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热闹的高考差不多结束了,北京从去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明天还有考试科目,高考过程溜溜延续四天,不知道对考生是不是增加了煎熬的程度。好在没有炎炎烈日,这几天时不时来场雨,天气比较凉爽,估计近期空调可以继续休假。
高考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喜的不只是考生,还有家长。填志愿选学校和专业,某种程度上拼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接下来的就业也是如此。
生逢其时的孩子们,面临更复杂的社会背景,更复杂的环境,当然对很多人,也有更多的选择。对于农村大山里的穷孩子,高考无疑是让他们走出来,改变命运的重要途经,而家境好的城市孩子则有不同,我的熟人中也不乏早早为孩子出国读书做好了铺垫,并不需要参加国内的高考,其中不乏优秀的孩子,也有成绩平平甚至比较差的,总之,拿家长的实力说话,总能如愿。至于后面的就业,也是如此。虽然有很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市场经济下的烦恼。
生逢其时的孩子们,如今的升学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LG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应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准考证,回忆当年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全国570万考生,最终录取27万人,录取率只有4.7%,LG所在的江苏更低,大约只有2%,因为报考的考生太多了,要对考生先筛一遍,筛掉一多半,只有一少半有资格参加最后的正式考试,他们等于参加了两次“高考“。庆幸生在北京,情况稍微好一些,即便因为家庭条件限制,不方便去外地读书,北京也有很多可选择的学校, 录取率也相对高一些。
如今,高考总体录取率差不多超过80%了吧,历史的巨大反差。国民的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北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超过40%,有点让我惊讶的数据,不知道是否包括高校在读学生。
现在生活条件也好了,无疑让家长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关注和投入孩子的教育中。
高考季和毕业季叠加的日子,有人在忙考试,有人在忙就业,忙和忙的心态不一样,现在的家庭条件好了,有父母作为经济后盾,我了解的一些毕业生(主要是硕士毕业)似乎并不忙着找工作,反正两年不就业还可以享受应届生待遇,或忙着准备出国或忙着参加国考,也有准备继续考博。
我们那个年代不一样,毕业后得赶紧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就读书那点助学金都得省出来补贴家用,哪儿容你慢慢找工作,好在最初几年,国家对毕业生是包分配的。LG那一届,毕业后工作有好几家供你挑选。羡慕吗?其实对现在的孩子未必是这样,现在的孩子有太多想法,且从读书到就业,很多还得听从家长安排呢。
提到就业,好多人抱怨工作不好找,实际情况是满意的工作不好找吧,我了解的一个中科院硕士毕业生,好几家都有意向了,有个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这类民营机构岗位需求量貌似挺大,如猿辅导)听起来待遇还不错,但家长不让去,让回家准备参加国考,女孩子一般都倾向于选择国企公务员等稳定的工作岗位,男孩子则有不同吧。还有,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也阻挡了很多年轻人留在北京找工作的意愿。
最近在读DK的经济学百科,挺长知识的,其中有一节讨论了关于失业的概念和应对策略,提到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和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不同学派对界限划分争论很激烈。举个例子,一个会计师因为经济影响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而去开出租车,对于会计师行业他算失业,而对于出租车行业,他不算失业人员,北大毕业的去养猪也是一样,当然,正常社会经济环境下的正常就业,应该尽量保障每个人的优势都能发挥到最大,现实很难实现,还有问题是,是否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吗?每个人的实力不一样,人和人之间的攀比使事情变得更复杂。
当然,就业和失业,肯定不只涉及个人选择的问题,在个人没得选择的情况下,政府是否需要更多的干预,解决需求不足,扩大生产和就业呢?这大概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们一直争论的焦点。
最后在瞎扯几句最近的网络热词——内卷和躺平,是选择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你死我活,大家互伤,还是随遇而安,差不多就行了,即便让人感觉活得不够精彩,至少放松了自己,保证自己心目中的基本需求。选择哪条路径,也也反映着你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你的人生选择,包括择业态度,内卷和躺平会长期并存。
行业越来越多,经济形势和业态也在不断变化中,伴随着人们就业心态的变化,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真正能做到躺平的必然是少数。人生就是一场博弈,要想实现躺平,也需要先积攒下一定的实力吧。
而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无疑是增长实力的重要一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