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立秋,时间是14时54分,应该算不早也不太晚吧,民间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难道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这个还真说不清楚,甚至不明白这个早立秋和晚立秋的时间划定是如何的,是按照一天的早晚呢,还是依据农历日子的早晚呢。类似的农事俗语还有很多,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也就是说说听听吧。
大气环流、太阳辐射和人类生产活动等等,都会影响天气的冷暖,并不会因为认为划分的某一个节气日子的来到受到影响,气候变化的事情太复杂了,气象预测也是个典型的混沌系统。
不过立秋时节到了,真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秋天无疑是美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谁不盼望快点到来呢。
早上推开窗子,似乎感受到了一丝凉意,可惜好景不长,还没到中午,闷热的感觉又回来了。立秋时节到了,可即便对于北京这样的温带气候地区,距离真正的气象入秋差不多还要一个多月的时间,2020年北京入秋的时间是9月15日,比常年平均的入秋时间玩了6天,今年的夏天会不会更长呢,但愿不要吧。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儿都认可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存在,可世界如此之大,地理气候条件千变万化,真正能感受四季变化的恐怕也不在大多数,中国幅员辽阔,这个时候真正达到入秋标准的地方恐怕也不多吧。
小时候背的24节气歌至今记得牢牢的,在京城也是体验了60多个四季鲜明的气候周期。24节气划分中国特有,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这个划分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4节气划分最早起源与西汉时期,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历法补充,主要依据是星象,即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用于指导农事活动,肯定有很大意义,我们的祖先真实充满智慧啊。
四季划分,标准其实也有好几种,大约有五种。
节气划分法,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的开始;天文划分法则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温度划分法我觉得最符合科学,也是我们气象入季标准的重要参考,指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时为春季,平均气温从10℃升到22℃是夏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则为冬季开始。
对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各个地方进入秋季的时间差距是非常大的,有的地方也许没有秋天呢。
此外,还有农历划分法,是按照农历(阴历)月份来进行四季的划分。以每年农历(阴历)的1至3月为春季,4至6月为夏季,7至9月为秋季,10至12月为冬季。一月(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称为春节。
气象划分法貌似洋划分法,是按照公历(阳历)月份来进行四季的划分。以每年公历(阳历)的3至5月为春季,6至8月为夏季,9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第二年的2月为冬季。
天文上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个其实不是太好理解。
按照科学的说法,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单单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还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而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
显然,四季变更,全球不是统一的,当我们所处的北半球处于夏季的时候,南半球还是严冬;我们在迎接秋天,他们则在盼望春天。
人为划分的节气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意义,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能够感受四季变化之美,还是挺知足的。至于关于各个节气饮食的民间习俗,随意就好,开心就好。
立秋啦,北方民俗讲究贴秋膘,要多吃肉补充热量,为抵御冬季的严寒做准备。做个红烧肉,应应景儿,哈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