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lea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leader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邮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博文

独孤求败论成功 精选

已有 5802 次阅读 2010-8-1 15:04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成功, 创业, 学业, 婚恋, 灵创人

独孤求败论成功

―――与全体灵创人共勉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境界决定世界,境界决定高度,境界决定价值,境界决定未来。王国维曾说,“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按新华字典解释,“成功”意指“事情获得预期结果”。由此可见,基于不同的境界,“成功”的含义天壤之别。根据境界的高低,从下至上,“成功”可以分为四类:求胜、敢败、求败、忘胜。
   灵创人没有俯仰天地的境界,因此,我们的“成功”将努力定位于“求败”层次,当然,我们也希望在某些特殊事情上进入“忘胜”境界。
   下面分别以婚恋、学业、创业和人生为例来详细论述成功的四种不同境界。

 

(一)婚恋篇

   成功人生的基础是婚姻以及由此诞生的家庭,因此,在尽可能高层次的境界上收获成功婚恋就显得无比重要。
   “求胜”追来“你爱她/他”的朋友:青年人大胆追求意中人的勇气值得肯定,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精神令人惊叹,非她(他)不娶(嫁)的场面感天动地。但是,如果将婚恋“成功”的境界定位于“求胜”层次,仅仅满足于不惜代价对“我的所爱”志在必得,那么,很有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甚至可能为今后的家庭埋下危险的定时炸弹。其实,世界上值得单相思的美女或帅哥实在太多,如果摈弃“求胜”,代之以远距离欣赏,也许既能养心,又能悦目,且不是更好吗?
   “敢败”喜迎“她/他爱你”的知音:“求胜”需要勇气,“敢败”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而这种恋爱智慧常常被“求胜”之心所泯灭。许多青年朋友恋爱失败后,痛不欲生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剧。追求“天长地久”无可厚非,珍惜“曾经拥有”更难能可贵!其实你应该真心感谢那位与你分手的她/他,因为,是她/他为你的人生挫折教育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是她/他给了你找到真爱的机会,敢于失败才能从“你爱她/他”的意中人中找到“她/他爱你”的知音。
   “求败”造就“同甘共苦”的夫妻: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受挫折,怎现真情。况且,世界上有哪个家庭不曾悲喜交加,又有哪对夫妻未尝酸甜苦辣?虽然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幸福的家庭却都是相似的,这个相似就是“求败”!对夫妻“求败”的完美解释也许就是著名的结婚誓词:“爱她/他、安慰她/他、尊重她/他、保护她/他,像爱自己一样。不论她/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他,直到离开世界”!
   “忘胜”修得“白头偕老”的伴侣:成功夫妻到达“忘胜”境界后,其内心状态只能用“无为”来形容了,此时,彼此不必再精心经营,一切都顺其自然,无心而为。夫妻拉手变成了“左手摸右手”,因为,两人已经从心灵上融为一体;夫妻之间也“没有共同语言”,因为,言语在两人之间已经多余,只需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对方便心领神会;夫妻之间只剩下成天“打闹不休”,因为,两人需要借此来进行必要的体力和脑力保健运动。

 

(二)学业篇

   “求胜”诞生“考试状元”: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最熟悉的学业便是上课和读书,其成功程度的判别标准便是考分,因此,十余年来对考分的“求胜”很容易被泛化至终生学业,成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比如,高分低能的研究生极不情愿接受“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而非考试”这样一个现实;尝尽考试甜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后也常常会因为没有“求胜”的熟悉目标而感到失落,更是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面前被若干“第一次”束手无策。
   “敢败”成就“科研能手”:前有辅导,后有判卷,在老师手把手引导下的考试竞争中,“求胜”足矣。但是,面对谁也不知道答案的科研课题就必须“敢败”了,此时,诸如“过去没做过”、“找不到参考资料”、“没人带领”、“基础知识没有准备好”等等借口都不再有效。实际上,科研的成功率本来就很低,科研失败难以避免,不敢失败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做科研。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在众多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科研能手都无一例外的是敢败高手。
   “求败”锤炼“学术泰斗”:如何在众多待研究的科研课题中出凝练出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如何开拓能够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研新领域?如何指引国内外同行在相应的科研课题中取得突破?这些都是学术泰斗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求败”则是回答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敢败者敢于放弃,求败者则善于放弃;敢败者勇于挑战任何难题,求败者则能够发现新的挑战;敢败者解决一个问题,求败者则解决一类问题;敢败者跟踪,求败者引领。
   “忘胜”造就“不朽圣人”:学业“求败”的成功,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现实功利,比如,诺贝尔奖和院士头衔等,也许正是这些现实功利使得“求败”层次的学业成功很难更上一层楼。孔子及其弟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环境下,为人类留下了“论语”;老子一气呵成“道德经”后,默默地消失在荒郊野外;庄子即使靠借米为生,也从未放弃逍遥游;如果曹雪芹希望能在生前就享受《红楼梦》带来的实慧,那么,他留下的也许就不只是前半部书了。

 

(三)创业篇

   “求胜”可以“保生存”:商场如战场!任何企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始终面临各种残酷的竞争,因此,“求胜”便成为了“企业森林”的基本生存法则。对每份标书要“求胜”,对其竞争对方更要“求胜”,在人才争夺中要“求胜”,总之,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企业都必须不断地“求胜”再“求胜”!为了生存,绝大部分企业在创业之初都是盲目地“求胜”,只要有社会需求,那怕是“条件不够,创造条件”也要“求胜”。
   “敢败”有望“创大业”:解决生存问题之后,部分聪明的创业者便开始 “敢败”:转战新领域、冒险进行适度的战略投资、大胆开发新产品、广泛储备各类人才、积极抢占新高地、更加重视市场拓展、努力建立销售和售后服务渠道等等。事实证明,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批“万元户”中,仅仅停留在“求胜”阶段者,几乎都已经被随后的市场经济所淘汰。当然,如果过度“敢败”,创业者也由可能由“先锋”演变为“先烈”,国外的“铱星计划”和史玉柱的巨能大厦等都是过度“敢败”的教训。
   “求败”助威“成强者”:把企业做大难,把企业做强就更难!对创业者来说,如果“敢败”是在做加法,那么,“求败”便是在做减法:剥离利润欠丰的业务、砍掉非核心分支、裁减不必要的人员、收缩企业的涉猎领域等等,总之,通过“求败”凝练企业的目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IBM卖掉PC机事业部和VOLVO下嫁吉利就是“求败”的现实例子。在当今这个“小鱼吃大鱼,快鱼吃慢鱼”的信息时代中,企业“求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愿“求败”的创业者,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忘胜”培养“长青树”:“忘胜”其实是一般创业者和企业家达不到的境界,自己千辛万苦才取得的创业成就哪能简单忘掉?“富不过三代”的真实原因也许正是企业家们不能“忘胜”吧。当然,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本身的现实性和时限性也是影响创业“忘胜”的另一个原因。对创业者来说,没有“忘胜”就难建“千秋业”,没有“忘胜”就没有“百世功”。当然,“部分忘胜”仍然有利于企业长寿,实际上,像福特、吉列等百年老字号企业就是“部分忘胜”的受益者。

 

(四)人生篇


   “求胜”实现“成家立业”的目标:自懂事以来,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各种以名、利、权等为代表的有形成功,考试求“得高分”,升学求“上重点”,论著求“多发表”,就业求“高收入”,职场求“勤晋级”,业绩求“步步高”,家庭求“通达顺”,小孩求“成天才”等等。甚至连孔圣人也是在“十五志于学”之后,励精图治十五年才终于登上“三十而立”的新台阶。求胜于各类残酷的竞争是成家立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当然,许多人因“求胜”过度而迷失了自己,忘记了“求胜”初衷,甚至有人因“求胜”太顺而“穷得只剩钱”了。
   “敢败”树立“坚定信念”的理想:“求胜”追求的是一城一地的志在必得,属于战术级的短兵相接;“敢败”策划的是长期全面的整体布局,属于战略级的运筹帷幄。敢败才能坚定自己的信仰,不被纷繁复杂的各种机会所干扰,不被所谓的“成功”所奴役。只有当人生进入“敢败”状态后,才能真正体会孔子的“不惑”真谛,才能毫不犹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敢败”的基础是“求胜”,如果没有“求胜”积累下来的资本,那能妄谈“敢败”。
   “求败”奠定“看淡名利”的基础:求败者不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还能主动放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虽然其中有些事情已经做成并且还带来了若干“名”与“利”。求败者真正能使自己成为自己,他们安居乐业“知天命”,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能有效避免自己的缺陷,不再受外界诱惑,不再自不量力,也不再妄自菲薄。“求败”使人“耳顺”,求败者应对外界流言蜚语和谩骂诽谤的反应仅仅是淡然一笑而已。“求败”使人心胸开阔,“求败”使人定力大增,“求败”更使人大爱无疆。
   “忘胜”达到“穿越生死”的境界:“忘胜”人生的最佳案例也许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或庄子的“逍遥游”。忘胜者已进入自由王国,各种规则已成为其本能,既不会违背规则,更不会受规则的制约。忘胜者宠辱不惊,生死不惧,处变自如。忘胜者不再需要用意志或毅力去控制自己,他的状态始终是平静的,既不洋洋得意,也不勉为其难。忘胜者天人合一,忘胜者无我,忘胜者是获得最高自由的人是“完全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349117.html

上一篇:杨义先拜《易经》之无妄卦
下一篇:先成熟 ,后成功
收藏 IP: 59.64.255.*| 热度|

9 季翼鹏 武夷山 王桂颖 孙学军 罗帆 陈安 郑永军 zhaowanfu liyanchun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