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科普经典书目推荐

已有 21928 次阅读 2018-8-7 10:52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书籍推荐, 经典

下面这些文字,原本是为某报所写,由于拖延时间太久,不准备刊发纸质版了,直接发布在这里。其中第三部分扩展后刊发在了《科普创作》杂志——见上一篇博文,其余为首发。与喜欢科普的网友以及准备给孩子遴选科普读物的家长分享! 

一、不朽的经典——《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如果说有一本书,不但是科学史上的名著,还是科普史上的佳作,那一定要说伽利略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了。这本书出版于1632年,距今快400年了,但它大部分内容并未过时,其科学内容仍有普及的必要,其科普方式对当前的科普仍有示范意义。

这本书的全称是《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大家知道,它们是两种完全不相容的宇宙体系,即地心和日心体系。公元2世纪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一直沿用到了16世纪。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让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但是日心说仍面临一些困境,迫切需要有力证据予以支持。伽利略发表的《对话》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日心说,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

这部著作由四天的对话构成。第一天论证了地球就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第二天论证了地球的周日运动,第三天谈地球的周年运动,第四天谈潮汐。现在看来,除了潮汐部分不正确外,前三天的论证非常成功,完美地支持了日心说,反驳了地心说。特别是伽利略利用新的观测资料,他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黑子反驳地心说中太阳完美的说法,用船的实验阐述相对性原理,以说明地球的自转等。

这本书的科普方式很特别,伽利略找了三位谈话人,他们是萨尔维阿蒂、沙格列陀和辛普利丘。萨尔维阿蒂才华横溢,是哥白尼学说的坚定支持者;沙格列陀表面上是一位中立的旁观者,其实完全赞同哥白尼学说;辛普利丘是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其名字可能是伽利略据6世纪时一位注解亚氏著作的人而想到的。

《对话》基本扫除了日心说面对的所有诘难,也许只有恒星视差除外(19世纪上半叶才彻底解决)。它身兼科学与科普双重价值,后人对它无不钦佩。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反对任何根据权威而产生的教条,只承认经验和周密的思考才是真理的标准。如果打算领略近代科学之父的学识和文笔,读读《对话》吧。

补充:《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市面上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该书入选该出版社“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系列。对该套书,我过去博文曾有评价(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969597.html),绝大多数不值得读、没必要读,伽利略这本书算是一个少的例外。建议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读。 

二、大科学家的大手笔——法拉第《蜡烛的故事》 

有许多大科学家喜欢科普,无论是写科普作品还是进行科普讲座。不过,并不是每一位大科学家都能游刃有余,毕竟做科普和进行科学研究需要不同的素质。法拉第是一个例外,他不但是一流的科学大师,而且是一流的科普大师。

法拉第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科学家,曾经是一名订书匠,后来得到大科学家戴维的赏识成了他的助手,于是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最终成为19世纪首屈一指的物理、化学大师。

法拉第爱好科普,并亲自在皇家研究院的“圣诞讲座”做科普系列讲座,其中在1848年和1860年做了“蜡烛的化学史”的讲座。该讲座后来印书出版,便是著名的《蜡烛的故事》。

蜡烛燃烧发生的化学变化,是法拉第异常钟情的一个题材,他认为它为科学的各个领域,揭示了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奇异美妙的境界,所有支配天地万物的法则和定律,都包含其中了。他可以从蜡烛燃烧谈到燃烧需要的空气,以及燃烧生成的水,还有空气和水的组成等等。

《蜡烛的故事》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口语化,毕竟法拉第面对的观众主要是小孩子,所以书的语言特别通俗易懂,读上去就像和他聊天一样。另一个特点是实验设计非常直观、巧妙,比如为了向观众展示制造出来的氢气很轻,他把氢气发生器的另一头直接伸到肥皂水中,结果吹起的气泡全部扶摇直上,一直飞到天花板上。这种形象的展示一定为科普讲座增辉不少。如果读者学过一点化学,通过这本书的引导和讲解,一定会使自己的化学知识鲜活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法拉第的演讲已经过去了150多年,化学知识也有了新的进展,所以个别地方还是当时的认识。不过,书中绝大多数知识并未过时,译者只需要在个别地方用脚注加以说明即可。在全世界一流科学大师写给孩子们的科普书中,我认为《蜡烛的故事》是最棒的。所有的科普作家、科学记者都应该向法拉第学习。

建议:小学高年级及以上读。

该书一插图

三、永恒的经典——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 

笔者喜欢读科普书,读得数量也不算少,保守估计有500本吧。读过的这些科普书中,我觉得苏联别莱利曼(1882-1942)的“趣味科学”系列是最棒的。该系列有12本,主要分物理、数学、天文三部分,包括《趣味物理学》、《趣味物理学(续编)、《趣味力学》、《趣味代数学》、《趣味天文学》等。

别莱利曼是一位科普作家,在他60年生涯中,一共创作了100多本科普书,其中最知名的便是“趣味科学”系列。该系列书,有两大特点,一是“趣味”,二是通透。

首先谈它的趣味性。该系列书的趣味性,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个是生活化,就是他举的许多例子都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例子,有的还特别简单,读者马上可以一试身手加以体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加上动手验证的欲望强烈,可以边读边体验。比如《趣味力学》中的“怪铅笔”,随时可以验证,而且可以反复验证、揣摩,其乐无穷。二是与文学紧密结合。别氏在书中引用了大量文学作品,一般是作为科普剖析的对象,内容读者比较熟悉,但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其中的科学道理,经别氏分析后,会豁然开朗。

其次是它的通透。别氏在科普方面绝对是世界最顶级的大师,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集中表现在“小中见大”、“一针见血”的分析上。所谓“小中见大”,就是他能通过许多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例子,把许多物理、天文学原理说清楚,比如他讲月球看上去有多大、帆船如何逆风而行等等。所谓“一针见血”,就是他非常善于击中问题的要害,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直接指明,比如谈用一枚鸡蛋去碰另一枚鸡蛋,到底哪一个容易碎,他直接指出从哪一个运动或哪一个静止的角度去分析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运动是相对的。

需要说明的是,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科普翻译家符其珣先生翻译,翻译的质量很高,许多地方还加有译注。近些年,许多出版社改头换面地出版“趣味科学”系列,译文几乎全部采用符先生的,署名却胡乱编造,其行径令人唾弃。

建议:初中及以上读。 

四、为什么需要科学——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公众的科学素质,已经关乎到创新性国家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看待科学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地位?如何看待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伪科学现象?如何看待近些年争论比较大的西南水电站建设、转基因问题等?总之一句话,科学到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和思考,在美国卡尔·萨根(1934-1996)《魔鬼出没的世界》均可以找到答案。

萨根生前是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魔鬼出没的世界》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该书其实有一个副标题:科学——照亮黑暗的烛光。为什么萨根起了这样一个书名?原因是,在他看来,科学激发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但伪科学也有同样的作用,科学普及不尽力的地方,便是伪科学的滋生之地。因此他说,伪科学的幽灵在黑暗中蠢蠢欲动,尽管近代科学诞生才几百年的事情,却是人类最可珍贵的财富,就像黑暗中的烛光一样。

萨根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它教给了读者一套科学方法,让读者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学,特别是近代科学的方法;它介绍了如何区分科学、错误的科学与伪科学,并就当代的反科学思潮做了批驳。萨根不像国内一些大谈特谈科学精神的书,他认为科学方法在科普中应该居于核心地位。他很善于用实例讲述科学方法的真谛,比如他讲了一个车库里“龙”的故事:一个人坚称他的车库里有条龙,但是这条龙无法用任何物理手段检测出来(比如红外线等),萨根反问他,这样一条看不见的、无实体的而且无法检测的龙与车库不存在龙有什么区别呢?显然萨根这里用了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也即删除一切不必要的假设(条件)。

萨根对美国当时科普不力的现状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手段,正是由于我们漠不关心、无能为力或者对怀疑主义的恐惧导致了孩子们对科学失去了信心,从而剥夺了他们用科学管理未来的工具。看看当前我国的现状,不也诚哉斯言吗。

建议:高中及以上读。 

五、科学很有趣——“可怕的科学”系列 

几年前,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了英国“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该丛书一共72本,又分为若干子系列,比如“科学新知”系列(17本)、“经典科学”系列10本等。整个系列包罗万象,有进化之谜、触电惊魂、神秘莫测的光、特别要命的数学等,甚至包含了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比如有一个“另类历史”子系列就是如此。

那么这套丛书为何起名为“可怕的科学”呢?它又有什么特点?

该丛书的原名是horrible science,horrible的确有“可怕的”意思,但也有“令人震惊”的意思。笔者认为后者才是原作者的意思,因为这套书中讲到了许多一般读者不知道的、耸人听闻的科学事实。比如《触电惊魂》提到闪电的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5.5倍,可以达到30000摄氏度;一次单独的闪电击中人数最多的一次发生在1995年英国肯特郡一次足球比赛中,一下子17人被闪电击中,幸好只是有人被严重烧伤。

该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特别诙谐,二是插图丰富、并且幽默、夸张,三是互动性强。尽管这套书主要针对少年儿童,但我觉得老少咸宜,因为读上去非常风趣。比如在讲用圆规和直尺无法三等分已知角时说道,“你一旦解决了这个难题,在未来几百年里,你就可以不停地给人签名留念,上上电视什么的,何等风光呀!”该丛书几乎每页都有插图,但绝不是那种纯粹艺术的点缀,而是恰到好处的辅助资料,插图本身往往就是一幅幽默画或者小故事的连环画。互动性是指书中设置了许多让读者思考、参与的机会,比如让读者选择答案或者判断真假等。书中还时不时地插入一些“严重警告”、“耸人听闻的资料”等,给读者提醒以便阅读中小憩片刻,关怀可谓无微不至,读起来自然心旷神怡,不时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

不夸张地说,“可怕的科学”是近些年来引进国外科普书中最成功的一例,值得每一位科普爱好者品读、欣赏,一定大有收获。

建议:小学高年级及以上读。


“可怕的科学”的风格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127998.html

上一篇:永恒的经典——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丛书
下一篇:慧眼新境——评《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收藏 IP: 106.39.67.*| 热度|

29 张忆文 武夷山 李学宽 强涛 郭战胜 周健 黄永义 代恒伟 刘欣 姬扬 杨正瓴 宁利中 周洲 王从彦 冯大诚 苏德辰 尤明庆 朱晓刚 韩玉芬 崔锦华 高建国 付雷 汪波 刘炜 王嘉文 zjzhaokeqin puhj hmaoi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