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作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雷作胜

博文

作为老师,该如何考试? 精选

已有 7041 次阅读 2012-4-11 14:3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考试

题目有些歧义,不是指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参加考试,而是指我们如何出试卷来考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相信每一个出过考卷的老师,或多或少都曾思考过。我所任职的学校,学制和一般的不同:所谓三学期制。两星期前刚结束了一个学期。在期末出考题的过程中,照例又想了下这个问题。

 

这一次,我决定“搞搞新意思”,做一个实验。想了几个自己称之为“扩展题”的论述题,其中第12题选一作答,6, 3题必答,8分。具体的题目是这样的:

 

1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曾经介绍过几个经典的实验。请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实验,简述其设计思路,原理和主要结果。(说明:仅限一个,多答无分)

2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你觉得任课教师有哪部分知识的讲述不够清晰明了?如果由你来讲授,该如何讲?

 

3 结合你曾参加的本专业的科研活动(比如,但不限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学生科技实践),阐述在哪些方面能够应用到本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

 

如果我们同意,大学教育的目的,除了讲授“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讲授“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背后的知识”(所谓“智慧”)。那么,一份好的考题,就理所应当还包含对“智慧”那一部分内容的考察。我试卷上的那三个问题,其隐约的出发点,大概在此。
(前两天吴飞鹏老师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教授,教什么?怎么教?》中说:教授应该教什么?似乎都会回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14&do=blog&id=556668

 

试卷批阅下来,多少有些失望,因为大部分人的答题很难让人体会到其中“智慧”的部分。

 

第一题和第二题中,60%的人选择第一题来回答。作为一门和流体力学有点关系的课程,我曾经讲过牛顿粘性应力定律如何从假设到定律的历史过程(库伦实验),雷诺实验,以及圆管内层流和湍流速度分布的演示实验,还有一些我们在实验室里鼓捣的实验结果(作为花絮)。很显然,选第一题来作答,从考试的角度是个比较保险的策略。

 

所以,我更感谢选第二题来回答的那部分人。无论怎么回答,都呈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某种思考(其中不乏好的点子,可以在今后的讲课中实践一下)。之所以想到出这样的一个题,和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有关。因为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太容易只见树木而没有森林。往往都是在考试之前对课程系统复习的过程中,森林才慢慢凸显出来,有时候甚至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时候才明白在早先上课的过程中,哪些内容没有学好。或者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哪些东西没有讲透彻。这个“考试题”,我自己觉得好就好在其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说几句。但具体如何说,如何言之有理有据有物,就真正能够体现对整门课程的理解程度了。

 

再说第3题。我所任职的学校,这两年开始,有个比较好的改革举措。从大学三年级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参与一下各个老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生们一起干点活,一直持续到毕业论文。这颇有点“干中学”的味道,和欧洲本科生的“实习”制度暗合,所谓知行合一,是我个人非常赞赏的一项举措。

 

但很明显,我还是高估了学生们参与的程度(毕竟也才半年的时间),所以导致第三题的回答多泛泛而谈,不能深入。或者说,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程度。

 

总的来说,这样的一次实验,我期待中的一些回答并没有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讲课者的失败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748-558080.html

上一篇:一个年轻导师"欺负人"的研究生复试
下一篇:有没有以科学家为原型的小说?
收藏 IP: 58.198.94.*| 热度|

11 吕洪波 王修慧 张骥 王晓明 吴明火 徐耀 吴旭峰 张云 crossludo jinxiaoxing sun404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