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正
科普的精髓在于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轻信谬论,为刻意欺骗者所趁。
针对刻意欺骗的科普进行驳斥的必要性超过没有针对性的科普,因为读者可以在争辩中更全面地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并且纠正错误的科学观念。我喜欢驳斥嘲笑方舟子,因为他不仅是一个相对容易的目标,更是一个影响较大的目标,于公,我的科普发挥更大的影响,于私,许多被误导以为方舟子很懂科学的人会给予我较高的评价,能把方舟子批驳得不敢还嘴的人,当然不是庸手,可以快速建立自己的科普写作信誉。那方舟子就遭残殃了!其支持者愤愤不平地说,“Do I Care?”(我在乎吗?)那是我在笑声中的回答。
方舟子是科学的一枚天然毒药,因为他习惯于不求甚解地抄英文材料,然后在中文世界中扮演科学“高手”与“专家”,他最令人厌恶的恶习就是把其他人狂贬一通,然后售卖自己一知半解的“科学”,结果自己的科学却是错的【永远的经典是抄抄英文就称熊】。今天再把他最新力作拿来展览,《天然的食物也可能含有毒物质》1。
一、喂,有人冒充圣诞老人
中国的传说之一是神农尝百草,我在以前就指出过,其实对于我们的远祖来说,辨别食物更重要,这个传说的根本是神农尝百菜。神农死于传说中的断肠草,谁会相信食物乃至于天然药物是无害的?传统中甚至针对食物相互搭配都有禁忌,“是药三分毒”更是人尽皆知,中国人中有谁相信天然的食物药物无害?看看新华每日电讯的编辑精选的“科学名言”吧:
人们通常以为只有化工产品、化学药品才有毒,天然药物、食物是无害的,却不知道所谓天然的东西同样由化学物质构成,同样可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
这段话形同于一个小学生在某一天放学回家,正儿八经地向父母叔伯宣告:“你们通常都说圣诞老人会接你们的电话,你们肯定打错了,有人冒充圣诞老人!老师告诉我没有圣诞老人!”
二、方舟子构成全世界
方舟子是转基因公司在中国的吹鼓手,他在众多的转基因科普中缺乏相关常识,比如分不清作为蔬菜的甜玉米与作为饲料与生物燃料的普通玉米的区别,他更是别有用心地宣传转基因,因为在我指出甜玉米是蔬菜,绝大多数并非转基因产品之后,方舟子仍然一如既往地宣称美国人直接食用转了基因的甜玉米。方舟子的这篇“有毒”文章是他泼向转基因反对者的又一盆污水。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人士总爱传一些吃转基因作物导致人畜中毒的小道消息,但都经不起推敲。这一次有大电视台报道,似乎证据确凿,于是这条消息迅速通过脸谱、推特和微博传遍了全世界。
方舟子之所以要拿一个他从头到尾就没搞清楚明白的东西来“科唬”,是因为看起来起初报道的记者犯了科学错误。这里他试图贬斥转基因反对者的科学“素质”。当你指责别人的错误时,自己是不是需要更多的科学上的严谨呢?
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编辑都应当质疑,一个记者犯了一个“小错”,仅隔一天就及时地纠正了,而纠正的基础是许多转基因拥护者几乎在数小时后或者看到新闻报道的同时就发现了记者的“错误”,这个错误怎么可能传遍全世界?反对转基因的人那么愚蠢,非得要坚持用错误蒙人,象方舟子坚称甜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可惜新华每日电讯是一份弱智报纸,用的编辑不太聪明,以至于方舟子的谣言大行其道。如果新华每日电讯也同方舟子一样邪恶,明知有错仍然要把污水泼向反对转基因的人,就太下作了。
方舟子的谣言只需要有心者顺便宜用相关的关键词搜索一下中文网络就不攻自破了。在中文世界中,就只有方舟子关注了相关事件,中国的众多反对转基因者,谁也没有抱着那个“错误”借机攻击转基因。倒是方舟子象才知道圣诞老人不存在的小孩一样,兴奋地树了一个稻草人作靶子,显示自己的“科学”功底。
三、方舟子比原记者错得更多
最初做出相关报道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签约电视台快眼(KEYE)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记者并没有说蒂夫顿85号是“转基因”草,而是说它是Genetically Modified (GM) Grass,直译就是改造了基因的草。转基因是指把不同种(Species)的生物中的基因转移到别的物种中,英文是Transgenesis(Transgenic为形容词)。
基因改造生物(GMO)在英文中一般指狭义的基因工程生物(Genetically Engineered Organism,GMO)。从这个意义上说,快眼电视台的记者错了,因为基因工程往往指针对个别基因进行修改。但如果快眼电视台的记者有着方舟子一样的厚脸皮,她根本用不着承认错误,因为蒂夫顿85号的确是广义的基因改造的产物。
方舟子用“天然”二字入题,强调蒂夫顿85号是杂交草,其实他根本就不懂相关技术。蒂夫顿85号不是传统杂交技术可以开发出来的,如果有好事者,不妨在方舟子看到本文前质问他,蒂夫顿85号的是由南非的一种狗牙根草跟蒂夫顿68号杂交出来的,前者是双倍体,后者是六倍体,而蒂夫顿85号是五倍体,这是怎么杂交出来的?
这是一项复杂的实验室技术,蒂夫顿85号也是高科技产品,是针对两个物种基因改造的结果,只不过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因库的重组,是介于传统的杂交技术与转基因技术之间的一种基因操控技术。在自然界中也有天然的五倍体,比如在草莓中就发现多个天然的五倍体,然而,从整体上看,五倍体极为稀少。蒂夫顿85号并非天然杂交产品。蒂夫顿68号跟狗牙根不同种,是狗牙草中的星状草,蒂夫顿85号的基因重组也同时跨越了物种界限。
四、可怜的生化博士
方舟子在英文材料中捞了一把,毫无鉴别能力地拼凑了一篇“科唬”向反转基因者泼粪,却暴露了自己生化知识的贫乏,在文章中错误累累。曾几何时,我远隔太平洋准确诊断南京小龙虾引起泻湖病(Haff Disease),节约了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数根白发。本人没得到任何报酬,倒是方舟子趁机赚了一笔稿费,然后方舟子抄了维基上的一个错误来指责我把泻湖病译错了。方舟子的一个要点就是中国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规定采用日本人常用的“潟湖”来译德语中的Haff。
方舟子既然这么循规蹈矩,那么他针对Glycosides的译法该要采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标准了吧?不,他采用了曾用名。不对,他自作聪明地在曾用名基础上进行了方式创新——想当然地犯了大错误。Glycosides标准译名为苷或糖苷,曾用名为甙或者配糖体,方舟子这个生化博士给搞成了“配糖”。
如果你有生化基础,配糖体的意思就是配有糖基的物质,简短明了,而“配糖”就不知所云,听起来象多糖、单糖、二糖、或者糖原之类的糖类物质,但配字太难解了。把配糖体译为配糖跟方舟子把氨基酸译为“阿米诺酸”一样可笑。当然,更可笑的是他经常嘲笑别人的英文。
他在生化学上知识的贫瘠不仅仅是译错了糖苷(配糖体),其文的主旨是介绍“氰基配糖”,这又是一个错得不能再错的译法,完完全全地显示了生化博士不懂生化的南郭先生本色,因为他所讲的物质在英文中叫产氰糖苷(Cyanogenic Glycosides,或者依曾用名,产氰配糖体),这一大类物质绝对不能译为氰基配糖体,因为在已知的植物常见产氰糖苷中,没有哪一种物质是单纯的氰基配糖基,象方舟子所说的那样:“细胞质里的酶把配糖中糖的部分去掉,就产生了剧毒的氢氰酸”,因为产氰糖苷还有其它基团,其产氰过程远比一知半解的方舟子所描述的要复杂。
他更多的生化专业笑话见后。
五、成堆的科学与事实错误
方舟子的科唬作品最缺乏的是什么?严谨与科学。他的所有被揭发的作品中都包含大量的科学与事实错误,谁都会觉得方舟子跟在人后面鹦鹉学舌地指责别人一个几乎不算错的错误极具讽刺意味,但方舟子估计是不在乎的,脸皮够厚,新华每日电讯的编辑么,穿了裙子没有办法。
我们详细列举方舟子科唬的失误,欣赏现代东施如何笑西施的。
1. 今年6月初的一个早晨,在美国德州中部的一个牧场,一群牛正在吃草。突然,远处的牛仔听到了牛发出了痛苦的咆哮声,他以为有母牛要生产,赶快冲过去,却看到公牛、母牛都瘫倒在地上,有的已经死亡。几个小时后,这家牧场的18头牛死了15头。兽医对这些死牛进行解剖,在它们的体内都发现了氢氰酸,在牧草里也发现了氢氰酸,认定是氰化物中毒。
方舟子这段话几乎是原记者文章的直译,语气都未变,中国人想当作家的,一定得在新华社找个老婆,老婆找不到,情人也行啊,反正因之可以上演“我爸是李刚”的作家版。
一家牧场只有18头牛?居然还有牛仔?编辑又缺常识了。这家牧场养的是用于套牛运动的牛,因此雇有一个Trainer,算是教练吧。
2. 这件事引起了CBS电视台的注意,他们派记者做了采访,随后在6月24日以“转基因草与牛群死亡有关”为题做了报道,因为记者以为那群牛吃的那种牧草蒂夫顿85号是一种转基因草。
最初报道的是CBS签约台快眼(KEYE,读音为克爱)。快眼原来是CBS直属台,后来卖给辛克莱广播集团了,因此是独立的电视台。该记者未说是转基因草,而是改造了基因的草。
3. 这一次有大电视台报道,似乎证据确凿,于是这条消息迅速通过脸谱、推特和微博传遍了全世界。
在几乎同时就被质疑,而且一天后发出了更正,这条消息是不可能传遍全世界的。在中国几乎就只有方舟子一人,而且是在20天后起反应。
4. 蒂夫顿85号是一种用杂交方法培育的狗牙根草,早在1983年就已在美国佐治亚州的蒂夫顿培育出来(所以叫那个名字)。
蒂夫顿85号发明者是杂交草巨匠伯顿(GW Burton,跟公开指责方舟子剽窃的美国大学教授Root-Burton后半个名字相同,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其家庭曾被评为全美循道宗模范家庭)。伯顿发明的一系列杂交草均以蒂夫顿命名,因为他在美国农业部的蒂夫顿农业研究站工作。蒂夫顿85号是在1992年开发成功并发布使用的。方舟子的“1983”估计是来源于伯顿本人写的介绍蒂夫顿85号历史的网页,他说蒂夫顿85号是用南非的PI 290884品种跟1983年发布的蒂夫顿68号杂交产生的。方舟子估计又抄错了。
5. 那家牧场已种了这种牧草长达15年,以前都好好的,为何突然变成了毒草?这可能和当地长期干旱有关。在恶劣的环境下,原本安全可食用的植物有时会产生毒素。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如果含有产氰糖苷,其含量会增加,在干旱后植物发新芽产氰糖苷显著增加,关于其中机理,将另文阐述,绝无可能本来不产氰的植物原本安全就开始产毒了,实际上是原本不安全,现在更不安全了。当地干旱发生在一年前,此前一个月中下了不少雨,因此,方舟子的干旱说并不成立。这种判断能力不是方舟子所具备的,算是苛责吧。
6. 至少有3000种植物中含有氰化物,它们是含有氰基的配糖,氰基被封锁了起来,是没有毒的。
生化博士制造了两个生化错误。“氰化物”是Cyanide,一般指氰化钾,氰化钠之类的氰酸盐。他想说的是“含氰化合物”。没有配糖,只有配糖体。
7. 害虫、草食动物在咀嚼草木时,植物细胞的液泡破裂,里面的氰基配糖跑出来,细胞质里的酶把配糖中糖的部分去掉,就产生了剧毒的氢氰酸。
这里又有两个错误,一是其描述的生化过程不准确,脱糖酶之外,还有其它的酶去掉其它基团,才能产生氰酸;二是这些酶多存在一种叫色素体的结构中,如果存在胞质中,那植物细胞本身就危险了。
8. 高粱的根中含有高含量的氰化物,所以不怕害虫根萤叶甲的入侵,根萤叶甲一吃它的根就会被毒死,而高粱的近亲玉米就没有那么幸运,根萤叶甲成了破坏性最强的玉米害虫之一。
方舟子这里的错误让人爆笑,为什么呢?这人大概只知玉米的通常英文叫Corn,稍微正式点叫Maize,学名叫Zea Mays L,他面对面就不认识了。他随后引用的苹果糖浆中毒的资料来源于佛州大学的琼斯(DA Jones)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2,而该文的第一个表格就是全球产氰之主要食品,在这个表格中列举的第一个,特意加了重体的,就是玉米(Maize)!高梁产氰,玉米也产,只不过量不如高梁,而且现在生化学家仍然没有把玉米的产氰糖苷鉴定出来。
如果方舟子多点阅历,会发现麦当劳把玉米列为氰中毒的潜在食品。科学家发现,长期用玉米饲喂鼠,其甲状腺功能受损3,玉米中的产氰化合物可不少。
根萤叶甲也就是玉米根虫(Corn Rootworm),这包括好几个品种的,其中有让转基因玉米灰头土脸的西方虫,因为它们进化出来了抵抗毒蛋白的机制。玉米根虫中的南方特产,一种叫斑纹黄瓜甲虫(Banded Cucumber Bettle)还残害高梁的,高梁根也吃得上好。实际上,甲壳虫中,不缺玩氰高手,达尔文在中国的转世灵童方舟子除了抄抄英文蒙愚蠢编辑外,是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所以当他凭想像发挥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9. 只不过这些植物可食用的部分中氰基配糖的含量很低(我们的祖先在培育植物时已无意中替我们做了选择),我们每次吃的量很少(跟牛吃的草相比),人体内有酶把它们转化成较为无害的形态,所以吃了不至于中毒。
方舟子最稀罕之初就在于他引用了琼斯,而琼斯原文的主要内容他却忽略了。琼斯原文就讲人类食品中产氰植物远远超过自然界中存在的比例,也就是说,人类的食品偏爱氰——呵呵,这就是古人的选择?方舟子这个不称职的转世灵童总喜欢在文章中插入进化论的调调,结果每次都出洋相。
人吃的量的很少,跟牛吃的草相比。方舟子知道怎么比么?如果方舟子细读过琼斯,会发现人可能比牛更耐氰,可以高达每公斤体重3.5毫克。作为对比,羊2.4,牛与猫2.0,小鼠3.7,狗1.5,而大鼠多者可达10.0。方舟子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说不定吃氰比牛还多,只是他脸皮厚,耐氰。牛经常吃氰,体内同样有酶,有啥值得炫耀的?
10. 但是有些人解除氰化物毒性的能力比较差,食物中的氰化物就有导致他们慢性中毒的危险。这些人包括吸烟的人(又一条戒烟的理由)、镰刀型贫血病患者和利伯病患者。
这里方舟子抄的仍然是琼斯,只是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东西。原文提及解毒能力差的并不指所有吸烟者,而是吸烟伴有维生素B12缺乏的人。
11. 利伯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患者在20左右两个眼睛出现视神经萎缩。有不少利伯病患者在喝了苹果糖浆后,由于里面的氰化物而失明。
这是方舟子抄琼斯的说法,不过,又抄错了。原文说:People with the potential for Leber's disease can go blind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cyanide in cider(潜在的利伯病患者可能因为苹果酒中的氰化物而失明)。这个主张不见于医学文献,多半不正确,是琼斯引用的另一个人的一家之言,而且出自理论推导。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一种粗造滥造的苹果酒海量饮用会导致饮用者暂时失明。利伯病的基础是一种遗传异常,并非拥有异常的都会发病,但吸烟与饮酒是典型的诱发因素,因此,苹果酒引起失明更大可能是酒精中毒,而不是氰中毒。英文中Cider既指苹果酒,也指苹果浆,如何译是要考较学识的,方舟子的英文真的很烂。
针对氰中毒引发利伯病,我专门向一位做过诱发因素研究的医生讯问,他也表示高度怀疑这一说法,在临床实践中,没有哪个医生劝告有利伯病基因异常的人避开苹果及其产品或者其它含氰食品。在临床的氰中毒患者中,也不出现视力障碍。
12. 有人以为把桃仁、杏仁炮制、煮沸了就无毒,这是很误导人的,因为炮制、煮沸只能去掉桃仁和杏仁中已有的氢氰酸,但是去除不了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吃下去后还是会被水解成氢氰酸,还是有毒(作为食品的甜杏仁中苦杏仁苷含量甚微,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真是密歇根州大学的伪劣产品啊。生化博士信口开河之际就不知道查查基本的参考书。苦杏仁苷(Amygdalin)是最早发现的产氰糖苷(1802年),如何发现的呢?在水中蒸馏出来的!然后两个化学家在1830年把它提取出来了,是如何提取的?酒精提取。炮制煮沸当然都能去毒!反中医反到如此缺乏自己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徒增笑柄。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需要理解一点,即苦杏仁主要来源于北方的杏仁品种,南方多为甜杏,不管来自哪里,苦即是毒,是其中的苦杏仁苷,味苦则弃,不苦可食。除了煮沸与炮制,高温可以去毒,如果有烤箱,设置温度超过350度,烤半小时可去毒,当然,油炸温度往往也能达到300度,也基本上可以去毒。
结论:
方舟子写作随意,在英文世界中乱抄一气,读不懂本专业的专业文献,笑话百出。他的“科普”受到吹捧,官方媒体为他开专栏,针对不同立场者随意造谣污蔑,真是中国科普界的一枚天然毒药。中国读者不可不慎啊。
想当初刘菊花初恋方舟子时就公开质疑姓方的是不是抄抄英文就冒充大师,结果仍然一头栽进这一大坑中,贞操既失,也只好将就,就象斯德歌尔莫综合征一样,反而为强盗唱赞歌。
恋爱中的男女,还是保守些好,免得成为“方舟子妻”,成为笑柄的陪衬。
注:
3Amar K Chandra, Dishari Ghosh*and Smritiratan Tripathy Effect of maize (Zea mays) on thyroid status under conditions of varying iodine intake in rats J Endocrinol Reprod 13 (2009, 1 : 17- 26)
2DAVID A. JONES WHY ARE SO MANY FOOD PLANTS CYANOGENIC? Phytochernistry, Vol. 47, No. 2, pp. 155-162, 1998
1原文:方舟子:天然的食物也可能含有毒物质
2012年07月13日 07:59:0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3版
人们通常以为只有化工产品、化学药品才有毒,天然药物、食物是无害的,却不知道所谓天然的东西同样由化学物质构成,同样可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
今年6月初的一个早晨,在美国德州中部的一个牧场,一群牛正在吃草。突然,远处的牛仔听到了牛发出了痛苦的咆哮声,他以为有母牛要生产,赶快冲过去,却看到公牛、母牛都瘫倒在地上,有的已经死亡。几个小时后,这家牧场的18头牛死了15头。兽医对这些死牛进行解剖,在它们的体内都发现了氢氰酸, 在牧草里也发现了氢氰酸,认定是氰化物中毒。
这件事引起了CBS电视台的注意,他们派记者做了采访,随后在6月24日以“转基因草与牛群死亡有关”为题做了报道,因为记者以为那群牛吃的那种牧草蒂夫顿85号是一种转基因草。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人士总爱传一些吃转基因作物导致人畜中毒的小道消息,但都经不起推敲。这一次有大电视台报道,似乎证据确凿,于是这条消息迅速通过脸谱、推特和微博传遍了全世界。第二天CBS就发了更正,其记者摆了乌龙,分不清转基因和杂交的区别。蒂夫顿85号是一种用杂交方法培育的狗牙根草,早在1983年就已在美国佐治亚州的蒂夫顿培育出来(所以叫那个名字)。
那家牧场已种了这种牧草长达15年,以前都好好的,为何突然变成了毒草?这可能和当地长期干旱有关。在恶劣的环境下,原本安全可食用的植物有时会产生毒素。在同一个地区的其他牧场的蒂夫顿85号牧草中也检测到了氢氰酸,但是他们的牛群并没有中毒死亡。为什么只有那家牧场的牧草的氢氰酸含量高到足以立即杀死牛?或许那家牧场的牧草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许他家给牧草施的氮肥被氰化物污染。氰化物都含有氮元素,有的就直接被当做氮肥使用。
一提起氰化物,人人知道那是剧毒物质,许多人马上会想起电影里的人物咬氰化钾胶囊自杀的镜头。但是氰化物并非都是人造的化工产品,在自然界中它到处都是。至少有3000种植物中含有氰化物,它们是含有氰基的配糖,氰基被封锁了起来,是没有毒的。这些氰基配糖储存在细胞的液泡中,平时可能是作为储存氮元素用的。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作为植物保护自己、抵抗不受欢迎的害虫和草食动物的化学武器。害虫、草食动物在咀嚼草木时,植物细胞的液泡破裂,里面的氰基配糖跑出来,细胞质里的酶把配糖中糖的部分去掉,就产生了剧毒的氢氰酸。高粱的根中含有高含量的氰化物,所以不怕害虫根萤叶甲的入侵,根萤叶甲一吃它的根就会被毒死,而高粱的近亲玉米就没有那么幸运,根萤叶甲成了破坏性最强的玉米害虫之一。
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很多都含有氰基配糖,包括小麦、大麦、荞麦、蚕豆、四季豆、苹果、梨、杏、竹笋等等。只不过这些植物可食用的部分中氰基配糖的含量很低(我们的祖先在培育植物时已无意中替我们做了选择),我们每次吃的量很少(跟牛吃的草相比),人体内有酶把它们转化成较为无害的形态,所以吃了不至于中毒。但是有些人解除氰化物毒性的能力比较差,食物中的氰化物就有导致他们慢性中毒的危险。这些人包括吸烟的人(又一条戒烟的理由)、镰刀型贫血病患者和利伯病患者。利伯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患者在20左右两个眼睛出现视神经萎缩。有不少利伯病患者在喝了苹果糖浆后,由于里面的氰化物而失明。
食物的氰化物通常集中在我们不吃的部分,例如苹果核、桃仁、杏仁中。这些不可食用的部分有时被误食或当成药物来使用,就有氰化物中毒的危险了。桃仁和杏仁都是常见的中药,有时还被当成补品。古人认为它们有“小毒”,其实它们都含有大量的氰基配糖——苦杏仁苷,吃下去后,被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苷酶分解,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儿童一次吃几粒桃仁、杏仁就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有人以为把桃仁、杏仁炮制、煮沸了就无毒,这是很误导人的,因为炮制、煮沸只能去掉桃仁和杏仁中已有的氢氰酸,但是去除不了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吃下去后还是会被水解成氢氰酸,还是有毒(作为食品的甜杏仁中苦杏仁苷含量甚微,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人们通常以为只有化工产品、化学药品才有毒,天然药物、食物是无害的,却不知道所谓天然的东西同样由化学物质构成,同样可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不知道这一点,就很容易成为植物化学战争的牺牲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