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作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雷作胜

博文

面向综合的时代——知识分工及其超越 精选

已有 7317 次阅读 2008-12-19 12:4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哲学, 社会分工, 交叉科学

大约在97年的时候,我读到一本书,书名为:《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itchell Waldrop,Complexity,陈玲译,三联书店1997年4月)。
 
那时候,刚刚对比较流行的混沌理论感兴趣,所以在书店毫不犹豫就把它买了下来。事实证明,买对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不仅仅是由于那些引人入胜的传记情节和思想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著者通过描绘这一小群跨学科研究精英分子的个人史,烘托出一幅极具魅力的复杂系统图象。在这里,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计算机与认知心理学,甚至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在它们各自传统的边缘上,通过一群“边缘人”的交往而激发出强烈的创新冲动。著者描述的是桑塔费(Santa Fe)研究所,描写这个研究所的筹划者们是怎样从不同的领域相当偶然地互相认识了,并且如何象企业家那样调动各自关系网中的资源,终于在美国那样令人窒息的分工细密的研究体制下实现了研究制度的创新。
 
后来读到一位中科院院士(不记得名字了)的文章,他说,桑塔费研究所是历史上第三个将智力如此集中的科学场所。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第二个是二战时的普林斯顿研究院。这段话把我惊呆了:我都怀疑我是否有能力理解桑塔费的本质精神。
 
但还是要斗胆说一说。前两天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关于“文科和理工科男女生”的帖子,原本是一个“两性”的问题,最后发展到了“两科”的问题。当时就颇有点不以为然。专业的分工可能会导致大家在思维上一定的差别,但真的那么重要吗?听过朱学勤师的几次讲座,总听到他说“作文要讲逻辑”,并且他的文章条理也相当清楚啊!而理工科的大师们,文科的修养也有些相当了得,比如,上大估计没几个人国学的根基能超过钱伟长校长。
 
我想说的是,人类的知识体系发展到现在,到了一个必须面向综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方面,每个人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每个人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和意义,就必须尽量理解其他专业知识分子的工作,从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把第一个问题理解为“知识分工”的问题。人类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如此博大精深,以我们有限的,“必死的生命”去穷尽所有的知识完全不可能,正所谓“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分工就成了一种必然。正如劳动的分工促进了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分工无疑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一时之间,百花争奇斗妍。
 
但矛盾无处不在。知识分工的缺陷就在其发展的矛盾中凸现了出来:每一个人都被分工异化成了他自己那一领域的“专家”和“学匠”,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存在——与他还有关系吗?这就是马瑞·盖尔曼(因夸克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桑塔费理念的鼓吹者,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热带雨林探险家)在其新作《夸克与美洲豹》中所流露的困惑:描述夸克的那些方程式,它们同时也规定了神奇而美丽的美洲豹吗?天才的史蒂芬·霍金也在其畅销书《时间简史》的最后发出自己的感叹:早先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还在思考相同的问题,而现在,哲学家早就被科学家们冷冰冰的公式与符号“分工”出这一领域,躲在“语言分析”的角落里自娱自乐去了。
 
九十年代看着网络的节点走进了千家万户。在那里,你可以伴随着鼠标的点击,随意进入任何一个节点,从而发现一个套着一个的几乎无穷无尽的专业知识系统。你苦心经营的那点知识在整张“网”上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充其量也只是整个网络宏伟大厦一块可有可无的砖头。你几乎很难想象别的砖头是怎么回事。
 
这情景总让我想起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如果我们肯把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当作一头硕大无比的大象。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局限在自己的那一狭小领域里如盲人一样做着抚摸动作呢?难道你真的相信大象就是一把扇子,一堵墙,或者一根柱子?
 
还好,我们都比盲人聪明,大家没有象故事中那样各执一端,大声争吵。我们允许交流。知识分工并没有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变得清闲,相反,我们变得越来越忙,我们得睁大了眼睛扫描一下周围岛屿上发生的故事。我把这一种努力叫做对“知识分工的超越”。这就是第二个问题。
 
关于这种超越,我在与一个朋友的对话中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那次,两个人都三句离不了本行,各自谈论着自己的专业,可说着说着就发现这其中有好多思想竟然是一样的!我那时很惊奇。而朋友则不以为然。他说,科学研究有点类似于爬山。刚开始的时候,在山脚下,人们选择了不同的出发点,彼此隐没在丛林与峡谷中,大家还都以为自己才是唯一的登山者呢。可等到了半山腰,突然望见临近的山道上有隐隐约约的人群,于是大声呼喊了起来,原来是物理学家们!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原来是生物学家们……再往山顶进发时,因为山峰越来越细,其必然的结果是更多的人会碰到一起……在他的描述中,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在想当大家一起到达山顶时,史蒂芬·霍金大概不会发愁找不到一位哲学家聊天了。大家都在努力攀登着同一座山峰啊!只要那个山顶存在,同时也蒙上帝允许,霍金与他的同伴们肯定会在那时一起打开香槟庆贺一番。
 
那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只要人们耐心等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748-51833.html

上一篇:转贴《硕士新生手册》-彭明輝(台湾清华大学)
下一篇:我在听哪些音乐?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刘玉平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1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