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欧洲之行感悟(四):建筑、雕塑、博物馆

已有 4257 次阅读 2018-7-17 22:37 |个人分类:走遍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欧洲旅游, 建筑艺术

 

去欧洲看什么?除了自然风光,很重要的是那里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等。

当然,这样匆匆忙忙、没有自由的旅行,根本无法更多体验那里的艺术之美,更何况对相关的背景了解不多就更是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了。

其实,多数游人对这些也不感兴趣,许多人甚至搞不清与之合影的建筑或者雕塑叫什么。人们最重要的追求之一:到此一游。所以,比起花时间拍下建筑的一些细节,研究它的渊源,人们更热衷于拍人、拍自己。

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感兴趣的东西很多,也买过不少书,到现在还保存着30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画册:《世界艺术鉴赏译丛》,手中的四本全是关于欧洲的,从科学和艺术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很多古代以及中世纪艺术珍品,那个年代出国旅游还没有怎么兴起,介绍国外的书籍也不太多,有时会拿出来画册翻翻,当作消遣,饱饱眼福。

30年后的今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它们中的一些真容,却似乎没有静心欣赏的心情。

欧洲教堂多、广场多、街上雕塑多,到处充满了艺术气息,不知现在的欧洲人是不是还保留着中世纪时像崇尚科学一样崇尚艺术

如如今的卢浮宫,已完成商业化,进入建筑,首先看到的是各种购物店,人相当多。好在还有一台讲解器、一张展品陈列图,在导游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看到了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像、蒙娜丽莎。



卢浮宫内部

维纳斯.jpg



“亲自”拍摄的艺术珍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艺术品前筑起的人墙、无数个高高举起的手机、相机,代表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追求?



巴黎圣母院.jpg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没有时间仔细游览,只从一个角度拍照。


凡尔赛宫.jpg


烈日下排队等待参观凡尔赛宫的人群,其实大家享有公共旅游资源的权利是平等的

巴黎凯旋门,只能远远地拍一张。其实,巴黎有三座凯旋门的,这座是小凯旋门,是为庆祝拿破仑1805的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建的,可惜天色已晚,无法靠近,圆拱门上面的纪念淡浮雕没法仔细欣赏了。


巴黎凯旋门.jpg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我们没有去看那个著名的比萨斜塔,因为它并不在佛罗伦萨城区,而在另一个城——比萨市。不过在佛罗伦萨老城转转,看到这里以雕塑为主题的广场——君主广场,比较有意思。

君主广场上的大卫雕像复制品.jpg

弗洛伦萨君主广场上米开朗基罗著名作品《大卫像》复制品



弗洛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号称世界上最奢华的教堂。可惜据说内部并没有完成精装修




大殿近观.jpg

辉煌奢华的大教堂中间有青铜华盖,由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贝尔尼尼雕制

大教堂里“马赛克”拼成的艺术品,真是精致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又称圣伯多禄大教堂、梵蒂冈大殿,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设计,天主教会的重要象征之一。



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jpg

罗马君斯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
315年,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于公元312年战胜其敌手麦可森蒂,而匆忙修建的。结实的巨石原料,科学的设计,能让这些古建筑保存两千年之久,佩服古罗马人的智慧。

罗马斗兽场.jpg
罗马斗兽场(竞技场),建于公元80年,它是现今留存下来的古罗马圆形建筑中,最宏伟的一座。


罗马废墟.jpg
罗马废墟。


现在的罗马与古罗马只是地理意义上有等同,但如果说到消失了的罗马帝国,其曾经疆域的面积远比意大利还要大。

德国新天鹅堡匆匆一游,说实在的近距离拍外观,效果真不行,何况还在维修。这座迪士尼风格的城堡建于19世纪晚期,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为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

新天鹅堡.jpg


新天鹅堡一定要在光线合适位置合适的时候远拍全景。这样拍出的效果一点都不浪漫。



我在想,在欧洲旅游越来越热的今天,到处是人,著名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即使再来一次深度游,能有机会安静地欣赏那些艺术品吗?再说,如果真爱,是需要做功课的。

不管怎样,我们去过了,看过了,仅此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124564.html

上一篇:七月荷花
下一篇:美丽的呼伦贝尔
收藏 IP: 111.197.150.*| 热度|

2 张忆文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