,“结果是吃多了”。这么弱智的编辑是奇葩,如果我到了北京,一定是想参观一下子的。方舟子?就不说了,他是“天生的”。
五、留住脂肪产激素?
方舟子幸好没学医,不然,真成大祸害了。我实在没兴趣研究方搬运工搬动原船上英文材料究竟是怎么说的,搬动成中文,居然变成这么一种怪物状态:
脂肪细胞本身也会生产一些雌激素(从雄激素转化来的。女性体内也有一定量的雄激素)。身体从卵巢那里要不到足够的雌激素,就想从脂肪细胞那里找补,想要留住更多的脂肪,舍不得让脂肪烧掉。
脂肪细胞在方舟子嘴里居然变成内分泌细胞了,关键在于,方状元,请问女性身体用什么机制来调控脂肪细胞产雌激素?女性在绝经期后脂肪分布发生变化,从典型的女性形态(丰臀实胸)过渡到中心性肥胖,那是因为激素的作用。脂肪分布到臀胸腿的皮下,难道不一样地产雌激素?这跟啤酒肚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可怜的方舟子,不懂装懂胡说八道而不自知。
六、生育的能量储备?
在绝经期之前,女性体内如果有多余能量转化成脂肪,大多是存在臀部、髋部,出现丰腴女性特有的梨子形状体型。这可能是在为生育做能量储备。但是到绝经期后,已不用担心生育了,脂肪存放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和男性一样,存在了腹部,变成了苹果体型。
这里方搬运工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懂。中心性肥胖并非男性特征,在雄激素作用下,男性特征是集中脂肪到上半身,胸宽体厚。人到中年,肥胖下移,才有腹性肥胖。女性中心性肥胖更流行,“跟男性一样”?作者不知所谓。
脂肪储存能量不错,生育需要能量也没错,绝经后不再担心生育也对,自然而然的结论是绝经后不再需要这些额外的能量(即脂肪)了,这跟脂肪的分布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的!好比如方舟子给邻居说啊,过去几年多灾多难,所以你家要建大仓储存积货以备急需,现在道路发达,无灾无难,没必要保存大仓了,你家应当把积货放到我家来!
七、腹部的脂肪?
而且腹部的脂肪和身体其他地方的脂肪还不太一样。身体其他地方的脂肪在皮肤下面,叫做皮下脂肪,那是我们能用手捏起来的“肥肉”。而腹部的脂肪除了皮下脂肪,还有包围着内脏器官的脂肪,叫内脏脂肪,那不是我们能在体外摸到的。
腹部的脂肪,Abdominal Fat一般指脏性脂肪,也就是腹腔内部的脂肪,并不包括腹部皮肤的皮下脂肪。要讲脏性脂肪,不妨把概念搞清楚了再来。如果按方舟子的说法以大体解剖部位分,那么还存在肌间脂肪(Intramuscular Fat)。
八、送脂肪酸给心肾胰等?
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的代谢更活跃,而且它们的代谢产物进入门静脉循环,被血液带到了肝脏。这样,内脏脂肪就把很多脂肪酸送给了肝脏,同时也送给了心脏、肾脏、胰腺和其他器官。
这里方舟子这位生化博士又闹专业笑话了。脂肪的合成与储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人体面临肥胖压力时,也就是要不停地合成脂肪酸并储存起来,脏性脂肪就很活跃,在人体中,生化过程并不象现代化工厂一样精确,而是经常性地有泄漏,比如脂肪细胞合成的脂肪酸会泄漏入血,它们在解剖学上就要回到门静脉,然后到达肝脏。肝是我们的解毒器官,这些多余的脂肪酸是有毒物质,所以肝脏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远比不懂装懂的科普作者敬业地收集起来,以保护心肝肾胰等器官, 由于门静脉循环,这些器官是不会被“送给了”脂肪酸的。方舟子自己读不懂,以为“内脏脂肪”就都象脂肪肝一样,是内脏器官产生的。脂肪肝相信不少人已经熟悉了,严重的脂肪肝会癌变或者让肝功能受损,不过,大部分人不产生后果,因为那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
九、博士不懂量腰围
怎么知道内脏脂肪过多呢?简单的办法是量腰围。在腹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用皮尺量出最大的腰围。如果男人超过94厘米,女人超过80厘米,患上述疾病的风险会比较高。如果男人超过102厘米,女人超过88厘米,那就是高危了。
肥胖是一种病,还是一种残疾,对于严重或者超级严重的肥胖,患者可能几乎完全失去活动能力,但你绝听不到任何一个医生说那是“高危”肥胖。肥胖是一种慢性病,本身不存在什么“高危”。方舟子抄到这几个数据进行了想当然的解释,跟肥胖严重程度都没有关系。
首先,腰围102/88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中心性肥胖的标准,你超过就算,没超过就不算。而94/80在WHO的标准中不算,但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则要算。对比两个标准,我们知道两个国际机构的焦点不一样,前者注重于肥胖的一般性或者说所有后果,是大局,而后者关注的则是局部,单论中心性肥胖对糖尿病的影响,那么94/80的腰围就有显著增加的风险了。
其次,方舟子还缺乏生物医学的基本常识,有个概念叫人群差异,中国人个子小,用西方人的腰围数据来量中国人可能是不适当的。关于中国人肥胖的研究有倾向于用90/85或者90/80的标准的。
十、绝食减重?
有人为了尽快让体重减下来,就去绝食,大幅度地减少食物的摄入。
语文状元的语文啊,真不怎么样。《新华每日电讯》的编辑要不要回笼补点小学语文。绝食与禁食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抗议,后者是一种选择。抄来百度百科的绝食条目定义:绝食(Hunger Strike),又称绝食抗议,特指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进行非暴力抵抗或者抗议的一种方式。非抗议性质的自主性停止饮食,一般称之为禁食。
补语文课还是简单的讽刺,这里的关键是一个人要有多傻才会去进行绝食或者禁食性的减肥?方舟子或者《新华每日电讯》的傻编辑带个头?咱们一定庆贺中国又干净了不少。
十一、饥荒中储存脂肪?
(绝食)这种做法是很难持续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以为遇到了饥荒,将会本能地进入备荒状态,代谢速度会减慢,会尽可能地存储脂肪。等到食量又逐渐上升后,身体反而有了更多的脂肪。
在禁食状态下,身体处于零热量进入状态,激发了饥荒应激,人体的代谢大幅减慢,最多可以减少达20%,但人体还要继续进行起码的代谢活动,支出热量。在这种状态下,人怎么可能“存储脂肪”?而食量复原,身体就会迅速解除应激状态,代谢要恢复,说不定还要稍微升高一些,以弥补应激状态下受到普遍功能抑制,这以怎么可能“反而有了更多的脂肪”?中学生如果把生理学学得稍微好一点,也会立刻认识到方状元是拿他没搞懂的生理生化现象胡扯。
十二、腹肌发达添胖?
腹内脂肪没有消除,腹部肌肉发达了反而显得更胖。
如果你能把腹肌练发达到显胖的程度,你看去就几乎不太可能显得胖,而是雄壮。方舟子在脱离整体进行局部不靠谱的想象。想当然也会有道理,但要看是谁的想当然。
总结:
如果你要预防或减除啤酒肚,就当牢记热量的摄入与消耗的余额是关键,运动肯定不是唯一的“药方”,甚至不是有效的“药方”,而热量的负平衡或者零平衡才是。中年人在科学知识上一知半解,而生活中又不缺食物,是注定要发福的。
如果你欣赏转载了这种垃圾科普,下次记得找位不是书呆子的中学生帮着看一下,给你一堆狗粪,千万莫当干饭吃下去。
附:方舟子:应对中年发福,运动之外无“药方”
2012年07月27日 07:59:5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3版
●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令人担忧。它们不仅让人大腹便便影响美观,而且还危害健康。内脏脂肪过多,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和艾滋海默症等多种疾病都有关系。
●能否消除脂肪,取决于运动量的多少,和锻炼的部位没有关系。市场上还有一些号称专门用于消除小肚子的产品,也全都是骗人的。
人到中年,大腹便便。几乎所有的人,一到人生旅途的中间,仿佛一夜之间,体重就显著增加,最明显的是身体的中间,即使是那些可以令人羡慕地大吃大喝而不怕增加分量的天生瘦子,这时候似乎不可避免地也长出了“啤酒肚”“将军肚”“游泳圈”“备用胎”……里面装着的是沉甸甸的脂肪。
人之所以会长胖,根本原因是摄入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而人到了中年,身体发生了变化,代谢率自然地缓慢下来,使得身体的能量消耗减少。另一个变化是,从大约30岁起,人的肌肉量开始丧失。肌肉量丧失的一个原因是生长激素的分泌显著减少,而生长激素对促进、维持肌肉的发达至关重要。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到中年后生活习惯发生变化,运动少了,肌肉缺乏锻炼,也会自然地萎缩。肌肉运动是很耗费能量的(即使在你安静的时候,肌肉也在耗费能量),肌肉量少了,也就意味着身体的能量消耗少了。而运动量少,本身就减少了能量消耗。所以,人到中年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身体的能量消耗明显少了,但是饮食习惯通常并没有明显改变,饭量还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吃得更多,多吃的那些饭就变成了脂肪。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工作的主力,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大。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我们面临压力时,身体会大量地分泌皮质激素,让我们专心致志地应对危险。这时与应对危险无关的其他功能都被抑制,人是不会想要吃饭的。但是一旦危险暂时解除,人放松下来,身体本能的反应却是胃口大开,要尽量地多吃,为应对下一次的危险尽量地多储存能量。此时皮质激素反过来会刺激神经系统分泌刺激食欲的神经递质,并抑制那些能让人觉得吃饱了的激素。结果是吃多了。
人到中年后,性激素的分泌也少了。这对女性的影响更明显。男性雄激素的减少是逐渐的,女性雌激素的减少却是戏剧性的。在45~50岁的时候,女性开始进入绝经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大幅度减少。脂肪细胞本身也会生产一些雌激素(从雄激素转化来的。女性体内也有一定量的雄激素)。身体从卵巢那里要不到足够的雌激素,就想从脂肪细胞那里找补,想要留住更多的脂肪,舍不得让脂肪烧掉。
在绝经期之前,女性体内如果有多余能量转化成脂肪,大多是存在臀部、髋部,出现丰腴女性特有的梨子形状体型。这可能是在为生育做能量储备。但是到绝经期后,已不用担心生育了,脂肪存放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和男性一样,存在了腹部,变成了苹果体型。这时候即使体重没有发生变化,体型也变了。而且腹部的脂肪和身体其他地方的脂肪还不太一样。身体其他地方的脂肪在皮肤下面,叫做皮下脂肪,那是我们能用手捏起来的“肥肉”。而腹部的脂肪除了皮下脂肪,还有包围着内脏器官的脂肪,叫内脏脂肪,那不是我们能在体外摸到的。
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令人担忧。它们不仅让人大腹便便影响美观,而且还危害健康。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的代谢更活跃,而且它们的代谢产物进入门静脉循环,被血液带到了肝脏。这样,内脏脂肪就把很多脂肪酸送给了肝脏,同时也送给了心脏、肾脏、胰腺和其他器官。脂肪酸在这些器官堆积,影响了它们的功能。现在已经知道,内脏脂肪过多,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和艾滋海默症等多种疾病都有关系。
怎么知道内脏脂肪过多呢?简单的办法是量腰围。在腹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用皮尺量出最大的腰围。如果男人超过94厘米,女人超过80厘米,患上述疾病的风险会比较高。如果男人超过102厘米,女人超过88厘米,那就是高危了。如果你的腰围比较细,也未必就健康,还要再看看腰髋比。量完腰围后再量髋围,如果二者的比例男人超过0.95,女人超过0.85,仍说明是脂肪分布不正常的“苹果”。
谁都知道要减肥就要少吃多运动,管住嘴迈开腿。有人为了尽快让体重减下来,就去绝食,大幅度地减少食物的摄入。这种做法是很难持续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以为遇到了饥荒,将会本能地进入备荒状态,代谢速度会减慢,会尽可能地存储脂肪。等到食量又逐渐上升后,身体反而有了更多的脂肪。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地控制饮食的量(每天要比年轻时少摄入200卡左右),更重要的是饮食要均衡、健康,以水果、蔬菜、全谷、低脂奶制品、瘦肉、鱼、鸡蛋、坚果为主,避免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含糖饮料。含糖饮料多用果葡糖浆作为糖分,现在已知果糖摄入过多与内脏脂肪的增加有关。“啤酒肚”不是因为喝啤酒引起的,但是不管喝什么酒,酒精摄入过多,都能增加脂肪。
有人试图通过做仰卧起坐、揉捏腹部等所谓“腹部减肥操”定点锻炼腹部来减少腹部脂肪,这是不可能的。锻炼腹部只会让腹部的肌肉变得更发达,却不能特定地消除那里的脂肪。腹内脂肪没有消除,腹部肌肉发达了反而显得更胖。能否消除脂肪,取决于运动量的多少,和锻炼的部位没有关系。市场上还有一些号称专门用于消除小肚子的产品,也全都是骗人的。幸运的是,要消除小肚子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一旦身体消耗的能量超过了摄入的能量,开始燃烧脂肪时,最活跃的内脏脂肪就会是最早被烧掉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