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7月份到华科听课,教授们集中讲授“教育研究高级方法”讲座开始,有一种强烈的认识,那就是,必须掌握研究方法,包括熟悉一些理论工具以用作研究的理论框架,如组织社会学理论及方法,新制度主义,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及方法,实证研究理论及方法等等。
读了一段时间如上读物,感觉很空,不易落到实处。比如心里有了一些想法,尽管材料不算充足,但还可以再补充,可离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寻找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是很困难的。再回头读一些论文,觉得人家的论文有血有肉,非常厚重,就像一位2010级学长所言,“写的论文没有理论”,很干吧,不丰满。最近在整理现手头收集的博士学位论文,特别注意抽出其中的理论框架,但是在遇到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石伟平先生指导的博士论文的时候,觉得很难从其中总结、剥离出论文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这些论文并没有刻意地使用什么理论框架。就又回想,是否理论框架不是必备的?但是,华科的导师们多数比较注意倡导学生写论文要用合适的理论框架,比如刘献君先生、周光礼教授在不时地提醒说要建立合适的理论框架,陈老师的开山博士弟子最近正苦苦思索所做博士论文适用的理论框架。我也认为,好的理论框架可以大大出彩,增强论文的解释力,所以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充分的。因为我们不是科班的教育学科类研究生出身,自身的教育学知识积累很不够,所以前一段时间尽管读了一些理论框架之类的书,但个人缺乏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理论等学科知识积淀和提炼,没有足够的学科底蕴,那些所谓理论框架对于我来说,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看来,还是要老老实实地遵从陈老师已开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读一读高等教育史”,了解美德英法等国的高等教育历史,等等其它高等教育学科经典理论,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素养。
所以,还是要先有材料,首先是大量阅读高等教育学科原理类、学科历史类书籍,加深知识基础,其次是阅读和掌握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实践现状,最后是阅读和掌握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之类的书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476-602840.html
上一篇:
教育学者王嘉毅任甘肃教育厅厅长下一篇:
俺的相册又无法上传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