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道》
夫子:我该怎么办 老聃:换一种活法 夫子:怎么活 老聃:干那些能够改变命运的事情 不要选择方式和手段 夫子:得下狠心么 老聃:每晚想你曾有过的一切痛苦 想人们对你低微地位而投出的鄙视目光 想你子孙后代还将沿你的路 在社会的低层艰难跋涉 夫子想了整整一夜 往事潮水般涌来退去 像系列惊恐的恶梦 当洛邑的阳光再次升起 夫子的血液正欢快流畅地奔涌 突然感觉骨骼随青春发育 在咯巴咯巴作响 感觉生命原动力 在单薄的周身聚集 这首小诗写于80年代末。那时我在曲阜求学,课余时间读了杂七杂八的书,思想活跃起来,随手写下一些笔记。小诗《悟道》虚拟了孔子和老子的一段对话。鲁国民办培训学校校长孔子,申请到鲁国政府一笔资助,去周朝的都城洛邑进修礼仪。27岁的孔子第一次拜见当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聆听老子一翻教诲后,开始励志,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麼,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於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要讨论孔子和老子的关系,要从我读《庄子》说起。那时我对古代典籍很痴迷,从生活费里节省下钱来,买了台湾学者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这本书80年代出版的,是繁体字,竖排版,有牛津高级英语词典那么厚。一本《庄子今注今释》读下来,感觉自己读古本书的本事见长。直到现在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架上。前几年听于丹教授讲论语,了解到她也是从读这本《庄子今注今释》才开始喜欢《庄子》的。其实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在《庄子》一书中,曾虚构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谈。孔子27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问礼于老子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孔子第三次会见老子是在相邑,此时孔子已创建了他的仁学体系,试图通过仁学使荒废的礼义复活。但是在这时候老子对礼已形成新的看法了,于是老子和孔子之间展开了;无为而治与仁义之治的论辩,关于这场论辩,记载在《庄子.天运》篇中。老聃曰: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邪?孔子见了老子后,回来三天不说话。这里弃仁义的说法和胠箧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本篇直指孔子来反驳仁义。 《庄子.天运》篇又提到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于是往南到沛地去见老聃,对此,老子发了一番宏论: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孔子周游列国,求仕不得,大约六十六岁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此时的老子以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见面可能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于《庄子.天运》篇,孔子: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又一次这种以化为友的观念再次藉著孔子的言论表达。然而,这种和造化冥合的观念,显然是道家的言论,却被庄子巧妙的套用在孔子身上,这麼一来,孔子反而在替道家宣扬他们的道了。至人无己是庄子说的,虽智大迷出自老子,这番道理孔子和老子的交谈也有涉及。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干它,但见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惊人,看起来就像是具尸体。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其意大概是一个到达了最高境界的人,他心中不再存有自我,天道推动一切,能够达到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也唯有至人才可达到这种地步。言外之意,老子已达到至人的境界,而孔子对于道家的道还不能领悟,有意无意地矮化了儒家的人文之道及仁义体系。 《庄子》中关于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站在一种道的先驱者的角色上,来传授孔子这位受教者。以儒道两家的首要代表人物来安排这些场面与对话,庄子所要强调的,无非是道家的道之真实性及优越性。透过这些篇章,儒家的人文之道充其量不过是一些治人的小技俩,甚至在《庄子.胠箧》篇中说儒家的仁义是为大盗窃取天下的东西,似乎太偏激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