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来美近一年了,各种感触不少,确实也开阔了眼界,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多了份有趣的阅历,算是一件幸事。在商言商,我们搞科研的就谈谈科研的东西,接触东西多了自然就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思考,今天想谈谈美国的平台共享及科研合作的状况。在美期间去过3所大学,呆得时间最短的是斯坦福大学,主要是在迈阿密大学这边,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迈阿密大学的情况。
1.平台共享
刚来这边的时候,学校会给每个校内正式人员发一张印有自己照片的id,类似于国内的一卡通,功能主要有出入学校的公共设施(图书馆、体育馆)、餐厅(当饭卡用)、学校里的自动售货机等等。基本功能都差不多,不同的是这张卡原则上,只要你获得允许,可以24小时进学校几乎所有的跟教学科研相关的楼。前提是你自己的信息要输入进那栋楼的门禁系统里,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使用学校里的某个全校共享设备,在某个楼,只需要你获得设备负责人的授权使用,你就可以在非正常上班时间进入并使用你享用的设备,前提是你获得使用授权,获得使用授权的方式是你申请被培训,完了之后他就会专门来培训你,等你得到他的认可之后,你就可以自行使用了,所以这样几年下来的结果就是,你会精通所有的跟你紧密相关的设备。而且一旦获得使用授权,很方便的在你自己方便的时间使用,不管是黑夜还是周末,科研效率可想而知,关键是除了耗材使用之外,是免费的,有的设备甚至连耗材都是免费的,因为学校有专项投入。
国内也有类似的公共设备,主要分布在分析测试中心,而原则上分析测试中心都是按行政人员上下班的,而且其中部分人的理念是管理好设备,只要设备不出问题,自己就不用担责任,而不是为了服务科研人员,当然口号还是为了“服务科研人员”,如政府门前提的“为人民服务”一般。印象深刻的是我以前在测试中心做SEM,每个样品只能照5张照片,按样品收费,如果你照了10张,对不起,算两个样品。科研过程中很多都需要细心的观察,可能材料学科的拍几张照片看看就够了,但生命科学的样品很多都是要慢慢寻找的,自然做起来就不是很方便了,这只是公共平台中的一个例子,因为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所以,网上很多吐槽测试中心的我也就不发表评论了。当然,也有部分设备分布在一些院系的实验室里,但是这些公共采购的设备一旦到了实验室里,那基本上就算是实验室的了,如果你想使用,如果你跟负责人很熟,那ok,如果不熟,那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学校里很多的重复建设,很多实验室都有相同的设备,本来可以共享的,共享得不愉快,没有设备专项或者985、211支持得专项得话,就只好自己咬牙拆东墙补西墙买了,这样得结果就是设备使用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率得双重下降。
现在看来,我们的硬件的确是超英赶美了,很多大实验室的条件甚至好于美国,但为什么成果产出还是赶不上呢,我想首先就是PI得idear,其次是平台,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合作。
2. 科研合作
美国这边的大学教授由于各自都做的比较专,因为大家都知道能在大学拿到tenure的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是放到其他的领域,可能什么都不是,如果想要出高水平的成果,强强联合是必须的,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合作。到写paper的时候贡献分的非常清楚,做了多少贡献该放在什么位置,大家也有约定俗成的惯例。但是在国内,如果想找人合作,除非是同学或者之前关系都非常不错的,首先谈的肯定是如果有成果,谁是第一谁是通讯作者的问题,类似于联合申请项目,记得以前有一句话调侃国内的联合申请项目的段子,非常经典。“申请项目时是同舟共济、联合做项目时是同床异梦、结题项目利益分配时是同室操戈”,表达的意思跟合作写文章类似,主要是国内的大牛们都不太喜欢合作,可能中国有文人相轻的传统,所以你很牛的时候别人找你合作,你不屑,你不牛的时候你找牛人合作是别人不屑,导致没多少深入的实质性的合作,最终的结果也是科研效率的降低。
看了别人这边科研方面的各种好的方面,我们还是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师夷长技,取长补短,同时也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能够摒弃这种恶习,加强交流,深入合作,认认真真做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13-589452.html
上一篇:
谈谈我们的钓鱼岛和黄岩岛下一篇:
观看电影《搜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