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江苏师大的一位本科生(大四,政治学专业)、小杨的私信,
“其实作为本科生,我对学术的理解是非常浅薄的,没有能力对研究工作的一些风气作出判断。不过,读了今天的推文,我觉得您指出了一些学术界存在的痼疾:以研究为术而非业,以学术为敲门砖而非生活方式。
以扎根理论为例,很多研究者广泛地应用这一术语,将其普适化、“创新化”、“本土化”,我觉得这本身就值得思考。作为一种概念,或许存在本土化空间;但作为一种方法论,它需要严格甚至严苛地界定适用空间与操作路径,而不能将其与类似却归属其他界别的方法相融成一个名词,随意使用。可惜的是,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避免这种恶习的一个方式便是,研究者要自觉规范以学术为业的生活方式,培养研究信仰。尤其是在专业的研究方法论研习与应用上,要广博地阅读,小心地批判,避免犯学术笑话[合十]。”(2023年1月25日)
谢谢小杨昨晚的反馈以及给我们反思的机会。
正如我们在英文期刊文章(Chen, Feng, Wang & Fei, 2022)里指出的,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太多太多的人连扎根理论是什么都没弄清楚,就开始“创新/本土化等等”。到处都是“短、平、快”的现象(ref.),满脑子的发文章/出书/评职称/顶刊等。
我们当然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因为”扎根理论在中国(GT in China)”这一系列中,包括Chen, Feng, Wang & Fei(2022),Wang, Shi, Li & Fei(forthcoming),Deng & Fei(forthcoming),指出的英文方法文献里的一系列错误和问题是世界上其他人从未指出过的。
中文世界里的错误和问题那就更不用谈了,就像几天前某博士候选人(风景园林学)指出的,“外国人尚且如此,国内的又把外国人说的话奉为圭臬,恶性循环”。(2023年1月24日)一些学术无能的中国人窝里斗倒有本事,面对洋人/英文/书里/顶刊里的错误和问题没有任何指出和发现的能力,还反过来抹黑指出这些错误和问题的我们。某老师昨晚半夜也提到,“因为感觉中国的学术,一言难尽。圈子游戏。所以科研缺乏创新。都去混圈了。”(2023年1月26日)这些怪象我们当然清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1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