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也来凑个高考的热闹,扯两句关于江苏蝴蝶的作文题 精选

已有 6558 次阅读 2013-6-7 22:46 |个人分类:时事浅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文, 江苏, 蝴蝶, 2013高考

今天全国高考开考,语文终于考完了,各地作文题目揭秘。俺也终于不用想作文考什么题目,是中国梦还是正能量之类的事了。

本来每年不怎么关心高考,自然也就不怎么关心作文考什么。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家有考生,全家遭殃,都得跟着忙活,连我这个当姨的也不例外。昨晚十点已过,妹还来电话,替小外甥女咨询高考作文题目的事,上周末一口气儿帮写了好几篇参考文,这几天满脑瓜子全是作文,作文。今早还在想,我要是能压中作文题,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发一篇博文,就叫“我成功猜中了高考作文题”,那我就成神人成名人了。做梦呢!


今天中午语文一考完,各地作文题立即揭秘。一天都在忙,下班后才得时间看个大概,感觉各地作文都不怎么简单,考生们挺不容易的。

我与LG家的外甥女分别在北京和江苏参加高考。自然也关心这两个地方的高考作文题了。北京的作文是关于“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这个暂且不做评论,它毕竟在网友们评选的高考作文奇葩中位居老二。我更感兴趣的位居奇葩之首的江苏的作文“探险者和蝴蝶”:


材料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

看了第一眼的印象就是考中国梦涉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切入点大致离不开这个,估计考生们也是这样想的。这里想说的是大致在微博中看了一下网友发的评论,其中不少对这个题目出的水平大加诟病,理由是山洞中不可能有蝴蝶,蝙蝠还差不多。这其实有点想当然。山洞中为什么不能有蝴蝶?

其实,在我们的印象中,蝴蝶都应该生活在光亮的鲜花绿草中,以吸食花蜜和植物的汁液为生,但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生物是有多样性的,对某一种生物来说也是如此。人的食性千差万别,蝴蝶大家族也是一样,种类繁多,食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当然生存的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鲜花绿草丛中,也有阴暗的角落。

我们只注意到鲜花绿草中的蝴蝶,没有注意到其他一些不好、人都不会注意的地方也可能出现蝴蝶的身影。偏偏有一类蝴蝶,如华南双尾蛱和赭色樟蛱蝶,喜食人的粪鸟,还有专门喜欢吸食鸟的粪鸟、马的粪鸟什么的。因此,这群山洞中的蝴蝶很可能是发现了山洞中有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才在那里生存下去。至于人们的疑问,普遍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蝴蝶怎么可能出现在黑暗的山洞中呢?任何事物都例外,比如,它们为了躲避暴雨、人类的迫害什么的,都可以牺牲光明而选择黑暗啊。生物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它们完全可能依据环境的变化进化到人们难以想像的样子,进化出人们难以想像的习性。如今这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人类的逼迫下。


因此,江苏的这个作文题,如果说出的有违人们常识的话,也有道理,但的确常识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常识往往是不全面的,依据常识去判断事物的对错往往是不太客观准确的。

回到作文本质。考生们可能根本没时间纠缠于探险者看到的是蝴蝶还是蝙蝠。这不过是一道作文题,要考虑这类材料作文中出现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代表一定的寓意,也许蝴蝶代表着正做着美梦的自然之物,人类的到来惊醒了她们的美梦,黑暗中为什么不能做美梦?它们能做的只有逃避,尽量远离人类。问题是,无处不入的人类真的能与生物和平相处吗?能让美梦持续下去吗?

个人认为,2013
江苏的作文出得还不错。不记得79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作文考的什么了。只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后(那年我跟着考着玩的)北京的语文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一篇充满政治时事味道的作文。今年作文猜题,所有的都想到了考中国梦,这个大热点,几乎也是所有人想到了不会直接考这个题,理由之一题早就是从题库里出好了的,出题的时候中国梦还没有被请上台面呢。

但其实中国梦就是个很大的筐,很多题目都可以往这上面靠。江苏这篇作文也一样。时过境迁,高考出题也在改革,即便涉及时事也是更隐晦,看起来更含蓄。

面对今年这些充满奇葩的作文题,要让我等去考,真也不知道考成什么样呢。不管怎么说,写作需要人生的阅历,这其中有见识、思考的累积,这点随年龄的增长似乎优势渐长。但无疑,现在孩子们的思考能力、驾驭能力真的不能小看。毕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他们可以多种渠道在很短的时间汲取很多的信息和知识。羡慕他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697532.html

上一篇:致童年
下一篇:雨过天晴后的北京植物园
收藏 IP: 114.253.87.*| 热度|

12 赵美娣 陈安 曹聪 吕喆 朱云云 张玉秀 罗会仟 张忆文 王鹰 赵斌 zzjtcm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