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美丽的西双版纳,抹不去的过去,挡不住的未来

已有 4671 次阅读 2019-1-5 16:35 |个人分类:走遍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西双版纳民俗

西双版纳,离景洪最近的傣族村落—曼贺纳古寨。


跟着漂亮的傣族姑娘阿香,沿着漂亮的木雕楼梯走上二楼——阿香家的客厅。


阿香家是当地的十佳旅游接待户,阿香是高中毕业生,属于当地文化高的,家里的地由村里安排其他劳力种,阿香专心接待客人。

美丽的傣族姑娘.jpg

傣族哨哆哩很美,头上的那花饰就是已经成家的象征。

院子不小,客厅很大,至少有七八十平米,但空空荡荡,除了大厅中间的一个取暖兼烧水的火炉和两台吹热风的电扇,以及一些招待客人用的小凳子外,几乎没有其他家具。右面的墙壁有
4个防盗铁门,很好奇里面是什么样子,不是傣族村落还保留着几代同居一室的习惯吗?怎么还弄四个门?

到傣族家里去做客,是不允许拍照的,尤其是卧室。听阿香介绍,门里面还是相通的,一家13口人,每个小家庭的床用沙帘(蚊帐)隔开,装四个门,是为了各自进出方便。有点浪费哦。

谈到这种祖孙同居一室、完全没有隐私的生活,阿香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咬牙坚持”。可想而知,这并不情愿,到底为了啥?

没想到从昆明一路下坡,但了西双版纳,还没有感受到热带的酷热,温差依旧如此之大。要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出太阳。

勐景来.jpg

到了中午会出太阳,有些热。看这个一边走一边脱棉衣的姑娘。

这个时候正是西双版纳的旅游旺季,傣族村寨的旅游也十分火热。

阿香家的客厅好冷,只好挨着电扇坐下取暖,听她讲傣家那些事儿。

阿香说,西双版纳边远落后,1961年才获得解放,我不信,查了一下,是1950年解放军133841团就进入了西双版纳,那时候就该算解放了。1961年是周总理访问缅甸,路过景洪,顺道视察。所以,西双版纳百姓对周总理的感情很深,树口都悬挂着周总理的巨幅画像(当时不兴照相,照片不好找吧)。

听说团里的上海人,阿香显得有些激动,西双版纳的傣族群众对上海人有着很深的感情,主要得益于当年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很多上海知情来到边疆的西双版纳,带去了外边的文明,改变了当地的农耕环境(人家上海的经济基础在那儿呢,不光派知情,也给物质援助吧)。

当年的上海知情,不仅给这个偏僻的边疆地区留下了文明的扰动,也留下了“孽债”。清晰地记得90年代初那部描写上海知情生活的电视剧《孽债》,片尾曲现在还时时萦绕在耳边:“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 留下我自己......,当听到阿香用她那清脆的嗓音唱起这首歌, 并讲起她一个长辈,当年跟了一个上海知情,后来借口回家看看,就再也没有回来,留下了四岁的姨妈时,我忍不住哭了....

在阿香家里参观没有看到其他人, 很想知道她家的猫哆哩是什么样的, 想想阿香这么美, 嫁过来的猫哆哩就能非常帅吧。 阿香说,她曾经跟一个湖南小伙子谈恋爱,后来因为南方家不同意小伙子嫁过来,这段因缘就此告吹。其实,大概很少有外地的汉族小伙子愿意嫁过来吧,尽管阿香顺便还进行了一番“招猫“宣传。

据说在傣家,不要随便问成家的女人生的男孩女孩,因为那里严重女轻男,如果谁生了儿子,是很没面子的,男孩是”赔钱货“,女孩是”赚钱货“,据阿香讲,她当年生了女儿,要请邻居喝三天酒呢。

人们都喜欢猎奇。到傣族地区参观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的”男嫁女娶“的风俗,类似原如的母系社会的习俗。在傣家,女性的地位很高,负责主外,男人负责在家做饭、看孩子,哈哈,男人不用出去挣钱,也好当。只不过,男人在嫁过来之前,要先在女家干三年苦力,考验合格才能嫁过来。 这个嘛,其实在我们城里,未来的女婿都要在丈母娘家表现一下,只不过不用住下来干活。而傣家未来的上门女婿要干重活,睡客厅。

旅游嘛,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不能代表完全的真实,相信随着社会的开放,傣家那些习俗,包括”男嫁女娶“,也日益受到冲击。在景洪城里已经没什么人在意这个。年轻人结婚后也不一定住在女方或男方的大家庭中,一旦经济独立,就会另立门户,盖房,过自己的小日子。我们在村里也看到嫁过去的江西人盖的不同于傣族房子的砖结构“别墅”,很气派。

江西人的别墅.jpg

过去的痕迹抹不掉,但有些传统的保留,也许更偏向于“表演”的性质,需要多元化的留存,也许与是否合理没有多大关系。



村里有佛堂,据说男孩子到了八岁就要送入这里学佛。可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不能不让孩子上正规学校吧?



这里的赶摆场(集市)就是赚旅游者银子的地方,我为了支援西双版纳建设,买了一把梳子,现在天天用它梳头



古村大门,有点意味,上面有傣文。难道这里才是村民原来居住的地方,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参观了



透过村寨,是现代化的高楼,也许,原始和现代只是一条路的间隔



制作银腰带的年轻人。这里流行贴身带银腰带,说能防病,一条腰带要几千上万,还真有不少游客买



竹编艺人



傣族土法造的纸,要用特殊的笔书写,这些都只能作为民族“艺术品”留存下来



老咪涛在纺线



作为旅游景点的村寨自然都很干净整洁





挡不住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放的未来,无论是哨哆哩阿香们,还是猫哆哩(年轻男士)们,还有老咪涛(老大妈),老波涛(老大爷)们,都是一样。

傣族这个地方,其实受汉人的同化也是很明显的。估计几代人同居一室的情况也不太多了。年轻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说这里的人长寿,有病不去汉族人医院,用点土方就能解决,谁信呢?谁会拒绝现代文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经昆明、玉溪、普洱等地至西双版纳匆匆之行,途中基本顺利,不不过行程出了点意外,云南地接的的事情,把我们分错了团,没有看到向往的热带植物园,中科院的。看了两个傣族村寨,一个靠近中缅边境的勐景来,一个就是上面说的曼贺纳古寨。看不出太多古寨的样子,茅草屋顶的竹楼不多见了,大多被第三代以后的更为结实的建筑代替。

不过,想想也没什么太多遗憾的,现在交通便利,没准儿啥时高兴了,会再赴西双版纳,领略那里的热带风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155476.html

上一篇:2018的印记
下一篇:我怀疑自己得了一场“伪感冒”
收藏 IP: 111.197.145.*| 热度|

7 黄仁勇 郑永军 武夷山 许培扬 刘钢 韩玉芬 晏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