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高校人事改革,几乎所有高校都根据其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划定了不同类型职称的比例,这个比例是不能突破的,当然这种比例的划定与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有关,如果高级职称比例突破,意味着国家就要划拨更多的经费,增加了财政负担。但是这种固定的职称比例制度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第一,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认为在学术界,年轻人绝对是创新的主力,只不过由于积累不如老同志,所以影响力也不如老同志,但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的能力和水平就不如老同志。我的感觉是,最近10年,我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很快,年轻博士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应该说,年轻人尤其是35岁左右年轻人的平均水平是超过老同志平均水平的。
由于职称指标限制,加上年轻人在单位工作时间较短,在评职称时往往不占优势,会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
在许多高校,一些年轻的副教授的水平可以说相当于两三个老教授的平均水平,但是因为没有指标,只能做副教授,您愿意吗?
第二,不利于单位留住人才
如果学术不能公平,如果评职称不能公平,这会严重摧残年轻人那颗“年轻的心”。老同志不一样,老同志是历经很多磨难和不公平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于现实中的某些不公平往往比较容易想得开,见怪不怪了,但年轻人不一样,由于职称评审不顺利,很多年轻人家选择离开,这对于高校留住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培养机会主义教授
高校中一些老师并不喜欢科研,但由于职称压力,所以在评职称的前几年,往往使出浑身解数,动用一切资源,达到教授条件,一旦教授评下来后,立即躺倒不干,只做教学了。当然对于个人而言这无可厚非,但是除非是教学型教授,我认为这样也是不对的。机会主义教授挤占了宝贵的教授指标,导致年轻人因没有指标而无可奈何。
虽然国家也提出评聘分开,但是真正实施起来非常困难,除非国家另外出台一套实施细则。否则的话,教授因某种原因不聘的话他会找领导谈话,这样的人不要多,一个学院有一两个人,学院的领导就不要干工作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麻烦,如果好解决老早就解决了,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2015.11.17 俞立平 于宁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