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典型的“学术自慰”——评:陈茁、陈云松(2023)之《计算扎根: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方法》一文

已有 1260 次阅读 2023-8-4 16:3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陈茁、陈云松(2023),计算扎根: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方法,社会学研究,450-73



昨天某同事(ref.)转发的、包括陈茁、陈云松(2023)一文在内的几篇声称经典扎根理论的文章,费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即将在国内就读管理学博士的学生,最近看了您的分享,受益匪浅。目前国内采用三级编码的实在太多了,听了您的分享知道了目前所谓三级编码所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自己对经典扎根理论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对目前国内采用经典扎根的文献还难以判别,还麻烦请您评价一下这篇文献。


这位同事还提到,昨天那位同学问了您以后,我深有感触。连夜我查了很多管理学的文章,他们都声称使用了扎根理论,这里面除了程序化扎根外,还大量采用了经典扎根理论,其中经典扎根理论可能也大量存在您说的使用不规范的地方。 此外,管理学也有大量成果在宣称创新扎根理论,导致初学扎根理论的管理学学生云里雾里,只会照葫芦画瓢。


有关陈茁、陈云松(2023)的《计算扎根: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方法》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学术自慰Fei & Lowe, work-in-progress)。陈茁、陈云松(2023)一文为我们已经指出的、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Following suit: Why some choose to remodel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in ChinaWang, Shi, Li & Fei, 2023)这一长期研究里的现象提供了更多的例子。


我一看到题目里、把“grounded theory”写成扎根,就知道陈茁、陈云松(2023)毫无学术敬畏心而言。连扎根理论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就提出一种基于大量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的量化理论生产方法p.51)。大数据(p.55),机器学习等都到场了。


陈茁、陈云松(2023)认为,这一方法虽然是典型的计算社会科学方法,但其逻辑起点和扎根理论的核心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打破理论的先入为主,在不做任何理论假说前提的条件下扎根于数据本身,从而打破演绎- 验证的逻辑,打通经验研究到理论研究的生成路径。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计算扎根”(computing grounded theory)p.51


任何东西,只要和扎根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p.51)就可以和扎根理论搭上关系?第一次做爱也和扎根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p.51),不用看性爱技巧等这些文献,没有理论的先入为主,直接扎根就行了,是不是要提出性爱扎根还是扎根性爱呀?陈茁、陈云松(2023)认为,不以理论的先入为主扎根于数据本身等等就算是扎根理论这一方法论的全部内容了。


陈茁、陈云松(2023)甚至还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篡改英文原著里的说法,完全不把他们引用的参考文献当回事,比如,


但不得不承认,量化学者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都曾经得到过数据本身带来的启发,只不过很多研究者在从数据中得到新发现后并不会按照真实的研究过程来表述自己的研究,而是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装扮成已有的理论假设,好像这些假设在分析数据之前就已经想出了,然后再按照假设检验的逻辑来证明它(Glaser,2008:15;吴肃然、李名荟,2020)p.53


先不谈吴肃然、李名荟(2020)一文中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参考之前的讨论以及《社会学研究》期刊编辑部的回应(包括向相关部门上报等一系列跟进)。


Glaser2008, p.15)在p.15有提到而是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装扮成已有的理论假设吗?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英文原著里是这么写的:


“When discovery forces itself on the analyst of quantitative data, he then tends to write his induction discovered hypothesis as if it had been thought up before the research began.” p.15


哪里来的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明明陈茁、陈云松(2023)的这几句话都是从Glaser2008, p.15)的英文材料里转过来的,为什么要篡改呢?


还有,陈茁、陈云松(2023)把“before the research began”Glaser2008, p.15)当成

在分析数据之前p.53)。陈茁、陈云松(2023)的思路是,文献梳理——理论假设——分析数据,但是英文原文(Glaser2008, p.15)里根本就不是这回事(见上面这一段英文)。 


另外,陈茁、陈云松(2023)提到,其创立者之一格拉泽指出,社会学过于强调理论验证,缩小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改进检验理论的方法,而试图从理论层面缩小这一差距的努力几乎没有什么成果;研究者应该从数据中发现理论, 以打通经验研究到理论研究的生成路径(Glaser, 2008:7)。他主张以逐级归纳的方法从经验材料中直接创造出理论,再将其与现有理论和研究相比照。避免在研究开始前先入为主的观念或猜想是确保扎根有效的重要原则。p.56


格拉泽主张以逐级归纳p.56)?逐级?有几级呀?


陈茁、陈云松(2023)根本不管在英文原文中,到底是谁说了什么话,更不要说连这些话的意思都没搞懂。


陈茁、陈云松(2023)的、研究者应该从数据中发现理论, 以打通经验研究到理论研究的生成路径(Glaser, 2008:7)”这一句话里的观点到底是其创立者之一格拉泽指出(陈茁、陈云松,2023, p.56)还是Lazarsfeld (Glaser, 2008, p.7)的?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文原文里说的根本不是打通经验研究到理论研究的生成路径(陈茁、陈云松,2023, p.56)这个意思。


英文原文的原话如下:


“Lazarsfeld continues: ‘The 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nature of empirical social research leads to formal ideas, to distinctions and interconnections relevant for many sociological pursuits well beyond the realm of strictly empirical research.’…He [Lazarsfeld] is saying that methodology and substruction can generate concepts with formal implications; that is the concepts go well beyond, in application, the substantive realm where they are discovered.” p.7


这一段英文原文里讲的是,从某一实质性领域中形成的概念之形式影响(formal implications)。换句话说,从某一实质性领域中形成的概念也可以被用到这一实质性领域之外的领域。


陈茁、陈云松(2023)不在乎他们引用的英文原文里的意思,所以英文原文里的意思就被篡改成打通经验研究到理论研究的生成路径。到底是格拉泽还是Lazarsfeld的观点也不分了,反正用其创立者之一格拉泽指出p.56)来吓唬人就行。


陈茁、陈云松(2023)的避免在研究开始前先入为主的观念或猜想是确保扎根有效的重要原则p.56)这一说法:难道在其它研究方式里(比如,民族志),避免先入为主就是扎根[理论]”了吗?


陈茁、陈云松(2023)还提到,值得一提的是,创立者格拉泽强调扎根理论是一种普适的方法论,既适用于质性资料,也适用于定量数据;而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在目的与能力上没有根本冲突,对理论的产生和验证都是有帮助的(Glaser, 2008:17)p.56


我怎么没在英文原文的p.17里找到这句话?这句话的出处到底是哪里?


对理论的……验证都是有帮助的(Glaser, 2008:17)” 确定是格拉泽的观点吗?


明明是陈茁、陈云松(2023)没有弄懂这个方法论,还怪这个方法论有缺陷,但问题在于,大量变量难以通过人脑直接进行关联;使用统计方法时,对于哪些变量应纳入模型,实际上缺乏清晰的选取规则。特别是当自变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自由度不够或共线性等诸多问题。总之,定量扎根理论逻辑可行,但当时尚无合适的方法来开展令人信服的应用。p.56


像一些用定性材料进行扎根理论的人也提出过这一现象,责怪大量变量,还是陈茁、陈云松(2023)完全没有按照扎根理论的做法进行研究?


基于陈茁、陈云松(2023)的上述扎根理论缺陷,于是他们就提出了,计算扎根允许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个变量的互动,其通过对算法模型的相关特征值的预测力进行比较,比通过个人思维灵感来发现理论的过程要稳定和可靠得多p.57),也就是他们提出的计算扎根这一做法。真的是在瞎胡闹!


连扎根理论是定性/定量/还是其它的都没弄懂、陈茁、陈云松(2023)就提出了作为混合了定性范式思维和逻辑的定量研究新范式,计算扎根……” p.71)。还没弄清楚扎根理论是不是定性范式,就要开始自吹自擂进行本土化了,要建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仅靠对具有先发优势的西方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异地验证是无法完成的。真正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一种足以对大规模社会、大时空跨度、高通量信息的中国数据进行复杂关系发现和理论提炼的工具。计算扎根无疑是这样的工具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p.69


既然要自主,干嘛还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在扎根理论这一洋人提出的方法论上呢?是在用刀叉吃螺蛳粉?怎么自己不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方法,把其中的研究步骤和程序交代清楚,并且用新的术语来命名他们的方法呢?Fei & Lowe, work-in-progress


最后,再次提醒,无论是在英文材料还是中文材料中,都要高度警惕任何“XXX+扎根[理论]”扎根[理论]+XXX”的做法,通通都是学术自慰(Fei & Lowe, work-in-progress)。

Untitled quan gt.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901-1397865.html

上一篇:评:唐重振,聂春蕊,唐煜金(2023)一文
下一篇:给依旧坚守体育初心的学生的回信
收藏 IP: 182.139.208.*| 热度|

1 杨正瓴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