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业内杂感之二:我所认识的数字出版 精选

已有 3848 次阅读 2011-11-26 22:39 |个人分类:图书出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

作为爱好追赶潮流的人,对诸如数字出版这样的新鲜事儿当然已关注许久,虽谈不上研究,也算有些接触,当然说起这些,显然与传统意义上的“业内”稍远了些。就我的感觉,数字出版作为出版行业进化的分支,完全不同的出版媒介,更多介入的可能并不是许多传统出版企业,因为相对来讲,业务单一的传统小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不具有竞争优势。


早在
2005年左右,已出现了几个规模比较大的数字图书馆,如书生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07年曾向书生提供6种自己有著作权的生命科学方面的科普图书,08年初挣到了数字出版的“第一桶金”400多元,今年年初结算3年的版税已降到了当初一年的十分之一,一共100多元。作为小众的科普图书,仅仅是数字出版的一个点缀而已,当然像我们这类普通作者也不在乎有没有收入,多数作者不过是追求自己的作品有更大的影响力而已。


数字出版首先遇到的瓶颈是著作权授权问题,中国与国外不同,著作权与版权多为一体,出版社只具有专有出版权,数字出版商可以越过出版社直接与作者签订数字出版合同,像书生这样的数字出版运营商还算是规矩的,不少运营商难免采取“偷内容”的办法简化出版程序、降低成本,因为多数作者可能不会找上门来,除了那些有影响的大牌作者,曾闹得沸沸扬扬的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侵权事件便是如此。网络时代,内容的获得已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要走正常程序获得著作权授权,的确需要强大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支撑。如今数字图书馆的日子也不好过,著作权官司困扰,无序竞争,运营商利益分割之争等都是问题。


现在许多出版社试图将数字出版作为新的盈利增长点,追求新旧平台的融合。暂不评价其合理与否。出版社在解决著作权问题时,简单的方法是在纸书出版合同中增加数字出版授权的条文,尽管许多作者可能不太注意,但认真点的作者则不会轻易去签数字版权。所以,传统出版社介入数字出版碰到的第一个门槛儿——著作权授权,也并非容易解决。何况其后的门槛儿多着呢。


时代变迁,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多元化出版成为出版业的潮流。前两天好像看过一篇什么文章,谈到原生电子书的出版,折射出作为以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出版成为新潮,其中也不乏少数成功的案例。从原理上来,每个人都既可以成本创作者,也可以成本出版者,而不用经过传统的繁琐出版程序。许多时候,不需要将自己的作品跃然纸上,而只需变成数字化的阅读形式。当然,所谓原生电子书借助网络平台成功营销和良好的销售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但作为一个传统出版行业熏陶出来的编辑,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内容如何审核把关?不管是纸书还是电子书,可都不是一般商品啊。由于数字出版不受容量、版号的限制,是不是正规纸质出版出不了的书都可以变身数字化去“出版”,因为数字的审核要松得多,这样一来,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就更乱了吗?

数字出版物可以定价很低,甚至是纸书的十分之一,但对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有更高的要求,在海量的网络传播信息中,如何使数字出版物变得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以百万千万的下载量满足从内容提供者、制造商、发行商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同时又不违反“行规”,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除了网络平台,数字出版的硬件部分还有手持阅读器,包括手机阅读。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时不是抱着汉王电纸书胡乱看些书,而今年的这个时候早把电纸书扔到一边,因为有了IPAD2平板电脑,便取而代之了。汉王电纸书的日子不好过,据传面临大幅亏损,即将走入绝境。看来Eink不伤眼的优势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方便网络互动、具有海量阅读信息、功能多元化的平板电脑成本人们数字阅读新的选择。何况“苹果却开始开发一种新型混合显示屏。这种显示屏直接把E-ink的电子墨水吸纳进来,并能将全彩色屏幕随时切换为低功耗的黑白屏幕,用于显示文本和其它静态内容。苹果在描述这种动态混合系统时介绍,它既能保持传统LCD屏幕的功能用以显示视频,又能切换到电子墨水功能显示静态内容。而且,苹果的系统不是用户在电子墨水和LCD之间切换,而是根据不同内容自动切换,确保以最佳的方式显示当前内容”。

至于手机阅读,借助移动运营商实现最终的发行,一般与数字出版中间商的分成是移动六,中间商四,(当然不绝对);中间商再与像出版社这样的版权提供者五五分成,然后出版社再与作者分。。。可想而知,一般的图书出版社能有多少收益。何况出版社可以在争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将数字版权授予中间商或最终发行商,但真正能上线的比例不是很高,有时会采取买一送十的销售方式,即打包销售,能进手机阅读包的也算是幸运的了。


要想在数字出版中淘得金子,要不能将内容做到最好,要不将硬件(阅读器)等做到极致,而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业人才也是一个方面,各方资源的整合又不可或缺。像十几年前许多人热衷于面对互联网圈地跑马一样,当各方包括政府、互联网巨头、终端运营商、当然包括我所从业的传统出版业在高喊做好数字出版、繁荣新兴出版业的同时,如何能够携起手来,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当然,对于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不可忽视,既要保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做好监管,保护各方利益。难!


作为科技科普传统出版业从业者,总的感觉是数字出版离我们还比较远,不知道盈利点在哪儿,更不知道如何有效介入。照理说,数字出版只是作为出版业大棵大树的一个分支,并不会代替传统纸质出版业,但受到冲击是必然的,尤其是像科普这样的小众出版。说传统出版是夕阳产业也不为过。要说优势尚存,就是人们的阅读模式惯性并没有消失。如何保住这最后的一点优势,让其发扬光大,也实在是需要政府、各位出版业精英和读者上帝共同研究的严肃课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512006.html

上一篇:残秋,树语
下一篇:在那遥远的地方:没水,没电,没信号
收藏 IP: 221.223.127.*| 热度|

10 武夷山 吕喆 李学宽 刘用生 唐常杰 王守业 张天翼 曹聪 蒋新正 shihuashish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1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