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又在开区政协会。到底是转变文风会风起了作用,会议由四天甚至五天缩短到了3天,程序好像也简化了不少,连伙食都一样简化,不过倒是很合咱的胃口,反正是以草食为主。不是吹的,当了6年政协委员,起码从履职态度上来讲不是不错的,按时参会,很少请假,每年至少一件提案,大多是关于文化的,关于科学普及什么的,只是越来越多地质疑,这些提案的初衷和最终的命运。
小组讨论总是会占据会议相当的时间。因为所在的小组是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社会科学界委员组成,大家自然谈文化谈得更多一些。最近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叫得特响,在海淀区也是一样。会上的一份报告中短短四百字居然提到了5次,可见这口号多么有诱惑力。一直谈文化,谈保护这保护那,文化遗产什么的。可到底啥是文化啊,真整不明白,觉得真得好好琢磨一下。一提到繁荣文化往往就是重整些看得见的东西,风险小,花钱快。涉及灵魂的东东谈不动,也不好谈。
不过今天看了一条贴子,其中对文化的诠释我还是比较赞成。斗胆也在这里胡扯几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其实是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当初的产生是有价值观取向的。习惯成自然,加上受制于政治体制上层建筑,一般都不容易改,就有了长期存在的好的文化和坏的文化。引发的是正能量和负能量。比如谈科技创新,其实没有好的创新文化如何谈得起?好的创新文化应该不迷信权威,不急功近利,容许失败,尊重失败者,似乎现在这些都比较缺乏,直接阻碍了创新。所以,实质的科技创新要有好的科技创新文化驱动,要改变人们传统的对待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要转变成实力,就是说的文化软实力,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文化脱离不了制度的制约,不过我们也许不用想那么大,想那么远,可以先从转变一些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做事的方式做起。要创新先质疑,勇于挑战权威,习惯推倒重来,经得起失败,这些对个人来说并不容易。
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来讲,可不可以建立一种示错的机制?鼓励大家把有意义的失败也总结出来作为创新的动力,这个转变很需要时间,因为自故以来的文化宣扬的都是“成者为王败者寇”,谁愿意没事抖落那些令人伤心的失败住事呢?我们没有这个文化基础,很难创新。我不知道国外具体是如何对待科研中的失败的。科研有成功,更多的是失败,没有失败哪有成功?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事实上往往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了也把它说成功,就好比说在XX的正确领导下,难道有永远正确的领导吗?习惯说法而已。
我们的制造业很发达,我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弄山寨中国人最厉害,来得容易。而真正去创新要付出很大代价,这个一般人伤不起。创新需要改变习惯,需要创新文化驱动。这个文化创新,慢慢来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