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内和对外 (罗汉江)
看到戴老师的《少一点牢骚,多一点行动——岁末寄语年青学人》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8194 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也来凑凑热闹。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不是对内和对外的不同处理。
对内来讲,如果想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要“少一点牢骚,多一点行动”,不然就无法使自己全身贯注地集中于自己的科研并取得进步。
对外来讲,矛盾总是有的,尽管短时间看好像推动变化的语言和建议犹如“蚂蚁撼树”。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并且任何事物也都需要完善,因此从发展的积极意义上讲,还是要有对矛盾的敏感性,大家说说相反意见,也不是坏事。我觉得可能会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就像正电和负电,只要它们存在就有一定的对立性。当它们和在一块,没有对立性了,但它们都死亡了。但对于社会来讲,每个人主要做两件事:索取和贡献。当所有人感到这两件事“相等”时,所有人的感觉是平衡的、和谐的。但实际的社会,单纯从个人角度讲永远都不会存在真正的“相等”。人们无非就是追求“约等”。当感觉离“约等”负得太远时,就感到不平衡、不和谐,就想发牢骚。。。。
但处于牢骚状态,人容易陷入消极,导致“产能”下降。因此,需要进行心理管理:比如对内“少一点牢骚,多一点行动”等等,使自己理智而处于积极状态。这样做的原因,第一本质上社会不是绝对“相等”的,这个本质不会因为你的牢骚而改变。第二,如果因为灰色情绪导致自己“产能”下降甚至消失,你就会更“负约等”,即离“相等”更远了。并且如果你的产能下降,对社会也不利。
对外而言,保持对矛盾的敏感,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既然事物是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如果其发展能够提高整体的“产能”,使更多的人处于“相等”和和谐平衡的状态,那么就应该积极推动。不然,连推动都没有,事情也不会自我完善。当然,推动的原因在于事物本身并不完善,在长期看能够完善和发展。另外,推动需要进行理性思考,需要考虑整体“产能”的最大化,既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他人。因为你要考虑整体“产能”的最大,不能你的“产能”大了,别人的都小了。如果大家都能积极理性的思考和建议,最后促进了整体“产能”的提高,岂不是一件乐事?
因此,如果一个人,既能做到对内“少一点牢骚,多一点行动”,对外“多一点建议,少一些感性”是不是更好些?
【1】《少一点牢骚,多一点行动——岁末寄语年青学人》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819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