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早早就醒了,脑子有点发沉。又做了一夜的梦。
梦到被一群机器人绑架了,有点俗的梦,但的确让我感到了些许恐怖。
最近满脑子人工智能,还有人工智能的载体机器人。也许是因为这方面的东西看多了,听多了,这几个月在济南、在青岛、在乌兰察布,旁听的几个会,都是有关人工智能的,还有昨天刚看了世界机器人博览会,晚上又看了阿西莫夫编剧的科幻片《我,机器人》……
AI研究应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此高度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领域,从技术上讲,俺等纯粹是外行,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妄加评论。
但现实中,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经历着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困惑。不能不关注一下,只是每个人对AI这个事儿关注的角度不一样。
各种关于人工智能的论坛上,各路大咖侃侃而谈,谈概念、谈技术、谈应用、谈前景,却很少谈问题,谈人工智能的双刃剑作用,理论谈的多,结合实际有欠缺。当然,这无可厚非,每个专家研究关注的领域不同,他们当然不会讲他们不熟悉的东西,更不会触及与利益相悖的东西。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文化,应该有专门的学者去研究,但一旦涉及技术,往往会遭诟病。
有关AI的文化、社会问题,其实也挺复杂的,也早就有人关注了。
根据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我是机器人》改编的科幻电影《我,机器人》中,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大致是“人类为何要创造出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呢?”。是啊,人类为啥有无止境的需求?人类能控制自己那些“有危险的欲望吗?人类能保证自己的发明不被篡改、最终伤害到自己吗?人类真的需要冒着失控的危险、赋予人工智能自我学习进化的功能吗,制造出有灵魂的人形机器吗?还是不要给它们自由意志,傻傻地充当人类的“苦力”?
阿西莫夫是伟大的、绝顶聪明的,在人工智能还纯属虚构的上世纪40年代,就预料到了机器人失控可能引发的悲剧,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以图通过这个与机器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剥夺机器人的“自由意志”,让它们彻底成为人类的傀儡。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这三个定律一经提出,人们就看到了其中的矛盾和缺陷,主要是第一条,很难做到,因为在伤害某个(些)人类个体的同时,不可避免可能会伤害到另一个(些)个体,人类很多时候都难以权衡,机器人该如何权衡?
基于这种质疑,后来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进行了修正:
增加了“蕶定律”,其他三条进行了适当修改。
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除非这违反了机器人学第零定律;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零定律或者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零、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即便这样,这个机器人三大定律仍然充满了矛盾。如何定义人类的整体利益,机器人如何把握?他们有这个责任吗?显然,人类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器人。机器人发展应该有限度。
人类一直对自身的能力不满意,想通过机器弥补自己的短项,扩展自己的能力。这类追求还是充满诱惑力的,要不人类咋那么钟情于机器人这个话题,70多年前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科幻小说咋那么受青睐呢。此外,人类在宇宙中倍感孤独,总想造出有智慧的机器人陪伴自己,消解孤独。
如今,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学幻想已经部分得到了实现,依靠机器人,人类正在解放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各种各样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包括医疗机器人),正在被研制出来。包括机器人开发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申请项目反正都想往这上面靠。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创业创新的大热门,也颇能烧钱。但其实短时间创新不易,也依赖于通信等行业的发展,要不人们咋把人工智能和5G等联系起来呢,没有精准通信做保障,如无人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的实现就有麻烦。
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前后,不太可能出现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机器人满街走、甚至试图控制人类的景象,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目前还只是个梦。除了技术,还有迈步过去的法律、伦理门坎。
但技术本身发展的速度有时是难以预测的,退后二三十年,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风行世界,当然,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新问题,如网络安全问题,人与人交往方式的改变,手机依赖症,等等。
人类的探索欲是无限的,真的挡不住。尽管人工智能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失业率的上升,人们仍然高喊着“智能新生态,开放新时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人们真正做好了迎接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准备吗?产品研发出来了,如何实现量产,产品谁去维护,谁成为最终的使用者?
技术转型容易,人的转型难,关键是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结构转变,也需要时间。 比如,属于服务机器人的医疗机器人,有多少医生能熟练操作吗?许多人都不希望机器人做手术吧?
人们喜欢谈人工智能和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当然,大数据、超算这些东西可以使人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但服务的温度终究还得靠人去赋予。
如果我老了,需要人照顾,特别是消解我的孤独,这个“人”能用机器人代替吗?我不相信届时机器人会产生像人类一样的复杂情感,能陪我聊天,猜透我的内心所想,至于端茶送水这类事情,感觉还是太LOW, 不一定非交给机器人干。
端茶送水、完成基本护理,这样的弱人工智能机器人不难实现,但又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呢?人工智能发达的国家,也没见多少家庭用上智能机器人当保姆。
似乎工业机器人发展还不算慢,因为人类需要机器代替自己去干那些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也需要靠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参观蒙牛工厂的生产线,全自动机器完成,一个班次只需要55人,每天入库2000吨鲜奶制品。的确高效率。其实在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已经实现了。
目前直接服务于家庭的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看似有点培养人懒病,地都不愿意扫了,菜也不愿意炒了,人类腾出手脚都干什么去呢?人该干的活儿都让机器干了,人类的功能会不会因此退化?意志力会不会因此丧失?
其实,像我一样,人类对很多新东西就是抵挡不住的好奇,扫地机器人买了,玩一阵子就扔到一边了,也许买的产品不够高级,就是觉得还不如人工扫的干净。至于用机器做饭,我可不放心。看来,关键是观念不行啊,需要洗脑。不过,好奇心颇强的俺,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愿意什么都尝试一下。比如,那个自动跟随的行李箱,就是觉得挺好玩的。很多东西都是小众,小众市场也是市场。
胡乱议论一下,当然涉及的只是AI的冰山一角。对了,刚跟某平台服咨询一下商品物流等问题,结果回复“祝你周末愉快,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这明显就是不靠谱的AI干的,所以,千万别随便相信AI。AI代替人工客服,太不成熟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