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招研究生这个事情,一直有一个十分理想主义的想法:那就是师生之间,有如古代侠义工匠之间的师徒关系,最好意气相投,有比较多的共同点,能够象朋友那样互相学习。专业上的东西,我觉得反而是次要的,因为那些东西都可以慢慢一起学起来。开科学网这个博客的初衷之一,也是想找一个平台,给那些想到我们实验室做研究生的小伙子一个了解我、挑选我的窗口。
几年实践下来,在现行的招生模式下,这个想法越来越显得真是理想主义了。毕竟,现在的小伙子们,选择读研究生,大部分人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拿个学位,今后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有点竞争力,如此而已。一听到“科研的乐趣”这种陈腐的论调,他们想努力保持的微笑表情就多少有些勉强。
但同时,似乎想读研究生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了。在正式复试之前,就有一批批的候选人,如同拉选票似地游走在各老师的办公室间,希望能“铆钉”一个人,给一个录取的机会。往往这时候,我就很愿意放下手中的活,和他们聊聊天。介绍一下我的研究兴趣,听一下他们的想法。这个过程我觉得颇有趣。但比较困难的地方是,小伙子们往往自觉地将自己摆在“弱势”的地位,有时候不太能放得开。
聊天的时候,我喜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大学期间你觉得哪一门课你最感兴趣,学得最好之类的。还有一些科学史的东西,比如就你所知,物理学上哪一个实验,你觉得设计得最好?还有兴趣爱好等等。然后无论他回答什么,这个话题可以一直持续讨论到非常细节的地方,从而就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技能以及他的兴趣(后来发现,在正式复试的时候,许多其他老师也开始这样提问了)。
也会有一些非常有“压迫性”的问题出来。因为我们这个二流的学校,学生们往往都是从一些好的学校复试失败后调剂过来的,所以有时候,也会问他你觉得自己在**学校复试没通过,主要是什么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颇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智和在逆境下的为人。那些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给出的回答自然要远优于临时组织语言的人。
今年的复试,由于客观的原因,我不能参加。所以采取了一个有点“奇怪”的方式,这个模式被我在读的小伙子们笑称为“欺负人”。但我觉得不过是次实验,做做也无妨(如果在参加这个游戏的同学中间,确实有人有不愉快的感觉,我也请他们谅解)。
这个“坑人”的方法,写在我给与我联系的同学发的邮件中:
感谢你再一次给我写邮件。我今年准备招两个人。但由于我现在*****,肯定不能参加今年的研究生复试了。我想了个办法,给所有给我写邮件的同学出两个题,算是我个人的一个复试内容。然后从中按我个人的判断选择两个我觉得最合适的人,争取和学院复试小组说,确定将这两人招过来。当然,你完全有选择的权利,参加或者不参加我这个所谓的“复试”,全都在你。最后,你还是有参加***大学最后复试的机会。现在我说一下我个人的复试办法:在五天之内,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a)在附件中有两篇文献,似乎和我们专业没有太大关系,我也是很偶然发现这些有趣的文献的。你任选其中的一篇,要求以尽量少的字数,从一个研究生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篇文献的理解,尽量透彻,以显示你具有从事科研的潜质。这个要求是矛盾的,你可以权衡一下,在两者中尽量找到平衡。
b)在QQ、MSN或者随便什么聊天工具中任意找一个你认识的人,随便聊什么话题,聊半个小时。然后把这半个小时的聊天内容拷下来,邮件发给我看。
如果你同意,回复这个邮件,并附上一份你觉得足够详细的个人简历。这五天从你给我回复邮件的那个时刻开始算起。再次感谢。祝一切顺利!
有几个人直接被这个方式给吓跑了,没有了下文。还真有主动参加的(对他们表示感谢)!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悲惨,因为即使做了这个游戏的少数几个人,后来也都没有来参加我们学校的复试(跑别的学校去了)。
最后,不得已,请课题组一位老师帮我把关,挑了两个人。后来和这两个小伙子邮件联系上,觉得还不错。差点一冲动,想把这两个题目让这两个人也做一遍。想了想,算了。
我现在想两个问题:
(1)如果我当初读研究生复试的时候,碰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回应?
(2)明年的复试,采取什么方式?难道我今年的这个方式真的比较吓人吗?
欢迎板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