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盛开的春天到了。
每个人赏花的角度不同,我喜欢一个人安静地赏花,拍花,更想尽量搞清它们的植物性分类地位,大致与所学专业有关吧。
所以,海棠花开的时候,决定不去热闹的元大都遗址公园看海棠,改去陶然亭赏海棠。真没白去,在这里,海棠四品皆观遍。
作为苹果近亲的海棠树并不少见,也算不上珍贵,如今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西府海棠的影子。楼下的绿化带,种的乔木就包括西府海棠。所以,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欣赏到海棠花开。
用手机拍的家门口的西府海棠,花儿开得热烈喜兴
海棠也算个比较庞大的家族,广义的海棠种类跨属,甚至跨科。
前几天,群里的一个老师发了两张盆栽花的图片,咨询是什么花儿,我看了一下说像四季海棠或者秋海棠,我在办公室养过的,很喜欢艳丽的色彩。但这位老师开始说不是,因为他刚拍完海棠花,不是这样的。后来,他用一种识花利器确定这是斑叶竹节秋海棠。
秋海棠,也不能说我是草本的海棠哦
哈哈,现在很多人都用上了识花利器,牛!我还没用过呢,刚才试着下载了一个,好像不太准确。接下来,这位老师发表评论,说“家里盆里种的是叶属、街上长的西府海棠是乔木属,用白话说一个是茎叶,一个是树木。”,我听了就有点想笑。其实,一般老百姓真搞不清植物分类上的科啊、属啊、种啊什么的,太专业了吗?一般人能搞清草、木本。乔木、灌木什么的也算不错的了。这不奇怪,也许,人们并没有了解这些的欲望和需求。
秋海棠虽然也叫海棠,但与现在北京陆地开花的蔷薇科的海棠并不是一回事儿,家里栽的草本四季海棠(秋海棠中最常见的种类)等并不是蔷薇科的,而是秋海棠科的植物,不是一个科,自然亲戚关系就远了很多。所以,谈海棠花事,我以为应该把草本的秋海棠排除出去。
蔷薇科的海棠也分属两个属。早就有记载的海棠四品,包括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也代表了木本海棠的四个种类,其中前两种是苹果属的,后两种则是木瓜属的。
显然,与苹果是近亲的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海棠更受人关注。树形直立、相对高大的西府海棠很好识别,花和叶也不那么下垂,花的颜色较浅,开花较早。
西府海棠
垂丝海棠见名就知,花梗长而下垂,含苞欲放的垂丝海棠犹如倒挂金钟,很可爱。
垂丝海棠:品种很多,比如“绚丽”海棠,“红丽”海棠,
“丰盛”海棠,等等,花的颜色大多比较艳丽,花梗很长,
花序下垂
相比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似乎要珍贵一些。有专门描写它的诗篇:
《垂丝海棠》(宋•杨万里)
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
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
至于木瓜属的两种海棠,则属于另类海棠,与苹果属的两类海棠十分好分,它们树形矮小,属于小乔木。花的颜色鲜艳,花形也不同,多为红色(少有白色等),远远看去就是一片红,很招眼。但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实在是不太好分,叶子长的像,花儿也没多大区别,当然,贴梗海棠(皱皮木瓜)的果实小,木瓜海棠的果实大,结果后自然好区分,但春天开花时如果准确区分它们呢?
多数人可能不识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庐山真面目。今天去陶然亭公园看海棠节,东门一进门就摆了一大片主要开红色花,间杂白色花的盆栽花儿,不远处的科普馆门口也摆了同样种类的盆景花卉,很是精致。不少人认为,它们是梅花,还有人奇怪,公园办海棠节,为啥摆那么多梅花?找了半天,没有说明的牌牌,科普馆也是大门紧闭。这个公园,比起玉渊潭公园,植物科普似比较•缺失,看来没什么人管。
这些盆栽海棠应该就是贴梗海棠,比起木瓜海棠叶子更小、更圆润一些,花也要小巧一些。含苞欲放的红色花朵,真可以与红梅媲美呢。陶然亭公园有这好东西,想必也花了不少成本,为啥不好好宣传一下呢?
盆景海棠花开的很可爱
双色的植株则归于嫁接。
此时,地栽的木瓜海棠花也正弄得热烈,远远望去,
就是火红一片啊
木瓜海棠等虽然不是海棠花的主流,但在古代也能找到描写它们的作品:
《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据考证,这民歌中的木桃指苹果属的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
海棠为中国的特有的植物,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另外海棠花又称断肠花,思乡草。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思。又因为其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描绘,又来比喻美人。
看来,这花儿还是颇有些小资情调的。海棠花有名,是众多诗人墨客笔下的佼佼者,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大诗人苏轼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更让人遐想联篇。
喜欢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